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海外華文媒體看廣東高質素發展,協同敘事講述中國故事

2024-05-20文化

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的量是多少?

如何透過數據視覺化與AI生成,復現轉化陽光的軌跡?

裝在電動汽車內的刀片電池在針刺實驗下有著怎樣的表現?

散裂中子源到底是什麽?

5月13日至5月17日,應廣東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邀請,來自美國、法國、菲律賓、緬甸、日本、紐西蘭、葡萄牙、柬埔寨、澳洲等國家的華文媒體30余名記者來到廣東,參加「2024海外華媒看廣東高質素發展」媒體采風活動。

在為期一周的時間裏,他們走進深圳、東莞、佛山與廣州4座城市,透過手中的鏡頭與文字,展示他們看到的中國廣東。

創新廣東

從「追趕」到「引領」

「我已經4年沒有回來了,中國的變化很大。」來自美國【亞省時報】的記者陳麗君早年曾在廣州從事醫療相關工作,對廣東十分熟悉。此次隨華文媒體采訪團來到廣東,她感觸頗深。

在深圳廣東省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參觀時,陳麗君對現場展示的用於醫療的納米機器人非常感興趣,她告訴記者,目前在外科手術中的一些操作有局限性,采用傳統的手術方法,創傷大、後愈差。看到的納米機器人,她表示,采用AR技術結合納米機器人進行操作,具有精準、創傷小、迅速治療的特點。

「雖說目前處於動物實驗階段,但我相信,用不了幾年,將可用於臨床治療。」陳麗君說,「廣東無論是思想,還是創新技術一直走在發展的前沿,一直在高質素發展的路上。」

數據顯示,作為打造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廣東規上工業企業7.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7.5萬家,數量均居全國第一,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知識產權地區發展指數、有效註冊商純量、發明專利有效量等都居全國首位,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居全國第一。

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院,海外華文媒體團的成員們再次被中國當前的科研實力觸動。今年3月30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東莞舉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啟動會。中國散裂中子源被譽為探索物質材料微觀結構的「超級顯微鏡」。

在參觀完中國散裂中子源後,泰國【新華雜誌】執行總編輯袁力炬感嘆道:「我們(中國)前期是追趕,中期是追隨,到了現在是引領。」他還提到,此行了解到中國散裂中子源科研團隊的平均年齡為33.2歲,讓他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有更多的期待。

風起松山湖,看著從一片荔枝林水庫發展成為如今的世界級科學城,來自美國的夏威夷中文電視台台長何要感慨道:「廣東的變化太大了。」他說,多年前他也曾到中國散裂中子源所在的這片區域參觀,當時現場只有幾棟樓和簡單的基建。「如今這裏已經變了模樣,尤其是這座松山湖科學城展覽館,給了我全新的感受。」

美麗廣東

歷史文脈牽動海外遊子心

南嶺巍巍,見證無言。珠水悠悠,縱覽千年。嶺南大地的每一塊磚瓦、每一條街巷既刻印著歷史的故事,也見證著城市的發展。在為期五天的行程裏,海外華文媒體團走入深圳大萬世居、佛山祖廟、嶺南天地、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以及廣州增城瓜嶺村、荔韻公園等地,領略廣東文脈。

法國僑報副總編王萍表示,在這一段行程中,在一磚一瓦間既了解了廣東的歷史,也看到了文化的傳承。

年逾80歲的夏威夷【中國日報】總經理張冬凝已超過5年沒有回中國參加華文媒體團的活動了,「中國發展太快,我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回來一趟。」在張冬凝看來,實地走訪非常重要。他說,廣東的創新,眼見為實。

在走訪的過程中,張冬凝告訴記者,他對深圳的大萬世居印象深刻。「我去過世界上92個國家,在很多國家都碰見來自中國的客家人,對客家文化非常感興趣。」他說,「深圳能保留這樣一個客家古村落非常難得。」

袁力炬也提到,在海外的華僑華人最擔心的就是沒有了家鄉的記憶,沒有了歸鄉的理由。「但是廣東的高質素發展打消了我的顧慮,無論是了解前沿的科技發展,還是尋找無處不在的無限商機,或是追憶歷史,探討人文,廣東都有非常好的土壤,這都將促使我們海外華僑華人多回來走走看看。」

在廣東期間,海外華文媒體團還走訪了廣州增城瓜嶺村、荔韻公園等地。瓜嶺村是遠近聞名的僑鄉,從19世紀開始,就有大批村民前往海外謀生。如今不少村民的後代生活在紐西蘭當地。這座村莊依托典型的嶺南傳統風格建築群落和豐富的田園水系資源,成為了具有嶺南濃郁原鄉特質和鄉村文化休閑產業的特色精品名村,並入選廣東「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單。

在其不遠的荔韻公園則透過24小時全天候精準監控和可追溯保護,開展綠美廣東數碼孿生示範區建設。不少華文媒體代表都表示,廣東在關註城市建設的同時,也在保護城市的綠色生態,為實作市民推窗見綠、開門見景的目標不斷努力。不僅是市民,他們在滿城綠色中,也收獲了「看得見」的幸福感。

協同敘事

共同講好中國故事

海外華文媒體是廣東改革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廣東聯通世界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在為期一周的行程裏,他們用鏡頭與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

在法國出生長大的邵麗如是歐洲話語廣播電視台的副台長。她說,這是她第一次來廣東,但已經被廣東的文化所吸引。她驚嘆於嶺南古建築的精美,同時也被多元的嶺南美食所吸引。她說,每到中國一個城市,她就對中國多了解一點。「我在海外做媒體,要講中國故事,首先就要自己了解中國,這也是我來這裏的原因。」

邵麗如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廣播電視台既有中文的節目,也有法語的節目,她希望能透過不同的語言,為中法文化搭建起溝通的橋梁。

在場不少華文媒體表示,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讓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了解中國,需要華文媒體更好地發聲。澳洲環球商報記者林秋莉在行程中留意到在廣東有非常多面向海外人才的政策,「很多留學生對當前中國的人才政策並不了解,我覺得華文媒體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提供平台,讓更多對中國發展有興趣的人才了解相關資訊。」

【紐西蘭先驅報】內容官呂霈則表示,中國有許多可以講述的故事,國內媒體和海外華文媒體在協同敘事上可以開展更多合作,「用自己的聲音發出自己的觀點。」呂霈說。

來自瑞典的【北歐時報】社長何儒也提到,作為海外華文媒體人,在報道中要尋找國際形勢與國內形勢的契合點,表達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