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華夏正規傳統,方園之內的國家名稱都要有天子賜名封號,才算名正言順。然而邊遠地區的部落、民族則大多是自成自立,自稱自號。古代東北,特別是長白山、松花江以北和以東的地方,歷來是天高皇帝遠,天地人三不管的國度。但這裏一直與中央保持著聯系,受到中國主流政權的影響或者管理。
自五帝時期,松花江以北的地方就是直接與中央政權聯系的。息慎國一直向中央政權晉貢,息慎曾為舜進貢弓矢等物,感謝舜對全國四方各族的德政。直到周朝還聯系密切,息慎曾為武王貢弓箭等物,自稱為附屬國;周成王討伐東夷時,息慎國派出使臣到中原祝賀周成王的勝利;成王很高興,就命令大臣榮伯作了一篇【賄息慎之命】的文章賞賜給息慎;到周康王時,息慎又來進貢……。周天子的政權曾先後冊封濊王、貊國、高麗侯等封號,後來中原皇帝多次給現東北這個地方的民族加封多種封號。後來,中央政權只忙於自己的事,東北的政權也發生變化,於是東北這個地方逐漸疏遠了中央政權,再也得不到天子的封賜,名號也就只能是自己封自己了。
女真,是在唐朝中期,出現的一個東北民族的稱號。正是在沒有中央天子管理的時候,東北地方民族自立自強出現的獨立民族。女真族,生活於東北之東北,那裏是他們的故鄉。這裏,過去是息慎(肅慎)的地方,後來分別是邑婁、勿吉、靺鞨的地方。其地,在長白山麓,東臨大海,水系豐富,濕地廣闊,山林茂密,四季分明,氣候嚴寒。
女真,是一個不屈不撓的民族。他們成立的大金先滅遼,後滅北宋,威逼南宋小朝庭年年進貢。金亡以後,雖元、明兩朝阻隔,也沒能使女真後人忘掉宏大的誌向。終於以後金和清的名稱重新完成了統一華夏的大業,二度登上中國統治舞台。
「女真」的原義到底是什麽?
查閱今典古籍也未弄明白。但考慮「女真」一詞,出自中國的典籍。雖然可能有本民族自己的含義,但主要應該是按華夏文化內容起名的。且「女真」為華夏傳承文化之稱呼,覺得只能按華夏文化來解釋。因此覺得有一些內容可作參考:
女,古字寫為戶中一豎折,會意字,表戶中之氣、頂戶及臥戶之主等意思。
【康熙字典·女部】載:女,除男女的女,你我的你之外,更有如下意思:
「女如也」 ,「土地各以類生,澤氣生女」,指女字與如字同,天下的土地按生成因素不同而不同,大水之地演變的土地是女地。
「【易系辭】坤道成女」,女是「順」與「柔」的代名詞,女道屬陰。
「星名,須女四星主布帛,為珍寶藏。一名婺女,十二月旦在北,二月旦中。又織女三星,天女也,主瓜果絲帛」 。北方玄武七宿中的「女土蝠」,玄武星座前四位是:鬥、牛、女、虛,引語中「須」應該是「虛」。
「嶧臯之山其水出焉,東流註於激女之水」,含水的或水邊的高山,其中的水是要出來的,這水向東流,進入積水之地。
「金女西王母也,厥姓緱氏」,所謂的金女是西王母,她的母姓厥,父姓緱。
「青女,霜神也,至秋三月地氣下藏乃出,以降霜雪」,所說的青女是霜神,到農歷9月份,地氣下降藏於地下時,青女出來降霜雪。
「 奼女,丹汞也,河上奼女得火則飛」,奼女是紅色的汞礦,河邊的丹汞遇火就會飛花上天。女真人是炎帝的後代,奼女是與火緊密相關有深意的。
「扶桑東千裏有女國,其人容貌端正,身體有毛」,東方國度的東方有女國,其相貌端莊,身體長毛。女真中的女,是住在東方的民族。
「姓,湯賢臣女鳩、女房……」,女也是大戶人家的姓氏。」
字典中還說:佛家梵言有些帶「女」的經文;另外,鸚鵡、鵲、蜆、螟蛉等物種都有發音帶「女」的品種。女真中的女,是一個很重要的字。
真,原字為,眞;古字,上面為匕,中間一臼(實際上不是一個臼字,是印的左邊,與一個彐字,因電腦字庫中沒找到這個字,以此代),下面一個大字,大字頭從臼中穿過。是會意字。
【康熙字典·目部】載:
「仙人變形而登天也」,真,乃神仙中的第六等,如:「真乃仙意」。
「不虛假也」,「實也,偽之反也」, 「神也、淳也、精也、正也」, 「真者,精誠之至也」,這些解釋與現在相同。
「帝王自有真也」,古人忠君,寧說臣壞,不說君壞。
「佛號正真真會無生」,「本一性而言,謂之真如」,神佛自然都是真性。
「天曰真宰」,【易】說天已經很明確,又透徹,不重復了。
「星名」是「歲星所生也」「金名,【本草釋名】陶弘景曰:仙方名金曰太真」,也是天上星座,只不過不如地上的「真」好。
「玉名,玄真者,玉之別名也」,突出「真」的靈瓏、純潔、貴重。
說「真」字的出處:「人受氣以生,目最先神之,所聚無非實也;故從目,從匕,匕化也,從(豎折下兩豎,——字庫中找不到此字),氣之狀也,會意」。
再查女與真二字的解釋,【說文解字】與【康熙字典】基本相同,現代文典中的解釋則少得多。而古意只能靠古典來解釋,所以這裏不取現代詞典釋義。
應該重視的是:按照華夏文化內容分析,各種史典中的「女真」,都是用中原傳統文化記載的。而南北語音,卻是有差別的。在語言發音方面,相關的因素是必須要考慮進去的。「真」字的發音,很像「震」字。
「震」,是八卦的卦名之一,表雷、表龍,有聲有形,是個神聖的概念。
先天八卦中,震,屬東北方向,前一天之末,後一天之始。
後天八卦中,震,屬東方,是萬物之始,紅日東升,起龍騰之勢。
女真人的同源同類——粟末靺鞨,在唐朝中期建立的渤海國,曾雄居東北。渤海國的前身叫做「震國」,唐武則天曾封其為「震國」,並且封其國王為「震國公」。說明當時,唐人是以現在的東北的東北為「震」的地方。那麽,靺鞨人把自己的地方稱為震,以震命名自己的族類是很正常的現象。
女真的名稱,是女真人自己叫出來的,先是由中原人寫出來的。女真的名稱,是與震國(渤海國)同時在中國的史冊中出現。女真人與震國人二者同源同根,其居住地方,也是自古相同。震國人是靺鞨人,女真人與靺鞨人同出於勿吉(邑婁),勿吉和邑婁出於息慎,息慎出於炎帝後人。
有沒有可能,在渤海人把自己稱震國的同時,女真人也稱自己為震?不過是為區別渤海人的震,而另稱為女水(女方)之震,或另一震國,簡稱女震?
震國受唐封,而女震沒有受唐封。所以女震的名稱可以隨意說,隨意寫。
滿州國時的歷史學家金毓黼老先生,曾持有這種想法,筆者也認為有道理。但真相是什麽,女真的含義中到底是不是「震」的意思?
唐朝中前期,粟末靺鞨先稱自己為震國,後改為渤海國。女真人與渤海人同宗,是一支靺鞨人的部族發展起來的。女震(真)與震國同時出現,同宗的人叫一個類同的名字是可能的,可信度也是很高的。
史書中的記載,是統治中國的權威者用漢字寫來的。是根據中原漢人文化,根據東北土著人的發音記錄下來的。我們現在普通話的基礎是東北語音,是滿族人語音的基礎,也是後金——女真人的基礎。滿族人的古代發音中「震」與「真」的發音應該不會與現在有太大差別。不過,當時東北民族的發音習慣,與其他地方民族的發音習慣能一樣嗎?東北民族的發音,與中原漢字的記錄能一至嗎?這其中很多問題,都還有待繼續考證。
「女真」這個名稱,到底從哪裏來?還有沒有其它出處?
另外,關於「女直」的說法:
據【北風揚沙錄】記載:「金國本名朱裏真,番語舌音,訛為女真,或曰慮真,避契丹興宗的‘耶律宗真’名,又曰女直」。
還有,【大金國誌】和【青夷謀夏錄】都有相同記載。在【遼史】、【金史】和一些相關史典中,一概稱女真為女直。
所以有人認為女直是其名,女真是另稱呼的名。倒底如何?
有人說,女真本應叫「朱裏真」 。有人認為,是漢語音譯訛為「女真」。這種說法太牽強,能有多少可相信之處?
不管朱裏真、慮真,還是女真,都有一個「真」字,這些名稱都是以「真」為中軸轉化的。所以「真」字,是必須要認真對待的。也顯然看出,「真」字在這個民族的名稱中是不可能回避的。
這裏的關鍵問題是,為什麽將女真改為女直?
有人說:在遼朝統治時,因避遼興宗皇帝耶律宗真名諱,改名為「女直」。這種觀點也可成為一種論據,但更有力的論說是:
【遼東誌略】說:「女真族在宋以前稱為女真,後因蒙古太祖名孛兒只斤鐵木真,為避其名諱,改名女直。」
按說,【遼史】、【金史】等史典,都是元朝的宰相脫脫用漢語文化撰寫並完成的。【大金國誌】等書,應該不是宋人,而是元朝人寫成的書。避諱自己的祖先、偉大的孛爾只斤·鐵木真,是完全可信的。碰巧,前面又有個耶律宗真。在那個時期,避諱元祖與遼皇名字也是必然的。所以按照古史習慣,這個「真」字,在這些時間段的史書中是必須要去掉兩點,改成「直」字的,發音也是zhí。
但是,這裏「直」字的原義是「真」字,無可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