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閱讀魯迅先生:祥林嫂

2024-05-24文化

說來慚愧,我自命是一個愛讀書的人,但如今已過不惑,對於魯迅先生的文章,除了學校教育時課本上的幾篇,竟完全沒有讀過。這一部份原因,是受了很多人歪曲魯迅先生引起的誤解。

慶幸的是,如果年輕的時候讀魯迅,也就囫圇吞棗的咽下了。如今看了很多的書,對文學、哲學都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和觀點,這時再讀,於魯迅先生除過更高的評價外,還生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願意同大家分享一下。

魯迅先生

先說一下【祝福】,這是一篇中學時的可能。但非常慚愧,上學時自己內心裏對於祥林嫂,竟和文中的魯四老爺夫婦一樣,抱了嫌棄的心理。這也不難怪,我們的文化語境裏,有很長一段時間把「祥林嫂」作為了怨婦的代名詞,這裏面畢竟更多的是諷刺,而無多少同情。

【祝福】是魯迅先生最殘忍的作品。【狂人日記】中的精神病最終多少是好了,阿Q雖然求錘得錘,但他畢竟一個又投機又骯臟的無賴漢,死也是得其所哉。而祥林嫂一位勤勞隱忍的女性,卻遭遇如此悲慘的命運,何其無辜?

我想起了余華的【活著】,我甚至疑心是【祝福】啟發了余華。【活著】中,富貴身邊親近的人都死了,最後只剩下一個老漢守著一頭老牛。祥林嫂也是接二連三的失去了親人。祥林嫂第一次到魯四老爺家做工的時候二十六七歲,他的第一任丈夫比她小十歲,也就是在十六七歲便死了;祥林嫂被婆家抓回並被賣到了山裏,抵死不從的祥林嫂卻因禍得福,一個健壯的丈夫,並生下了一個男孩,然而命運並沒有打算放過苦命人。丈夫不久便死於傷寒,作為生的希望的兒子也被狼叼走了。遭受巨大打擊的祥林嫂帶著心中強烈的內疚再次來到了魯鎮,此時的她並沒有萬念俱灰,她希望活下去,並寄希望於獲得救贖。然而此時的她已成為他人眼中的喪門星、晦氣鬼,各種冷暴力包圍了她,最終將她推向了自戕的深淵。【活著】中富貴的獨生向還給人留下一絲希望,【祝福】中祥林嫂的自殺則泯滅了我們心中最後一絲光亮。魯迅先生就以這樣不留任何余地的痛苦,向我們揭示了那個社會底層人民苦難的命運,對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國民的愚昧、冷漠、殘忍表達了強烈的不滿。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拯救國民的靈魂,就在這裏。

祥林嫂

祥林嫂向人回憶兒子死亡的過程和自己的內疚,完全相同的大段文字出現了兩次。這段文字是真實的、細致的,也是刺痛的,滲著幼兒的鮮血的。我們不禁要問,對於幼子的慘死,祥林嫂何以用如此細致的語言,不停向人訴說,一次次揭自己傷疤?而魯迅先生又何以一字不差,反復參照?反正我讀這段文字的時候,第一段還能正面讀下來,第二段就要側目,甚至要用手遮擋著,從手指縫中讀那一字字一行行。魯迅先生就是要用這種方式,他不是要祥林嫂一次次揭自己的傷疤,而是要一次次刺激讀者的心靈,挑戰我們對於巨大痛苦的承受能力。魯迅先生殘忍,可他正是要以這種殘忍喚醒我們。是的,是我們,不只是百年前民國時代的我們,也是現在的我們。

在書中的「我」——一個見過世面的人——回到魯鎮第一次遭遇祥林嫂的時候。祥林嫂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雖然在文中,這個問題是祥林嫂赴死的前奏,但讀者們萬不可輕易放過。這話由祥林嫂問出,是為已逝的兒子,將死的自己尋找命運的註腳。然而,這句話也是魯迅先生借將死者祥林嫂之口,向全魯鎮和全中國的人民發問,而且我們不僅不知道我們死後有沒有靈魂,便是我們現在活著就有靈魂嗎?我們不過是一群愚昧、殘忍的行屍走肉罷了。

在這裏我願意再擴大一下,在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魯迅先生無疑是一位真正的開眼看世界的人,他所接受的西方哲學、文學的影響是深刻的。而祥林嫂的發問,無疑是西方哲學中非常經典的命題。我相信這絕不是巧合,而是魯迅先生有意為之。不只祥林嫂,【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都可以看到西方哲學尤其是存在主義哲學的銘印。關心個體,關心大時代下微不足道的每一個個人的命運,魯迅先生是這種文學事業的開創者,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魯迅先生,我們能看到的就更多了。

今天就寫到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