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台灣著名詩人周夢蝶詩歌【垂釣者】賞析

2024-06-16文化

文/周夢蝶

是誰?是誰使荷葉,使荇藻與綠萍,頻頻搖動?

攬十方無邊風雨於一釣絲!執竿不顧。

那人由深林第一聲鶯,坐到落日銜半規。

坐到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之背與肩被落花壓彎,打濕……

有蜻蜓豎在他的頭上,有睡影如僧定在他垂垂的眼皮上,

多少個長夢短夢短短夢,都悠悠隨長波短波短短波以俱逝——-

在蘆花淺水之東醒來時。魚竿已不見,

為受風吹?或為巨鱗銜去?

四顧蒼茫,輕煙外,

隱隱有星子失足跌落水聲,鏗然!

周夢蝶(1921年2月6日—2014年5月1日),本名周起述,生於河南省淅川縣馬蹬鎮陳店村,中國台灣詩人。1952年,開始寫詩。1955年,因病弱退伍,當過書店店員,加入「藍星詩社」。1959年,在台北武昌街頭擺書攤營生;同年,自費出版處女詩集【孤獨國】。1962年,開始禮佛習禪,終日默坐街頭的書攤,成為台北市知名的文化風景。2014年5月1日,病逝於台北,享年94歲。

農民耕耘土地,漁民捕魚為生,詩中寫到的勞動者,即不是農民身份,也不全符漁民特征,就把他們視為種植水藕的勞動者吧!

那麽,作者為什麽給這類人貼上「垂釣者」標簽呢?我想這是作者取決於他們有著相同相似一點而定的。他們都是與水打交道的人,一是捕撈水中魚,一是拔出水中藕,沒有水就沒有勞動,就沒有他們的生活來源。

他們的勞動,關乎著生存,關乎著生命,因而,「使荇藻與綠萍頻頻搖動,攬十方無邊風雨於一釣絲」。他們對自己的事業、對這份工作百般依賴,不辭辛苦勞作。

這是一首贊譽勞動者的詩,同時寫出勞動者的艱辛與夢想。我們可以從三方面去理解它。

一是勞動環境和勞動場面。「十方無邊的荇藻與綠萍」。當然,這裏的「十方」不是指實數,而是指數多,指面積之大。這樣寫就寫出勞動者在盡其所力,盡其所勞,為了生活不余遺力在拼命勞作。

二是勞動細節。「頻頻搖動」,是在水中拔藕這個動作產生的「搖動」,可以想象拔藕的艱辛。採藕是在秋季,池水冰冷刺骨,要忍受這樣的痛苦才能完成這項工作,之艱之難可想而知。

他們每天比「鶯」鳥起得還早,比太陽落山還遲,一天到晚被「打濕」和「壓彎」著身子。中午頭上頂著毒辣辣太陽,「蜻蜓」也趁天熱飛來飛去。星星也像僧侶一樣,直楞楞地瞅著我的「睡影」。

詩中的這些細節形象生動,有力地表現了主題。

三是寫了勞動者的夢想。

他們用辛勤的勞動,用幾十年的奮鬥獲得的那點成果,一是為生存,二是為改善自己處境與生活,甚至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多少個長夢短夢短短夢,都悠悠隨長波短波短短波以俱逝」也!

可是,在堅持「坐到四十 五十六十七十之背,與肩被落花壓彎打濕……」後,「在蘆花淺水之東醒來時」,看清了這份勞動的所得和成果,但人已老了,再無力為繼。即便這點所得,也不可能養老自己,「或為巨鱗銜去」,就像為兒子掏錢買樓一樣。

想想自己,看看別人,一片「蒼茫」。被生活所累,被生活所困,為生活所苦。在茫茫人海中,會時常聽到有人「鏗然」「跌落」水中,生命就像一顆流星突然滑落下來,就這樣結束自己。吃過魚肉的人,應該為垂釣者惋惜,他們不該落得如此命運,因為他們是物質世界的改造者,建設者。

這首詩豎起「垂釣者」這個意象,意在刻畫出勞動者形象,象征性地說明勞動價值,表達出對勞動者的同情與贊美,啟示人們要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

劉樹仁,山東寧津人,市作協會員。詩是發現,是創造,每首詩都是在詩人思想土壤裏生長出來的靈芝草。詩稿在【詩刊】【中國詩歌網】【文峰書院】【都市頭條】【德州朗誦藝術團】【你在我風景中走過】【詩歌學人】等各級文學網絡平台釋出或在【山東詩歌】等刊物發表,出版詩集【夕陽拾趣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