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崇明匠人】歐漢絨:崇明的「金梭子」最美紡娘

2024-05-07文化

崇明自古便有工匠精神的傳統。崇明歷史上最有名的「匠人」或許是明時知縣唐一岑的夫人。唐夫人隨夫來崇後,往來於城鄉各地,親身傳授織布之法,百姓由此掌握了完整的紡織技術,代代相傳,成就了「崇明土布」厚實耐磨的美名。除了土布,崇明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民藝還有不少,但少有匠人能留其名——這或許也是「工匠精神」的另一重意涵。工匠,多非大富大貴、享有大名之士,往往只是一介普通人。但正是這些普通人,以平凡之身,成不凡之事,其中奧秘,不在追名逐利,成曠世偉業,只不過是守住了匠人的初心與真意而已。正如唐夫人,雖因身為官眷而留名,但人們感念她的,依舊是「崇明黃道婆」的匠人身份。

崇明區文化和旅遊局集結百位匠人的故事,編撰成冊。這本冊子記錄了來自各行各業,有手工藝者、工匠、農人,亦有藝人、廚師、醫生、教師,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內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無愧於「匠人」二字。

即日起,悠哉崇明公眾號將非週期性釋出「百位匠人」的故事,第二十期匠人

:歐漢絨。

歐漢絨

崇明的「金梭子」最美紡娘

在崇明「金梭子」紡織大賽現場,一團團潔白的棉絮被紡成紗、織成布,創造這奇跡的便是崇明的紡織娘們,其中歐漢絨身著崇明土布並不起眼,她手搖紡車,不緊不慢,卻奪得大賽第一名、獲得「金梭子」紡娘美稱。

歐漢絨的母親育有五個兒女,歐漢絨排行老二,為了減輕家庭負擔,17歲的歐漢絨開始學習紡織技術。母親成日操勞,織布做衣的活計就落到了歐漢絨身上,小小的歐漢絨竟然為全家老小織就了過年的新衣。一梭一線,辛勤勞作,為了照顧弟弟妹妹,歐漢絨早早輟學,靠著紡織土布改善生活,直到遇到了土布紡織技藝傳承人楊賽萍,歐漢絨才恍然大悟,這一方土布竟凝聚著無窮智慧。

比賽當天,選手需織出六頁棕的「喜字布」,六頁棕屬於較復雜的提花布,每一個步驟都必須加倍小心。歐漢絨想起了母親的教導,在紡紗的時候,用濕毛巾擦一下,紡出的紗就會越搖越緊而不易扯斷,正是有母親的經驗和楊賽萍老師的加油打氣,歐漢絨織出的提花布沒有一個花紋的失誤,最終獲得冠軍。

獲得了「金梭子」紡娘的美譽,歐漢絨想起了母親傳授土布紡織技藝的辛勞,昔日母親白天在外務工,晚上為家人做飯、納鞋底,還要抽空教自己學習土布的紡織技藝,使她熟練地掌握了土布的紡織技藝。對於歐漢絨來說,學習崇明土布紡織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這種吃苦耐勞品德的傳承發揚。

在崇明,還有無數人像他們一樣,

執著專註、精益求精,

以平凡之身,成不凡之事,

星星點點,涓滴成流,

用雙手共同鑄就著崇明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