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還有多少人認得這些農村老物件

2024-06-26文化

農村的土坯房已經不在

農村老物件,城裏人的世界看不懂,其實慢慢的很多農村人也看不懂了。

科技在進步,我們小時候在農村耳熟能詳的老物件已經在漸漸從我們身邊消失,有些我們已經叫不出它的名字,不知道它是幹什麽的。

若幹年後,也許在博物館我們才能看見它,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無情的淘汰。

德蘭/文

犁與牛在一起,就叫牛耕。牛耕從西漢開始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才從中國這片土地上慢慢消失,延續了2000多年的歷史。

耙,犁田是翻土,犁完田後就要碎土,碎土就要用到耙。

耙田的動力也是靠牛來拉的。

風車,搖動裏面的風葉去除谷物裏的谷殼等灰塵雜物,如今的農村已經極難見到。

煤油燈,90年代末被電燈代替,自此煤油也就沒人賣了。

連枷,用來打谷物脫粒的農具。它比較耗體力,效率又低,更重要的是收割的機械化,讓它進了博物館。

用連枷脫粒很費力,即使是現在的強壯勞動力也很難吃得消。

磨。主要用來磨豆腐、磨糯米粉,過年時用的最多,現在在農村一些角落還能見到它,但是已經被荒廢沒人用了。

軲轆架子,西北農村幹旱缺水,井打的比較深,所以都要用這樣的軲轆卷繩打水。

風箱,農村人主要用它來給土竈催火;它也是農村鄉鎮上的鐵匠鋪不可缺的催火工具。現在農村人已經沒有人用它了,就連鐵匠鋪也消失了。

土竈,左邊是風箱。

西北農村人用的軲轆石碾,主要用來用來碾谷物,現在幾乎沒人用它了。

石臼又叫小對窩,主要用來將辣椒、蒜、花椒粒等調味品搗成細末,現在農村的老奶奶可能偶爾會用一下。

簸箕,農村人常用的老物件,做飯之前一定會用到它,用來簸米去除裏面的糠及其它灰塵雜質。

托盤,農村紅白喜事時,主要用它來端菜。

針線蒲籃,西北農村婦女、老人做針線活放在炕頭上盛針線的籃子。

木匠用的墨鬥,鬥盒裏填充有墨汁,由一根繩子沾墨汁拉出來,用來標直線鋸木頭。

鍘刀,農村用來鍘草餵牛。

納鞋底的錐子。90年代中期以後它就逐漸消失了,因為沒人做鞋了,農村人富裕了都去買鞋穿了。

頂針,農村人做針線活時,把它戴在手指上用來頂針穿線,現在農村很多老人做針線活還在用它。

媽媽腌鹹菜用的壇子,腰粗口小。

馬燈,有了 電燈以後農村人也就不用馬燈了。

老式擺鐘,90年代,農村人家蓋新房,親戚朋友就會送這種擺鐘以示慶賀。

桿秤,已經被電子稱代替,但是偶爾在馬路邊的一些流動的老年菜販,他們還在用桿秤賣菜。

鐵皮暖壺,這種熱水壺在七八十年代最常見。

石滾,主要靠牛來拖拽在打谷場上脫粒的農具。

耬,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把扶,用來完成開溝和播種兩項工作,這種農具在東北使用比較普遍,它也是現代播種機的前身。

油吊子,糧油店打油的計量工具,還有右邊的油漏鬥。

葫蘆水瓢,現在已經沒人用它了,被塑膠水瓢代替。

扁擔和籮筐,這一套裝備農村人主要是用來挑谷物用的,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用它了。

南方人用的竹箅子,主要用來蒸饅頭,蒸餃子,蒸菜。南方盛產竹子所以它的箅子是用竹子做的。北方盛產高粱所以它的箅子是用高粱桿做的。

篦子,80年代以前的農村衛生條件很差,頭發中容易生虱子,奇癢難忍,就用篦子梳虱子,現在徹底沒人用了。

糞箕子,80年代農村用它來撿拾豬糞、狗糞等牲畜糞便作為莊稼肥料。

小時候,媽媽給我們做的千層底布鞋,舒適耐穿。

七八十年代,農村都很窮買不起鞋,媽媽就給我們做鞋,做鞋就需要鞋樣,也就是鞋模,鞋樣一般都是用紙剪成的。

油布傘,是由桐油抹在雨布上,傘骨是用竹子做的。

搪瓷碗,相對純瓷碗來說結實、輕便、耐用。70、80年代它可是人們生活常用器具,90年代後它就被不銹鋼給代替了。

茓子,囤糧用的粗席子,通常是用高粱桿或蘆葦的篾兒編成的。現在農村已經很少用它了,都用塑膠袋子直接裝糧食了。

這是農戶家米缸裏用來瓦米的"升",這種器具基本上在80年代就消失了。

農村人主要運輸工具架子車已經被手扶拖拉機代替了。

農村土竈木鍋蓋,現在土竈還在用,很多人家已經把木鍋蓋換成了輕便的鐵鍋蓋了。

對窩,舂米器具,有了機米機器以後,它也就被廢棄不用了。我們小時候,過年時,媽媽常用它來把糯米搗成粉做湯圓。

知道這是什麽嗎?它叫籮篩,用來篩粉狀物質,底部比篩子密,用絹做成。

對窩搗成的糯米粉就需要用籮篩把細粉過濾下來,粗粉繼續放在對窩裏搗。

刨子,木匠工具,用來刨平木頭,出光的一種木工工具。刨子,宋朝時已經發明,現在還在用。

鉆子,木匠工具,用來給木頭鉆眼,現在已經被電鉆代替了。

嬰兒車,70後、80後應該都是從這裏開始長大的。

水吊子,北方人叫燒水壺,這種燒水壺現在已經被淘汰了。

獨輪車,現在極難見到,應該成為古董級別了。

牛骨搓麻繩,70後、80後的媽媽們就是用這搓麻繩的,然後用搓好的麻繩納鞋底。

木制搓衣板,現在都用塑膠的了。

笸籃,用柳條或竹篾編制而成用來晾曬谷物、食物的日常工具。現在農民用它已經很少了。

揚鍁,農民在打谷場上揚場用的工具。

豬槽,青石鑿成的豬槽,現在的豬槽都是用水泥做成的。

鹽壇子,這是七八十年代農村廚房用來裝鹽的罐子,那時的鹽都是顆粒比較大的粗鹽,成塊狀,比較適合裝在這樣壇子裏。

竹篾涼席,天冷不用就把它卷起掛在墻上。

織布機,70年代就在農村慢慢的消失,現在已經成為古董了,在博物館可以看得到。

這是咱們農村人80-90年代的土坯廚房。姜健/攝。

這就是咱們農村人80-90年代的家,我們就是在這裏長大。姜健/攝。

1、小說、詩歌、散文、劇本、雜文、書畫、攝影(攝影不能少於六張,人物、風景、家鄉風貌、社會百態等)作品等均可。經稽核後發表。一周內未接通知,請自行處理。投稿標題註明「投稿」字樣,謝絕抄襲、文責自負,與本平台無關。2、稿件須原創正選,即未在其他微信平台發過(紙媒體、網絡不限),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不接受微信投稿,望請見諒)。3、投稿者自擬「自我簡介」,如想在文章中有你的照片,請和文章與自我簡介一同發到郵箱。4、凡是投稿本刊,一周內不可另投他處(紙媒網絡不限),如有異議,請勿擾。來稿不可能在一兩天內發表,因為來稿量大,本刊要合理的安排時間發表,所以請君莫急,希望我們相互理解和體諒,謝謝配合。5、可關註公眾號、加編輯微信或者QQ號了解詳情,不另行通知。無贊賞無稿酬,發稿7日後發稿費,一般會在第二天發放,與平台平均分配,後續有贊賞有稿費,用紅包發放,所以要加編輯微信。重點是宣傳創作者的勞動成果,弘揚民族文化,相互學習交流。6、同時歡迎各界朋友加盟合作,把【文學百花】辦的更好,讓我們一起在文學的海洋裏,揚帆起航,共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