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石獅」歷代演變趣聞

2023-12-14文化

在北京大街小巷轉悠,常看到商家大門口左右兩邊的石獅子,如果到故宮、頤和園、天壇......更是滿眼啦。

商家門口左右的石獅子▲

看門的石獅子的擺放是有規矩的。一般來說,都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

一雄一雌、左雄右雌符合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的陰陽哲學。放在門口左側的雄獅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繡球或者兩前爪之間放一個繡球(也有雕成張著嘴的);門口右側雌獅則雕成左前爪撫摸幼獅或者兩前爪之間臥一幼獅(也有雕成閉著嘴的)。 所以大家也可以從獅子爪下的東西來辨別:如果爪下為球,象征著統一寰宇和無上權力,必為雄獅。爪下踩著幼獅,象征著子孫綿延,是雌獅。在問口擺石獅子的主要目的是為表吉利和辟邪。

門口右側雌獅▲

獅子「原籍」不在中國,但「獅文化」卻在中國十分豐富,中國什麽時候有獅子?

大約在公元87年,據說獅子是從西域傳過來的。相傳東漢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把一頭金毛獅子作為禮物進貢給中國的皇帝。後來獅子隨著佛教的傳入,而成為一種賦予了神力的靈獸。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在中國的文化中,獅子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神話中的動物,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動物,和麒麟一起成為中國的靈獸。

獅子所蹲之石刻著鳳凰和牡丹,這種石獅被稱為「三王獅」。因為獅子是獸中之王,鳳凰是鳥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

三王獅▲

中國最早的石獅(類似獅子的石獸),是東漢高頤墓前的石獅,建造於東漢建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高頤是東漢益州太守,墓地在四川雅安。

石獅在東漢和兩晉時期,並沒有受到重視,僅僅作為一種石雕守護墓地,到了南北朝時期,隨著雕塑的興盛,石獅開始受到重視,出現了大量的石獅雕塑,隨著時間的推移,石獅在造型上越來越像獅子。南北朝時期,在中國的大地上散布著大量的石獅,尤其在山東嘉祥、南京、句容、丹陽等地更多,它們大多呈「行走狀」,昂頭揚頸、挺胸收腹、肌肉結實、體魄健碩,他們主要的作用是石相生,以增添皇陵的肅穆和威嚴。從雕塑學的角度來講,這些石獅,雕工精美、線條流暢、莊園華麗、氣勢恢宏。這些石獅用梁思成的話來說:是中國石獅的經典之作,是波斯石獅的子孫,由此,石獅在中國遂自漸成一派。

石獅在中國遂自漸成一派▲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石雕獅子的雕刻形象開始有了一定的轉變。

這個時期石雕獅子的套用得到了很好的普及,這與當時佛教文化的流傳是分不開的。佛教在漢朝時期傳入中原,到了南北朝時期得到了第一個發展階段,成為了中國主流的宗教之一,獅子在佛教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也就帶動了石雕獅子的發展。根據佛教中看,獅子能「食虎豹」,是「百獸之王」,而且獅子是不少佛教人物中的坐騎,更是佛教中的守護瑞獸,因此對獅子的形象備受推崇。

在三國孟康註的【漢書】中看:「獅子似虎,正黃,尾端絨毛大如鬥。」可見獅子的威猛和霸氣所在,這時期的石雕獅子也廣泛地套用在陵墓之中,雕刻的形象作為昂首擡頭,邁步向前,體態則是相當豐滿,雕刻的風格以渾圓俊美以及豪放為主。北朝時期石雕獅子相對來說在氣勢上得到了減少,造型比較寫實,有著濃郁的西域風格,而且開始從站立的石雕獅子形象轉變為蹲踞式。

雄獅摸繡球▲

石獅演變到了唐代,亦逐漸進入巔峰時期。

其造型在南北朝的基礎上,又加入了俊美秀麗之氣,唐朝的石獅大多是蹲坐式,外形呈三角形構圖,石獅形象威武而生動,兇猛而不惡,加上華麗的底座,具有建築美和重量感。唐代的石獅大多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後蹲,唐代的石獅是中國石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在世界上被譽為「唐獅」。宋代石獅的特點,是保留了唐獅的優點,在造型上更加寫實,在體型上稍微小巧。宋代石獅對社會的最大貢獻,是開始走向生活化,開始普遍放置在宮殿、府第、祠廟、園林,開始立於大門兩側,古人雲:石者實也,獅者思也,多有守住前人偉業之寓意。

石者實也,獅者思也▲

到了宋元,蒙古人進入中原,啟用了大量的工匠修造宮殿、石獅。

經過唐代發展,宋朝開始沒有了這種強烈的建築感雕刻,石雕獅子轉而成為了一種裝飾性的雕刻作品,不再只是擺放在陵墓之中,開始在很多寺院、廟宇以及住宅和園林中得到了套用。宋元時期的石雕獅子比較寫實,石獅子造型上講究的是精巧和細致,雕刻的工藝非常高超,我們可以看到現在保留的宋元石雕獅子,在柔美的線條中展現形象,在純熟的雕刻工藝中薈萃文化。此外,這個時期的石雕獅子開始有了很多裝飾性雕刻,比如脖子上有了項圈、鈴鐺等等,減少了獅子本身的威嚴,反而增添了一絲活潑趣味。

蒙古統治者不太講究石獅的造型,幾乎任由工匠自由創作,這下好,石獅的造型開始千姿百態、光怪陸離,而且不同地區的工匠,生產不同形象的石獅,如果把這些石獅擺在一起,那簡直是一次「怪獅匯」。元代石獅的多樣化,有優點也有缺點,缺點是破壞了原先相對統一的石獅造型,優點是極大的豐富了後世創作石獅的造型,所以,直到今天誰也無法統計到底有多少種石獅?明清兩代的石獅又相對進行了規範,仍以唐獅宋獅的造型為創作主體,不同的是構思更加精巧,刻畫更加細膩,獅身的紋飾也更有美感。

園中石獅▲

明清時期,石雕獅子的形象其實已經沒有那麽官方了,反而隨著各地文化民俗的不同,在自身的宅院建設中廣為使用。

這個時期,佛教文化沒有了以往的發展態勢,也就將石雕獅子本身的寓意衰退,轉為了比較地道的裝飾性雕刻建築。明清民居建築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門口會擺放一對石獅子,不僅僅是裝飾,也是起到了「鎮宅平安」、「驅魔招福」的作用。此時石雕獅子的雕刻風格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造型趨於多樣化,動感性比較強,刻畫的形象細膩而又精巧,裝飾性比較華麗,整個形象相當考究,在民間的各種建築中都可以看到石雕獅子的形象,主題很多,包括「獅子繡球」等等,成為了工藝性比較強的雕刻作品,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一種表現。

明清民居建築中石獅▲

在歷經了封建社會的演變,民國時期的石獅子很大一部份是傳承了中國傳統的雕刻工藝。

但這個時期,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在獅子的雕刻上,西洋風格的融入也帶來了一個新的雕刻形象。這比較顯著代表的應該就是上海、廣州、香港等地,在銀行門口擺放的石雕獅子,很多都是這種西洋風格的作品,呈現坐地式,鬃毛比較多,寫實性更強。

獅子的雕刻▲

其實中國的獅子雕刻一開始就脫離了真實獅子的原形,充滿了神異感。

民間認為「獅子似虎,正黃有髯彤,尾端茸毛大如鬥」多是根據傳聞進行形象創作的。工匠們發揮藝術想象力,采取浪漫而神瑞化的裝飾,塑造出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形象。人們還認為獅子威武兇猛必能驅魔,加之佛教的傳入更把獅子神化起來,認為它是高貴尊嚴的靈獸,是法的擁護者和守護者,是釋迦左脅侍文殊菩薩的坐騎,人們對獅子寄托了神通廣大、威力無比的遐想。

獅子似虎,正黃有髯彤,尾端茸毛大如鬥▲

石獅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它的最大寓意是祥瑞之獸,有避災驅邪、除兇鎮宅、彰顯權貴的作用。

石獅最初是單只,後來才出現了一對。石獅在中國大約有1800年的歷史,石獅主要擺放在室外,它和瓷器、字畫不一樣,它要站立在天地之間,經歷風雨的考驗。石獅的主要材質是漢白玉、大理石、花崗巖、青石、砂巖,材質的優劣,決定著石獅的壽命,所以不能以石獅被侵蝕、被風化的程度,來衡量石獅的年份,所以許多散落在民間、在曠野的石獅,根本無法準確判斷它的誕生時間。石獅中也有很多看上去並不像獅子的石獅,這主要原因是工匠有意為之,故意改編,將石獅進一步神話,總體來說,石獅並沒有一個非常標準的形象,只要符合獅子的主要特點,都可以稱為獅子。

宮殿門口石獅

石獅不僅在中國到處存在,在亞洲各國乃至世界各地都有。

北韓半島、日本的石獅就比較多,史書記載日本的石獅是唐代時隨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的石獅中,也有從印度直接傳入,從印度傳入的叫「狛犬」,其形象大部份和獅子相和,但頭上有角。琉球群島是一個十分註重石獅的地方,一直視石獅為吉祥之物,直到現在仍有大量的石獅,有的造型具有中國特征,有的造型具備日本風格。

盧溝橋石獅▲

石獅在亞洲其他國家中,也普遍受到歡迎。

諸如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等國都有,新加坡又叫「獅城」,在新加坡就有世界聞名的「魚尾獅」。石獅在各個國家中其寓意也和中國相仿,代表著勇武、強大、堅定、吉祥。在全世界範圍內,石獅和獅文化的主要傳播者是華人,可以這麽說,凡是「唐人街」的地方,有華人聚集的地方,不可能沒有形態各異的石獅,不可能沒有歡快跳躍的舞獅,不可能沒有充滿古風的獅頭帽、獅頭鞋和其他帶有獅文化的相關產品。石獅是獅文化的起點,獅文化能在全世界繁衍、發展,是全球華人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昂頭石獅▲

走筆至此,耳邊想起孩提時常吟誦言簡意賅的民謠:「摸摸石獅子頭,一生不用愁;摸摸石獅子背,好活一輩輩;摸摸石獅子嘴,夫妻不吵嘴;摸摸石獅腚,永遠不生病,從頭摸到尾,*源廣進如水流 。」

【詠盧溝橋上石獅子】——佚名

威嚴尊貴石獅雄,納吉驅邪美德崇。

永定長河音若瑟,波羅熱贊力如虹。

倭軍略地機心險,靈獸昂頭蘊意忠。

佟宋二臣骸骨處?清風搖柳月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