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林布蘭:有兩個圓圈的自畫像

2024-04-02文化

林布蘭,【有兩個圓圈的自畫像】,約1665—1669

畫家與被畫者

戴著白色帽子的老人盯著觀眾,似乎要把人看穿。他的左手拿著匆忙繪成的調色盤、畫筆和支腕杖,右手似乎消失在一片還沒理出頭緒的模糊顏色之中,與他的大腿或衣服的褶皺融為一體。他在白色上衣外面穿了一件紅色圍兜,肩膀上披著一件毛皮襯裏的外套。一些觀眾還在他衣服的褶皺中發現一個金色鏈條,這通常是高級榮譽的標誌。

畫的右側邊緣顯示出這正是畫家正在畫的畫,而背後的墻上裝飾著兩個神秘的弧線。這幅畫並沒有簽名,很可能是未完成的畫。技術研究表明,這幅畫原本更大一些,畫中的畫也更加顯眼。

這是17世紀60年代的林布蘭,在他職業生涯的晚期。在這個階段,他用厚塗法和深色來創造復雜且吸引人的藝術作品。學者們認為這幅特殊的自畫像是他生命最後十年中的眾多自畫像之一,也是其中最神秘、技藝最精湛的作品。這幅畫從其他80多幅畫中脫穎而出,因為它的背景是淺色的,強調了墻上的兩個奇怪的圓圈。

自畫像是他的自我探索

在林布蘭的繪畫和版畫作品中,大約有百分之十是自畫像。這個比例很高,如果考慮每幅版畫都有無數份拷貝——也許每幅有數百份,那這個數碼就更為驚人了。

林布蘭,【眼部蒙上陰影的自畫像】,1634年

為什麽林布蘭如此著迷於重現自己的形象?學者們以各種方式研究自畫像:作為對林布蘭自身心理狀態的反映,作為藝術家一生中風格和技術發展的證據,作為一種自我提升的復雜技術,以及作為一種理論化手段,研究林布蘭如何看待藝術家的社會角色。幸運的是,這些解釋中有許多可以共存和重疊。

林布蘭對自己的容貌近乎癡迷的關系可以被看作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是他在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對自己是誰進行評估的一種方式。在某些方面,這似乎與林布蘭所處的十七世紀的加爾文主義理念一致,這種理念主張個人對自己的靈魂狀態負有強烈責任。

當然,如果加爾文主義藝術家們習慣於經常性地審視自己的行為和動機,那麽審視自己的面孔也說得過去(1648年加爾文主義成為荷蘭共和國的官方宗教)。從這方面看來,許多學者(例如佩裏·查普曼(Perry Chapman))都認為自畫像具有深刻的個人色彩。這對作為觀眾的我們來說很有吸重力,因為我們想嘗試為過去的藝術家賦予人性。然而,許多林布蘭學者以懷疑的態度對待自傳式心理分析,因為他們認為這種分析的基礎是對自我的理解,而這種理解植根於二十世紀的心理學實踐。

林布蘭,【睜大眼睛的自畫像】,1630年

透過套用早期現代藝術理論和關於藝術訓練的想法,或特許以將林布蘭早期的自畫像和許多小的雕刻和蝕刻自畫像解釋清楚。正如馬喬裏·威斯曼(Marjorie Wiesman)所指出,在近代早期為畫家撰寫教學文本時,法蘭西斯庫斯·朱尼烏斯(Franciscus Junius,1637年)和卡雷爾·範·曼德(Karel van Mander,1604年)等作者建議藝術家審視自己的內心情感,這樣他們就知道如何將這些情感投射到自己所創作的場景中。研究不同情緒對身體和面部的影響是一種使畫家成為更強大的藝術家的方法。林布蘭早期的許多蝕刻和雕刻的肖像畫(如【睜大眼睛的自畫像】)正是這樣做的,然而繪畫的自畫像(如【眼部蒙上陰影的自畫像】)似乎表現了他平靜地看待觀眾。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他創作不同的自畫像有不同的原因。

自畫像的經濟意義

自從約翰·邁克爾·蒙蒂亞斯(John Michael Montias)圍繞約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和代爾夫特市的經濟學進行研究以來,市場力量和經濟理論已被卓有成效地套用於17世紀的荷蘭藝術。就林布蘭的自畫像而言,我們可能會問:誰在購買這些自畫像?如果自畫像不被看做是對自我和身份的內在反思,而是一種商品,就會出現不同的分析途徑。一幅自畫像不僅在視覺上表現了畫家,還展示了畫家的技術。從這方面來說,它們起到了廣告的作用,為畫家未來賺取傭金開啟了大門。

在林布蘭生前,一些知名人士,如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 de’ Medici)和藝術品經銷商約翰尼斯·雷尼亞爾姆(Johannes Renialme)都擁有過這位藝術家的自畫像。在他職業生涯的某些階段,自畫像顯然賣得很火爆。然而,林布蘭工作室的一組戴著帽子留著小胡子的普通人的畫作在經過X光檢查後,被發現是林布蘭的自畫像,他的學生後來在上面加了一些配飾,把它們變成了人物習作。這意味著自畫像不再好賣,因此被改成了好賣的東西。1656年林布蘭破產時,清點的藝術品和物品中沒有一幅自畫像,這一事實進一步證實了將自畫像作為商品的解釋。如果自畫像的主要意圖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個人探索,那肯定至少會保留一幅。

林布蘭,【自畫像】,1640年(左) 林布蘭,【靠著石墻的自畫像】,1639年(右)

馬喬裏·威斯曼按時間順序對林布蘭的自畫像進行了研究,將其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的作品。早期的畫作更傲慢,畫裏林布蘭年輕而富有激情;中期的作品推動了他成名;後期的成熟作品中對老年和藝術的本質進行了反思。17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職業生涯中期)的肖像畫記錄了他在藝術成就上的崛起,特別是1640年的著名肖像畫和1639年的配套蝕刻版畫(見上圖)。

在這幅肖像畫的繪畫和版畫中,林布蘭都穿著華麗的外套,羽毛貝雷帽上裝飾著鏈條和胸針。他用一只手肘靠在窗台上,將自己置入了提香和拉斐爾等藝術家使用的傳統肖像畫中。他曾在阿姆斯特丹的拍賣會上見過拉斐爾的巴爾達薩爾·卡斯蒂廖內(Baldassare Castiglione)肖像,甚至在草圖上記下了它的售價。他還熟悉提香的【傑羅拉莫·巴爾巴瑞戈肖像】(Portrait of a Man – Gerolam Barbarigo?)。林布蘭在自己的自畫像中模仿這兩位大師,像提香和拉斐爾畫中一樣,他的姿勢和服飾強調了是一個有能力和有才華的人。他的自畫像成為向潛在投資者宣傳的工具,並為自己在阿姆斯特丹社會和藝術史上爭得了一席之地。

提香,【傑羅拉莫·巴爾巴瑞戈肖像】,約1510年

肯伍德宮的【有兩個圓圈的自畫像】

然而到了17世紀60年代,林布蘭不再以同樣的方式展示自己,也許是因為他不再追求前半生所追求的那種觀眾了。在漫長而多災多難的職業生涯接近尾聲時,晚期的自畫像采用了更加陰郁的色調。肯伍德宮的【有兩個圓圈的自畫像】是林布蘭生命最後十年中的偉大作品之一。因為後墻上有兩個不完整的圓圈而吸引了幾代學者。對這些圓圈的明確解釋還沒有達成一致,但已經提出了幾個令人信服的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這兩個圓圈是當時世界地圖上顯示的兩個半球。墻上掛著一幅大型壁掛地圖並不罕見;維米爾等藝術家在十七世紀的風俗畫背景中常常描繪壁掛地圖。反對者認為這種解釋的問題在於這些圓圈相距太遠,不能代表地圖的兩個圓圈,而且其他畫作中墻壁上的地圖起皺和卷曲的情況在這裏並沒有出現。

揚·艾門斯(Jan Emmens)提出了一種更有哲學意味的解釋,所有藝術家都需要有Ingenium(天賦)、ars(理論或學識)和exercitatio(或透過實踐獲得的技能)。在這種解釋中,林布蘭的形象代表了Ingenium,而後面的圓圈表示理論(ars),畫面邊緣的畫布則表示exercitatio。

完美的圓圈和藝術的偉大性

其他幾位學者(包括布魯斯和珍納·波特)將畫圓與當代資料中關於藝術理論的想法聯系起來。在【繪畫書】(Het Schilderboek,1604年)中,卡雷爾·範·曼德重復了一個著名的故事——喬托在年輕時就能徒手畫一個完美的圓。這是對於完美水平先天技能的展示。這類創造完美線條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古典時代,偉大的藝術家阿佩利斯(Apelles)也因畫出完美的線條而聞名。然而在肯伍德宮的肖像畫中,林布蘭的圓圈並不是用單一、流暢的線條畫出的完美圓圈;它們由短小、間斷的筆觸組成,而且本身也被畫面的邊界打斷了。

賓·布魯斯認為,這幅畫以林布蘭的方式揭示了「完美性」。林布蘭的晚期作品的特點是濃重的厚塗顏料和粗獷的筆觸。透過用這種技術來創造一個完美的圓圈,林布蘭從藝術傳統和藝術大師的傳說中挪用了一個主題,但卻使其完全屬於自己,無論是在繪畫方式上,還是在自畫像的背景上。肯伍德宮的自畫像可能是在為藝術家宣稱自己是偉大的巔峰,將自己與藝術歷史長河中的其他大師們並列。

對圓圈的明確解釋仍然難以捉摸,每一代林布蘭的學者都會對這個主題提出新的解讀。你的看法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