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石頭也能變藝術,古希臘雕塑成就顯著,離不開美學的幫助

2024-04-03文化

文|啟樂說

引言

古希臘的雕塑藝術蘊含著豐厚的美學思想,古希臘雕塑作品呈現出的高度的審美精神感染著一代又一代藝術家。

古希臘的雕塑作品,無論是完整還是殘缺,甚至是古羅馬仿制品,皆體現出無與倫比的美。

這種美不僅源於大師們超凡的技藝,更源於其所蘊含的美學觀念,這一時期的美學領域可謂百花齊放。

城邦國家相對民主的政體,航海和貿易的發展,希臘神話的溫床,溫和適宜的氣候,都為古希臘藝術和美學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適宜的自然環境,使古希臘人熱愛競技活動,追求健美的身體,孜孜不倦地探求美的奧義。

因而,藝術家們把人體作為審美物件創作人體雕塑,古希臘相對自由、平等的社會環境,孕育了濃郁的學術氛圍,哲人得以在此基礎上探求美的本質。

隨著這種探索的不斷豐富與深化,古希臘人的審美情感也發生著變化,繼而作用在藝術領域。

古希臘雕塑作品風格呈現出三大歷史分期,即由早期古典主義時期到成熟古典主義時期,再到希臘化時期的演變。

對美的不懈追求鑄就了古希臘雕塑藝術的永恒。古希臘雕塑所體現出的和諧、典雅與崇高感,離不開整個古希臘文明時期對美的本質的界定與探討。

古希臘美學的基本特征是相信美的絕對存在。但關於美存在的根源,或者說美的本體的論證卻不是一成不變的。

因此,古希臘藝術和美學之間可以說是共生的關系。本文試圖透過對古希臘雕塑藝術的解讀,探求其背後的美學觀念。

一、早期古典主義時期雕塑的和諧統一

早期古典主義時期的雕塑作品,多為人體雕塑,藝術家們在表現作品時盡可能創造出一種和諧又盡善盡美的人體。

這些形象,或充滿古風的微笑,或表現出寧靜而嚴肅的表情,嚴格遵循著人體的內在結構。

作品大多表現人的裸體形象,體現出內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諧統一,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

這一時期,以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等人為代表的哲學家,探求著以和諧為準繩的美的本質。

公元前6世紀,雕塑作品【荷犢者】十分鮮明地呈現出這種和諧與寧靜的特征。

作品表現了一位農民肩背一只小牛犢準備去獻祭的情景。該作品雖具有早期雕塑呆板、僵硬的特征,但小牛犢表情生動,農民的雙臂也刻畫得結實有力,面部帶有古風的微笑。

作品遵循著程式化美學原理,充分體現了早期古典主義發端時所追求的較為和諧統一的審美特征。

從【荷矛者】的第一個美學範式中,可以看到它對畢達哥拉斯的美在數,在於對稱、比例、和諧的美學思想的追尋和發展。

在它的第二個範式中,透過四肢的不同狀態,形成兩組鬥爭和對立,即主力腿的緊繃和動力腿的放松、持矛臂的受力和右臂的松弛,繼而又將這種鬥爭狀態十分和諧地統一在荷矛者一人身上,使得作品更加鮮活生動。

這與該時期的另一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美學思想,美在鬥爭面的對立與一致不謀而合。

德謨克利特認為藝術模仿的是自然之真,藝術家們則以反映現實生命為導向,力求逼真,這種寫實的追求也是早期古典主義時期雕塑的藝術特色。

在波留克列特斯之後,利西普斯延續並調整了他的關於人體的頭身比傳統,提出人體頭身比例應為1∶8,關於這種規範的套用一直到17世紀仍在延續。

可見這種美學範式,或者說由畢達哥拉斯提出、由波留克列特斯套用於雕塑領域的創作原則,對古希臘甚至其後的人體雕塑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外,赫拉克利特的鬥爭帶來和諧與美的思想帶有辯證法性質。

因而,可以說是赫拉克利特把辯證法的思想引入美學,開啟了美的相對性的探討。

德謨克利特的模仿理論,不僅在古希臘美學中,而且在藝術中得到了廣泛的發展。

二、成熟古典主義時期雕塑的豐富多樣

成熟古典主義時期,雕塑領域湧現了菲迪亞斯、普拉克西特列斯等傑出代表。

從菲迪亞斯的帕提儂神廟檐壁飾帶,到普拉克西特列斯的【薩提爾】,彰顯了成熟古典主義時期的雕塑作品不同於早期古典主義時期之處。

一方面,成熟古典主義時期的雕塑作品進一步發展了早期古典主義時期的合乎比例、尺度、規範的崇高美;另一方面,該時期也出現了另一種飽含情感和內在激情的抒情美。

成熟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風格呈現出典雅、肅穆和個人化、多樣化的不同審美趣味。與雕塑藝術相對應,這一時期的美學對於理想美的界定也出現了多樣化的局面。

菲迪亞斯的雕塑作品具有肅穆、莊嚴、崇高等特點,他的雕塑作品帕提儂神廟檐壁飾帶被當作古典雕塑最完美的範本。

蘇格拉底所提出的藝術模仿心靈與生命狀態的原則,成為古希臘羅馬藝術家們創作的準繩。

亞里士多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釋,認為模仿本身即可帶來快感,並在【詩學】中將其發展為獨立的美學原則。

不同於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的模仿,柏拉圖認為藝術是對永恒理念的模仿。

柏拉圖的唯心主義美學思想,遠遠超出了古希臘的美學思想範圍,是一種天才的預見。柏拉圖所提倡的這種理念,在近代藝術中,得到真正的映照。

三、希臘化時期雕塑的現實主義色彩

公元前4世紀後期,亞歷山大率軍征服古希臘,戰爭給古希臘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使得古希臘在美學思想和藝術上都產生了新的變革。

這一時期的雕塑作品雖然仍以人體為主,但對人體的表現開始從嚴肅、崇高,轉向關註心靈狀態和精神面貌,典雅、優美的藝術形式發展到極致。

新的審美趨向悲劇藝術,也在這一背景下誕生。這種題材的雕塑作品充滿著激烈的運動、迸發的力量感,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傾向。

該時期斯多葛學派的美善相統一、維特魯威的將美學與藝術實踐緊密結合、朗吉努斯的崇高理論等都使得希臘化時期對美的本質的探索進一步發展與豐富。

希臘化時期有一件古典主義理想美範本的雕塑作品———【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

這件作品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普拉克西特列斯、波留克列特斯、留西波斯、菲迪亞斯等所創立的人體美的規範,被認為是歌頌女性人體美的代名詞。

阿芙洛狄忒被塑造成一個神化了的女人形象:橢圓形的臉形,希臘式鼻子,上身裸露,下身著有衣裙,呈微微扭轉的姿態,重心坐落於一條腿上,頭、胸、髓形成了S形的曲線美。

阿芙洛狄忒微微扭轉,半裸的身體構成了一個和諧的上升趨勢,顯示出了極強的韻律感。黃金比例的套用、簡潔的藝術手法使得這件作品盡管失去雙臂,仍協調統一。

這種對對稱、比例、適度和內在美的追求,彰顯出高度的審美性,這也正是【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此外,這件作品的審美創造也可以說是亞里士多德的美學思想的映照。

亞里士多德認為美與善是統一的,是一個完整性概念,在藝術作品中即表現為生動的完整的有機的整體。

雖然亞里士多德是成熟古典主義時期的美學家,但藝術作品映照前人的美學思想也是屢見不鮮的。

雖然藝術與美學思想存在共性,但它們之間並不總是同步的,而是彼此照應但具有各自的發展軌跡的。

希臘化時期的最偉大的悲劇藝術在雕塑上的體現,當首推【拉奧孔】。

這組金字塔式群雕以其細致的刻畫和強烈的悲劇情感而備受矚目。雕塑題材取自特洛伊之戰中拉奧孔因告誡特洛伊人不要將木馬拖進城而遭到雅典娜的懲罰的故事。

作品表現的是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被巨蛇纏死的情形。

雕塑中,拉奧孔作為主體位於中間部份,身體因想要擺脫纏繞而進行著痛苦的掙紮。手臂和軀幹上的肌肉,面部的表情都因這種恐懼和掙紮而扭曲。

兩側的兒子,分別以驚恐和痛苦的姿態進行著反抗,父子三人的動作相互呼應,使得作品緊張和悲劇的氣氛更加濃烈。

作品主題區別於早期古希臘雕塑的優美,表現的是主人公受到折磨時的痛苦與掙紮, 這與早期古希臘雕塑所提倡的典雅、肅穆美相去甚遠。

該類題材的創作是與斯多葛學派所提倡的美善統一的理念相呼應的。該學派認為一切善的都是美的,精神美的本質可以透過形體表現出來。

在造型和整體結構上,【拉奧孔】雖然充滿著張力,但也嚴格遵循著一定的比例。

比例不僅在於人體的造型,更在於各部份之間結構、布局的和諧,這種和諧呼應著維特魯威所提倡的美在對稱、比例、結構的思想與藝術實踐原則。

同時,雕塑中強烈的英雄主義情感和悲劇性色彩,與朗吉努斯在【論崇高】中提出的「崇高顯示出巨大的情緒的激蕩」的印象相和,蘊含著「莊嚴而偉大的思想和強烈而激動的情感」。

這種崇高感的激蕩與【拉奧孔】表現出的悲劇性帶給人的震撼異曲同工。

但這件作品所傳達的悲劇美,是否如亞里士多德所論,可以實作透過作品動態的傳達,以恐懼和憐憫的情感,凈化觀者的激情,我們不得而知。

希臘化時期的雕塑藝術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到了極致,其所展現出的合乎比例的理想美,充滿悲劇色彩的崇高美,都是該時期美學思想的映照。

這一時期社會環境的復混成,使得美學領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

維特魯威的建築六範疇及其在藝術實踐中的套用,不僅影響了希臘化時期的雕塑藝術,而且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藝術。

朗吉努斯的崇高觀,雖然一定程度上摒棄了古典美的原理,但擴大了希臘美學思想的範疇。這些理論豐富了希臘美學和雕塑,也使其影響進一步深化。

四、結語

萊辛在【拉奧孔】中指出,古希臘藝術中,「凡是為造型藝術所能追求和表現的東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須讓路給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須服從美」。

古希臘人把美作為藝術的最高目標,也是雕塑藝術的最高律令,美學所探討的也正是透過反思判斷等手段找尋美的本質規定性。

這一時期,對美的基本概念的探討,從畢達哥拉斯的數與比例、蘇格拉底的模仿,到柏拉圖的理念、亞里士多德的悲劇凈化。

都根植於歐洲美學思想中,為美學建立了基本的範疇體系,決定著西方美學的發展。

古希臘雕塑家將對美的理想的追求物化到以人體為主的雕塑作品中,使之得以直觀體現。

隨著古希臘時期美學思想的發展,雕塑藝術也在不斷豐富與變化,並為歐洲藝術提供了一種理性規則的古典美範式,這種以和諧、靜穆、偉大為最高標準的藝術範式,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仍被奉為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