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三國】:如果把五虎上將給了吳國孫權,他可以統一三國嗎?

2024-02-07文化

現在網友都很刁鉆,有的說新【三國】不好看,不如舊版【三國】。但不論哪一版,就算是閱讀原著小說,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讀者和觀眾「占位」相同。

意思就是,如果讓你穿越到三國,你會站在哪裏一邊?大多數人都會站在劉備這一邊,當然也有人站在曹操一邊,主要是敬佩曹操的英雄氣概, 而站在吳國孫權一邊的卻很少。

這就有了一種相同的感覺,大家都覺得吳國很菜,難成大器。

但事實上,在三國中,吳國的能力常常被忽視,我們看三國中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三方各打兩場,曹操一勝一負,劉備一勝一負,但吳國卻兩戰兩勝。實力不容小覷。

正所謂,江東自古英雄出少年! 孫家三代經營江東,占據長江天險,麾下有江東十二虎臣,出名的有周瑜魯肅,孫權更是一代梟雄,曹操都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但遺憾的是,人們產生了一種說不明白的錯覺,就是說起三國,都會覺得吳國有點「弱」,甚至覺得吳國總是偏見一隅,一直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除了進攻合肥,幾乎沒有發功過什麽主動性的戰役,奪取荊州還是非正當手段。

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孫權的領導力並不弱

孫權是東漢末年吳國政權的實際創造者,他父親孫堅以及兄弟透過努力創造了江東勢力,傳到孫權手中的時候,局勢已經十分動蕩。孫權的「智慧」顯而易見。

【三國誌】作者陳壽寫道,孫權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意思就是,他喜歡結交人才,這才孫權小時候就體現出來。

他小時候就被人譽為是「小霸王」,當時曹操派人來吳國,他就表演了一場演講,讓說客驚訝不已。當然,長大後的孫權,把自己的智慧發揮到了極致。

孫權剛剛即位的時候,東吳內部其實很多人不服,政權也不穩,年僅19歲的孫權,果斷采取了很多措施。

比如孫權拜張昭為師,充分體現了他善於借助賢才的能力。張昭是徐州的賢明才幹名士,他代表了北方士大夫群體,逃難至江東。 孫權明白要穩固江東的基業,就需要安定這些逃難士族的心,因此他廣招賢才,聘請名士如諸葛瑾、魯肅、陸遜等。 這一舉措不僅穩定了江東的士族民心,而且使江東的政局更加牢固。

再一個,孫權信任並重用周瑜等將領,顯示了他對舊將的明智運用。周瑜是與孫策有深厚交情的大將,代表了孫吳的舊將群體。孫權透過起用舊將統率兵馬,成功平定了廬江太守李術之亂,壓制了宗室動亂,剿滅了山越之眾,使得東吳的軍民信心大增。孫權的明智任用舊將,為後來東吳與其他勢力的較量打下了堅實基礎。

當然,在用人上,孫權也表現的十分恰當。在劉備晚年進攻東吳的緊張局面中,孫權對待被誣告的大臣諸葛瑾表現出極大的信任和寬容。

孫權堅信諸葛瑾的忠誠,並在危機時刻維護了他的名譽,展現了他處理人際關系的獨特智慧。這種信任不僅在政治上鞏固了上下級關系,也為吳國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

魏國曹丕稱帝後,孫權派使臣趙咨出使魏國,曹丕問趙咨:「吳王孫權是怎樣的主公?」吳使說:「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魏帝要他具體說明,趙咨說:「接納魯肅在民間之中,是聰慧機敏的表現;提拔呂蒙在行伍之中,是明辨識人的表現;獲得於禁而不加害,是性情仁慈的表現;奪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智謀沛足的表現;割據三州之地而虎視天下,是雄厚勢力的表現;暫時屈身於陛下您,是方略高超的表現。」由此可見,當時孫權對於吳國的治理,內廷與外邦都有著很高的評價。

魏蜀吳三國將領的不同之處

先說說劉備。

劉備剛剛起兵初,在街上遇見徐庶,徐庶說他的馬眼下有一道淚痕,只要把的盧馬送給仇家,等到馬傷了仇家再取回來,就沒事了。結果劉備說:「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我劉備斷然不做!」這其實就看出來,劉備的性格。

「能服於人」就是劉備常說的話,即便是在臨終時,他在遺言中,更是說了是「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話。

據史料記載,劉備從公孫瓚那裏「借來」趙雲後,曾和趙雲「同床同眠」,主要是劉備太喜歡趙雲了,所以他說:「從此劉關張就是四兄弟了。」

當然,劉備結交諸葛亮,更是「以德服人」,這從隆中對就可以感受出來。不過,這和劉備的出身有很大關系,比起來曹操和孫權,劉備算是出身貧寒,僅僅具有「皇室血統」依然被人看不起,所以劉備的一生,大概是以劉邦劉秀那樣的人為榜樣,臨終的時候,讓阿鬥讀的第一本書就是【漢書】。這也說明劉備重視榜樣人物,他一直在以德服人。

在政治理想上,劉備具有民心基礎,其實相比曹操,劉備更有「政治合法性」,所以他打著「復興漢室」的招牌,到處招兵買馬,收攏人心,他的指導思想就是他自己的儒家一派的「以德服人」,很顯然,劉備在這方面是成功的。

不過也有弊端,關羽和張飛死後,向來講義氣的劉備,突然失去了理智,集合傾城之兵攻打東吳,最後一敗塗地。

總體看,劉備的確是一個好君王,他在位期間,是最得到全天下人擁戴的,而且還開拓了一片疆土,為興復漢室奠定了基礎。

我們再來看曹操。

曹操在初期可以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挾天子令諸侯,如果說劉備是以德服人,那麽曹操就是以政服人。

曹操收羅人心的手段有三個,第一是獎勵升官,一個是給錢,一個是表揚名聲。一方面,劉備把漢朝正宗的皇帝捏在手心,名正言順,另一方面,曹操最初選的位置就是占據了北方大部,不僅人口眾多,而且富可敵國。

當然,曹操的野心是全民共知的,他無時無刻不想著取代漢帝,最後他也這樣做了。

說到曹操的性格,他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所以曹操一生,殺人無數,好人壞人都要殺。

比如曹操曾殺了孔融,僅僅是因為孔融敢於揭露他的代漢之心?還有著名醫生華佗,僅因為要給他做開顱手術,還有他身邊的大臣荀彧,也被曹操逼死。

不過曹操這樣也沒什麽好處,曹操死後,其子曹丕代漢建魏。司馬懿父子雖然受到曹丕的重用,卻有樣學樣,把曹操的詭詐之術發揮到了極致,並成功掘開了埋葬曹魏的墳墓。這便是曹操這種強硬性格最後的惡果。

最後說孫權。

孫權剛即位的時候,曾試探周瑜,讓周瑜接過虎符,帶領大家。結果周瑜斷不接受,孫權這才嘆了一口氣。

其實孫權大可不必試探周瑜,以他對周瑜的了解,周瑜絕對不可能奪權。這就是孫權在政治上的處事方式,可以說是「先恩後懲,以情感為基礎。」

也正是靠著打情感牌,他重用了武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以及文臣張昭、顧雍等一幫人才,獲得了他們的真心擁戴。

比起來劉備,孫權似乎在出身上更勝一籌,他和曹操一樣,都出生於官宦世家,孫權的父親從地方小官做起,到了漢朝後期成了長沙太守,也算是大官了。

孫堅死後,孫權之兄孫策禮賢下士,透過努力,取得了江東之地,所以孫權受其父兄之惠不少,身上一直留有父兄的氣質,這也是他的優勢。

後來,劉備和曹操都稱帝,其實孫權也有強烈的建國理想,但無奈的是,孫權也知道自己「不合法」,所以在這點上,一直處於被動。

因此,曹操占領了荊州後,逼著孫權投降,孫權內部人心動搖,最後只能聽大家的話,和劉備聯合。但他還是用偷襲的方式,奪取了荊州,這種狡猾的手段,其實就不太符合一個帝王的「作風」。

結語

其實孫權也有統一三國的野心,不過,他雖然有優勢,但劣勢也不少,比如連一個完整的計劃都沒有。

劉備早就按照和諸葛亮在隆中對時的計劃走,曹操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樣有自己的打法,只有孫權和無頭蒼蠅一樣。

總體看,吳國的戰鬥能力並不弱,比如有周瑜,魯肅,後期更有陸遜這個小將。但給人的感覺, 之所以吳國太弱,主要還是領導人的問題。

孫權雖然有智慧,但他在管理人,尤其是管理一個國家上看說,缺少的東西太多了。說白了,就是沒有高超的軍事能力,也沒有超強的戰略眼光,更沒有先見之明,高瞻遠矚的能力。

在那個爾虞我詐的年代,想要當一個英雄,十分不易。

所以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讓人覺得,三國中最不可能統一三國的,也就是吳國了。

參考:三國中曹操、孫權、劉備的不同境界。

對此你有什麽看法,歡迎閱讀討論,如果喜歡給個點贊和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