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為了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麻煩您點選一下「關註」,可以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在古董市場,真偽的界限常常模糊不清,買賣雙方更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鬥智鬥勇。
而對於那些追逐財富的人來說,古董的光芒背後,往往潛藏著精心設計的騙局。
2009年,一位名為劉巖的「鑒寶專家」用17萬元的低價,騙得一幅號稱乾隆禦筆的畫作。
幾年後,這幅曾被他斷定為「仿品」的畫卻在北京的一場拍賣會上,以近9000萬元的天價成交。
這樣的轉折,令當初賣畫的朱氏兄弟驚愕不已。
同時,這起事件不僅讓朱氏兄弟的生活徹底改變,也讓整個文物界一度陷入信任危機。
那麽,曾經被視為鑒寶權威的劉巖,如何在這一局中設下騙局?
乾隆真跡騙局
2009年秋,鄭州的一對兄弟帶著他們家傳的一幅古畫,來到電視台的鑒寶節目【華豫之門】。
這幅畫已經在他們家中存放了幾十年, 相傳為清代乾隆皇帝的真跡。
兄弟倆一直將其視為家族的寶貴遺產,但他們對其真正價值卻心中無底。
因此,當得知有機會在權威鑒定師面前展示時,兄弟二人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節目。
那天的鑒寶節目現場如往常一樣熱鬧, 收藏家們帶著各自的「珍寶」湧入大廳,期待得到專業鑒定。
而兄弟二人懷抱著他們家傳多年的古畫,站在人群中顯得格外緊張。
他們從未經歷過這樣的公開場合,尤其是要將家族的寶物展示在眾人面前,更讓他們心中五味雜陳。
心裏既期望這幅畫能夠證明是乾隆真跡,又擔心聽到與預期相悖的結果。
終於,輪到了他們。
當兩人小心翼翼地將古畫遞到主持人手中時,現場的目光頓時聚焦在這一幅被包裹得極為精致的畫卷上。
主持人介紹了鑒定專家劉巖,他是一位在古董界享有盛譽的「權威」,許多藏家對他的鑒定結論深信不疑。
看到兄弟倆的畫作後,他微微蹙眉,隨後戴上手套,輕輕展開畫卷,開始仔細打量每一個細節。
劉巖的鑒定過程極為嚴謹。
他拿出放大鏡,反復檢視畫作的筆觸、印章、落款,隨後又用手指輕輕觸摸畫面的紋理,仿佛在尋找某些線索。
兄弟倆屏息凝神,期待著一個清晰明確的結論。
劉巖一邊檢查,一邊不時與助手低聲交流。
他的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權威感,令兄弟二人愈加緊張。
終於,劉巖擡起頭,用沈穩的語氣給出了他的結論。
這幅畫雖有一定年代,但絕非乾隆禦筆之作,而是後世仿制。
劉巖細致地解釋道,畫作中的筆法略顯浮躁,細節處理不夠精細。
尤其是畫作落款處的印章與乾隆時期的標準銘印存在一定偏差。
兄弟倆聽到這一結論時,神情從滿懷希望變成了失望,畢竟,他們一直認為這幅畫是真正的皇室珍品。
然而,劉巖接著話鋒一轉,安慰他們道: 「盡管不是乾隆真跡,但由於年代久遠,畫作仍然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如果想要賣出,可以考慮將畫作轉讓給一些對歷史畫作有興趣的收藏家,可能會賣到幾萬元。
他甚至表示,自己願意幫助聯系買家,讓他們盡早脫手。
兄弟兩家裏的日子都不太好,因此猶豫過後還是決定接受劉巖的提議, 以17萬元的價格將畫賣給了他介紹的人。
然而,兄弟倆不知道的是,這次交易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騙局。
9000萬背後的驚天秘密
時隔一年,2010年秋季,北京保利拍賣行的大廳裏人頭攢動,來自全球的收藏家雲集於此。
這場拍賣會的主角之一,便是一幅被稱為【嵩陽漢柏圖】的乾隆禦筆真跡。
拍賣師在台上神情自若地宣布起拍價為3000萬。
話音剛落,台下的競價牌紛紛舉起,價格在幾輪激烈的競爭後迅速攀升。
最終,這幅畫作以8736萬的天價落槌成交。
當晚,這條新聞迅速占據了各大媒體的頭條,成為藝術品市場的熱點話題。
然而,就在成千上萬的古玩愛好者為這驚天成交額感到震撼的同時, 遠在河南鄭州的朱氏兄弟看著電視螢幕,楞住了。
他們目瞪口呆地盯著那幅畫,心中閃過無數疑問。
這不正是他們去年以17萬元賣給劉巖的「贗品」嗎?
這幅畫怎麽成了拍賣會上令人瞠目結舌的乾隆禦筆,還賣出了如此天價?
這件事情無疑給了他們當頭一棒。
當初,劉巖信誓旦旦地告訴他們, 這幅畫雖然有些年頭,但僅僅是仿品,頂多能值幾萬元。
懷揣著對專家的信任,他們才以17萬的價格將祖傳古畫賣出去。
而如今,這幅「贗品」竟然搖身一變,成為了拍賣會上萬人爭搶的「乾隆禦筆」。
朱氏兄弟深感被騙,滿腔憤怒的他們決定將劉巖告上法庭。
騙局揭穿後
2011年初,朱氏兄弟將「鑒寶專家」劉巖,以及參與交易的另一位買家一並告上法庭,指控他們在古董交易中存在欺詐行為。
起訴書中,朱氏兄弟詳細陳述了交易過程,並提出了劉巖在鑒定過程中的不當行為。
他們強調, 劉巖曾明確表示這幅畫為仿品,具有一定年代但價值有限。
正因如此,他們才願意以17萬元的價格低價出售。
然而,事後證明,這一說法顯然有誤, 甚至可能是劉巖與買家聯手編織的騙局。
案件一經送出,便迅速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註。
古董行業內的專業人士和媒體紛紛報道這一案件,劉巖的名聲也因此迅速下滑。
曾被公眾視為權威專家的他,如今卻被指控為騙局的核心人物。
文物鑒定行業的灰色地帶也因此浮出水面,人們開始質疑那些自稱權威的「專家」們是否真的值得信賴。
案件進入審理階段後,法庭上的爭論愈加激烈。
劉巖在法庭上堅稱自己當時的鑒定結論並無問題,並表示他並未在交易中有任何違法行為。
他辯解道,古董交易本就是高風險行業,市場價格波動巨大,且每位鑒定師的判斷都會因經驗和觀點不同而有所差異。
至於之後拍賣會上天價成交的事實, 劉巖則表示,這屬於市場行為,與他無關。
面對劉巖的辯解,朱氏兄弟的律師團隊則堅定地指出。
劉巖作為專家,故意淡化了畫作的實際價值,隱瞞其真跡身份,並聯合程功惡意壓價,以此從中牟取暴利。
律師強調,這已經構成了欺詐行為,嚴重侵犯了當事人的權益。
然而,案件的審理過程比朱氏兄弟想象的更為復雜。
在文物鑒定領域,由於沒有明確的價格標準,鑒定意見常常帶有較強的主觀性。
而且,古董市場中價格波動巨大, 也讓法院難以認定劉巖是否存在故意壓價的行為。
最終,由於缺乏直接證據, 法院在初審中未能認定劉巖和程功的欺詐罪名成立 ,案件陷入了僵局。
盡管法律追討暫時遇阻,劉巖的聲譽卻一落千丈。
曾經被公眾廣泛信賴的鑒寶專家,如今成了眾人眼中的騙局推手。
他的身份從「行內權威」迅速轉變為被懷疑和指責的物件,不少業內同行甚至公開與他劃清界限。
拍賣行和收藏界的買家也紛紛取消了與他的合作,劉巖的事業因此一蹶不振。
這場騙局不僅改變了朱氏兄弟的生活軌跡,也讓整個古董行業為之震動。
信任危機
隨著朱氏兄弟的案件在文物圈內發酵,公眾對藝術品市場的信任逐漸崩塌。
原本帶給觀眾無盡好奇與欣喜的鑒寶節目,如【華豫之門】,成為了質疑的焦點。
很多人開始懷疑這些「專家」的判斷,是否真如他們表現出的那樣專業。
各種真假難辨的鑒定結論,讓本已混亂的古董市場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這場風波揭露了文物市場的一個潛在問題: 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有效的監管。
鑒定專家並沒有統一的認證機制,很多所謂的「權威專家」僅憑口碑或個人經驗就能在公眾面前獲得信任。
在這些專家的操控下,市場成了一場由少數人左右的遊戲。
公眾幾乎完全依賴他們的判斷,而這些判斷卻常常暗藏私利。
文物市場中,不僅買家容易受騙,連資深藏家也時常在真假難辨的拍賣會上打眼。
有時,甚至連有經驗的專家都會被假貨迷惑,或更糟糕的,他們可能成為騙局的一部份,故意將假畫推向市場。
透過包裝和炒作,低價購入的仿品搖身一變,就能以天價賣出。
本質上,這場信任危機不僅是對個別專家的質疑,更反映出整個藝術品市場在誠信、透明度和專業性上的缺失。
許多普通收藏者感到無所適從,他們不知道該相信誰,又該如何保護自己。
市場上的真假作品魚龍混雜,價格隨時可能被人為擡高,而普通消費者卻無從得知其中的真相。
一個行業若沒有信任基礎,終將無法持續。
結語
這場由「鑒寶專家」劉巖主導的古董騙局,不僅深深傷害了朱氏兄弟的信任,更揭露了文物市場中隱藏的巨大風險。
古董交易本應建立在專業知識和誠信的基礎上,但這一事件卻暴露了行業內的漏洞與暗箱操作。
劉巖的墜落並不是孤立的個案,它讓更多人開始質疑專家的權威性。
也讓公眾意識到:文物市場遠非看似的光鮮亮麗,背後充斥著復雜的利益糾葛與欺詐風險。
隨著法律和行業規範的逐步完善,人們對古董市場的信任才有可能逐漸修復。
而這段歷史也將成為古董界永久的警示,提醒著每一位參與者時刻警惕騙局與虛假的繁榮。
資訊來源:人民網 2012年12月25日 關於【家傳古畫被鑒為贗品17萬賣出 一年後拍出9000萬】的報道
中國新聞網 2013年1月8日 關於【乾隆禦筆被17萬賣後拍出8736萬 原主人起訴鑒寶師】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