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都離不開兩個宗旨。
一是有趣,二是有益。
古詩詞也是如此,胡令能在【小兒垂釣】中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就是有趣,語言樸素,但畫面生動形象,深入人心。
還有黃庭堅的【禪句二首】:
牽驢飲江水,鼻吹波浪起。
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對嘴。
這首詩寫得既好玩又富有生活哲理,可見人生處處有感悟,那些大道理,往往就來自於柴米油鹽等細枝末節處。
「白話詩人」王梵誌從不喜歡華麗的辭藻,他的詩總是通俗易懂,但卻不失對人生的思考,比如那首著名的【勸誡詩】:
我昔未生時,冥冥無所知。天公強生我,生我復何為。
無衣使我寒,無食使我饑。還你天公我,還我未生時。
這首詩被稱作「天問」,頗具禪理和禪意: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所以你看,並非富麗堂皇、引經據典的詩才是好詩。一首詩讀來,要麽讓人感同身受,要麽讓人發現美感,捕捉到意趣,否則就算再華麗也很乏味。
02.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白居易【池上】
白居易這首詩,可以說是學齡前兒童必讀之作,也被寫進了教材。
詩只有短短4句,但趣味無窮,畫面活潑生動,引人入勝。
公元835年,已經64歲的白居易被任命為同州刺史,但是他拒不赴任,寧可留在東都洛陽養老,因此改任太子少傅。
實際上,這不是白居易第一次拒官,早在828年,白居易就拒掉了刑部侍郎一職,當時他才57歲,正是為官的黃金年齡。
白居易這麽做是有原因的,中晚唐時期黨爭現象嚴重,外有藩鎮割據,內有宦官專權,稍有差池,就可能萬劫不復。
比如白居易寫【池上】這年,就爆發了「甘露之變」,近千名官員因此喪命、入獄,遭到宦官迫害,而白居易卻能置身事外,不但拿著豐厚的朝廷俸祿,還可以吟風弄月。
正如我們常說的,人無欲則剛,一些事只要看透了,煩惱就會減少。
下面我們再深度解讀一下這首詩。
03.
詩文可轉譯為:
一個小孩撐著一艘小船,偷偷地劃入池塘深處,摘了一朵白蓮就往回跑;
但是他不懂得藏匿自己的行蹤,小船劃過浮萍,留下一道長長的痕跡。
就是這樣一首節奏輕快的小詩,沒有任何歷史典故,甚至都沒有一個華美的詞組,卻充滿了趣味,讓人忍不住捧腹。
詩中有景有色,既有行動描述,亦有心理揣度,童真與童趣被揮灑得淋漓盡致。
「小娃撐小艇」
起句兩個「小」字就很抓人心,可以想象小朋友憨態可掬的樣子,劃著一葉小舟,在水面奮力地撥動著雙槳,想盡快到達目的地。
可是小娃配小船,速度再快也是有限,剛好這一幕被詩人瞧見,所以就記錄了下來。
「偷采白蓮回」
既然是「偷」,小孩的神情一定是一臉嚴肅,同時摻雜著緊張,生怕被人看見。有趣的是,詩人躲在暗處,早就發現了他。
因此詩人在詩中,也成了一處隱匿的景色。
「不解藏蹤跡」
此句詩表達了小童的天真,它喜歡白色的蓮花,也成功把花摘了回來,但是他慌不擇路,直入浮萍深處,行蹤暴露無遺。
但是在小童看來,心裏卻是得意洋洋,盡顯可愛。
「浮萍一道開」
尾句是詩人觀察到的景象,小童可能早已上岸,自顧自去玩了。詩人沒有離開,依舊在回味剛剛偷偷看到的一切,或許也會想起自己的童年時代。
這對於已經64歲的白居易而言,是非常美好的回憶。
縱觀整首詩,從小童劃船入水到采蓮而回,一氣呵成,把小童「偷采」描寫得既緊張又充滿妙趣。而詩人則像在講述家長裏短,娓娓道來,他遠遠看著小童,不敢上前,生怕破壞了這一幅美好的畫面。
通俗的語句,簡單的鋪排,所呈現出來的細節卻惟妙惟肖,所以這是一首好詩。
閱讀更多經典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