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寶樹春風文學周談科幻:孫悟空的毫毛變猴子,就有科幻的影子

2024-04-27文化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趙茜

4月25日下午,作為「春風文學周」的重要活動之一,一場以「中國科幻的源流與未來」為主題的錢報讀書會在浙江文學館一樓多功能廳舉辦,浙江籍科幻作家寶樹從世界科幻歷史出發,剖析中國科幻發展脈絡,給現場青年學子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講座。

寶樹,科幻作家,浙江海鹽人,現任中國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委員,陜西省科普作協副理事長。著有【觀想之宙】【時間之墟】【七國銀河】等五部長篇小說,中短篇作品發表約百萬字,結集出版多部。主編有科幻選集【科幻中的中國歷史】【中國體育科幻精選集】【未來親子檔案】等。屢獲華語科幻星雲獎、中國科幻銀河獎主要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為十余種外文出版。譯著有【造星主】【冷酷的等式】等。英國當地時間3月29日下午,2024格拉斯哥第82屆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公布入圍名單,寶樹憑借作品【美食三品】入圍「最佳短篇小說」。

「科幻」到底是什麽?世界科幻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它又給中國科幻帶來了哪些影響?讓我們和寶樹一起,揭開科幻文學的神秘面紗。

【1】科學是科幻的地基

說到科幻小說,首先要弄清的「什麽是科幻」這個問題。「科幻一般是基於現代科學的世界觀,它像科學一樣具有可認知性、系統性和自治性,能夠讓大家領略到科學之美,如同科學論文一般。」寶樹說,科幻能夠開啟一個可能性的空間,讓不可能變得可能,「比如去外星球漫遊,目前來說可能不是很現實,但科幻世界中這又是很普遍的事。」

實際上,科幻作品不是新興事物,從古至今,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中都有科幻的影子,今天很多作品中的想象也和以前神話傳說有相似之處。寶樹以【西遊記】為例說明了這點,「你看孫悟空,拔根毫毛吹口仙氣,這根毫毛就可以變成猴子,和現在的複制人差不多。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和現在的光速飛行一天地球過去一年差不多。」

但寶樹也指出,不能單純將神話傳說等同於科幻,「科幻需要科學知識支撐,比如,複制技術不是憑空復制,而是需要以生物體的毛發、細胞為基礎。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則是基於速度越快時間越慢的原理。」

【2】科幻是通向科學之美的橋梁

「科學的發展本身有個過程,科幻發展也必然不是一蹴而就,人們對科學的認識自然會體現在文學裏,因此在古老的時代有很多具備科幻元素的作品,如普魯塔克的【論月面】、琉善的【真實的故事】、【列子·湯問】、莫爾的【烏托邦】、開普勒的【夢】等。」寶樹從【億萬年大狂歡:西方科幻小說史】【科幻小說史】等聚焦科幻小說發展脈絡的作品出發,詳細介紹了世界科幻文學的源流。

隨著時間向近代推移,科幻小說日益增加,背後有哪些原因?「十六世紀、十七世紀開始,西方的科學開始飛速發展,出現了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巨人。科學逐漸改變世界,也改變了文學。」寶樹介紹,尤其是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期,工匠開始失業,社會開始爆發一些搗毀機器的運動,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問世,「這部作品中有對科技的好奇與向往,也對反思了科技發展可能造成的失控,這部小說提出,人類的科學可能會反過來威脅人類的發展,從人類歷史發展來看,這種失控是真實存在的,至今我們仍能感受到核武器、複制、基因編輯、AI寫作等科學技術失控帶來的危害。」

此後,愛倫·坡、凡爾納、威爾斯等科幻作家相繼出現,世界科幻迎來「黃金時期」,「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進入科技大發展時期,量子力學、相對論、生物科技等相繼湧現,科幻文學也迎來大發展,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創辦世界第一份專業科幻小說雜誌【驚異故事】,在這本雜誌中,根斯巴克將這個已經存在近百年,但始終缺乏自覺意識的文學品種定名為‘Scientfiction’,後來,這個名稱演化為‘Science fiction’成為固定名稱。這本雜誌上開始登一些科學的想象和故事,以美國為首的國家逐漸聚集起一批科幻愛好者,科幻的黃金時代由此出現。」

【3】中國科幻力量快速崛起

將目光轉向中國,近代以來,隨著西方科技和文學作品的傳入,中國科幻取得了較大發展,「晚清時期,中國科幻開始起步。二十世紀初,還在日本留學的魯迅從日文轉譯了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地底旅行】。這兩部作品在中國科幻史上揚名,不僅僅是因為魯迅成為中國文壇的大人物,更是因為這兩部作品代表著科幻的前沿。在【月界旅行】譯本前言中,魯迅寫道:欲彌今日譯界之缺點,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意思是,科學小說能夠潛移默化提高人們對科學的認識,具有一定啟蒙價值。」

寶樹指出,以魯迅轉譯為起點,晚清時期湧現了大量「科學小說」,如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說】、海天獨嘯子的【女媧石】、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譚】等,這些科幻小說大多數都是以章回體、演繹體的形式呈現的,其中一部份還在歷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盛極一時。隨後,他介紹了民國時期的科幻創作,比如1917年朱敏嫻的【女博士】、1933年老舍的【貓城記】等,「【貓城記】故事的主角全是貓,貓城裏有貓人,因為類似於‘鴉片’的迷葉,貓人的文明逐漸沒落。這部作品對社會現實有批判價值,可視作中國早期科幻作品的代表。」

新中國成立後,鄭文光的【從火星到地球】成為中國大陸的第一篇科幻小說,這也成為中國小說史上第一次高潮到來的標誌,但以【從火星到地球】為代表的小說人物塑造和故事情節相對簡單,被視作「科普式科幻」,有一定局限性。此後,乘著‘四化建設’東風,中國科幻創作再次被推向高潮,該時期代表作品包括葉永烈的【世界上最高峰的奇跡】【小靈通漫遊未來】、童恩正【珊瑚島上的死光】等。

從過去走向未來,中國科幻正呈現出全新面貌——【科幻文藝】正式更名為【科幻世界】,成為中國科幻的陣地;劉慈欣、韓松、何夕、王晉康等新生代科幻作家群崛起;科幻題材的巨大拓展、科幻平台和獎項增加……寶樹指出,中國科幻是在曲折中發展的,【三體】和【流浪地球】成功後,中國科幻逐漸進入「後三體時代」,越來越多優秀的科幻作品等待被創作、發掘、看見,這也為後來科幻創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