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為什麽說清明「掃墓不過3代,上墳不過未時」?老祖宗的話有理嗎

2024-03-28文化

人們總是熱切期待每年的法定節假日,其中最盛大的要數春節和元宵節,這兩個節日相隔不久。元宵節一過,大家便開始期待下一個法定假日——清明節。清明節的日期具有其特殊性,它不僅是一個祭祀祖先的重要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盡管先祖逝世,人們仍然堅信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而祭拜則是緬懷祖先的最佳方式,清明節則被視為祭拜祖先的理想時機。其傳統雖然源遠流長,但在唐朝之前,並未被官方全國性地推廣。唐玄宗時期,每到清明節,許多官員都會請假回家掃墓。因此,唐玄宗頒布旨令,使清明節成為官方放假的日子,最初放假四天,後來延長至五天。

清明節原本在民間流傳,但卻在唐朝成為全國性的官方節假日之後,迅速在全國範圍內流行開來。到了宋朝,由於當時政府對文化教育的重視,清明節的假期進一步增加到七天。直到今天,清明節仍是許多人期待的假期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回家祭祖時常說「掃墓不過三代,上墳不過未時」。那麽,這兩句話背後的含義是什麽,又有何種道理呢?

祭祖不超過三代是哪三代

這句「掃墓不過三代」的意思是,在清明節進行掃墓活動時,僅需對最近的三代祖先進行祭掃,超過三代的祖先可不必掃墓。所指的三代包括父母(第一代)、祖父母(第二代)和曾祖父母(第三代)。這種做法背後有三個主要原因,導致了「掃墓不過三代」的習俗形成。

1、力不從心

其實「掃墓不過三代」的做法,其原因是合理的。考慮到如果每一代人都去掃墓,從古至今可能累積了數十、數百乃至數千座墳墓,根本無法全部掃完。一年時間也難以掃完所有墳墓更別說短短的清明假期了。

2、親情淡薄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這句老話反映了親屬之間親密關系的逐漸減弱。在大多數情況下,家庭能夠實作三代同堂,而四代同堂則相對罕見。對大多數人而言,祖父母這一代關系尚且親近,但對於曾祖父母,很多人都未曾見過,更不用說更早的高祖父母了。到了曾祖父母這一代,血脈關系已經開始變得較為淡薄,超過三代的親屬間交往變得更少,很多人對於超過三代以外的親戚幾乎沒有印象,因此,在掃墓方面,對於那些並不熟悉的祖先,再費心勞神就有些過於突兀了。

3、墳墓難尋

當後人面對超過三代的祖先時,他們可能連墳墓的位置都不清楚,更不用說進行掃墓和祭拜了。即便找到了墳墓,也可能不知道裏面埋葬的是哪位先人。由於對這些先人缺乏認識,祭拜可能也缺乏真心,因此認為超過三代的祭拜失去了其意義。

為什麽說上墳不能過未時

「上墳不能過未時」這個說法指的是祭掃活動需要在未時之前完成。那麽,未時指的是哪個時間段呢?在中國古代,一天被分為十二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小時,而未時特指的是下午一點至三點的時間段。古人根據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和萬物都蘊含著陰陽之氣,例如天與地、火與水,這些元素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因此,在未時之前進行祭掃,與古人對陰陽相生相克的哲學理念密切相關。

雖然自己家的墳地埋的是自己的祖先,但一般的墳地周邊都是其他人的墳墓,這些地方陰氣特別重。古人才因此形成了在未時之前,也就是下午三點之前上墳的習慣。這一習慣背後是古人陰陽哲學觀念的體現,他們認為,一天中過了未時,陽氣就會漸漸消失,陰氣則逐漸上升。這樣的變化直至夜裏十二點達到陰氣最盛的子時,而中午十二點,則是陽氣最盛的時候。

這句話主要是對墳地的陰陽之氣的一種解釋。因此,到了夜裏,古人認為那時陰氣最重,不是上墳的好時機。一旦超過三點去,陰氣開始上升,古人迷信認為這對人是很不好的。因此,很多地方哪怕到了今天,人們上墳還是會選擇三點之前這段時間。在古人看來,自己的祖先不會害兒孫,但別人家的就說不好了。雖然是舊時的迷信思想,但慎終追遠的初心是顯而易見的。

結語

在現代生活的忙碌與壓力之下,奔波的遊子心裏總渴望得到一絲慰藉。如果有時間,我們最好回到老家,來到祖先的墓地,表達自己的緬懷,這樣的行為不僅是對過往的一種尊重,也能獲得心靈上的一種慰藉。然而,如今很多人整天疲於奔命,已經很少有機會回家祭拜祖先了。盡管如此,清明作為祭祀祖先的一大節日,它的傳統和意義仍然深深植根於人們的心中,將一直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