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時間的本質是什麽?是否存在哲學意義上的時間?

2024-07-08文化
時間的本質是什麽?是否存在哲學時間?上一期我們介紹了柏格森和愛因斯坦的時間之爭。今天我們來看看,柏格森的時間理論是如何構建的,以及時間與綿延的關系。今天內容有點抽象,也比較長,需要大家認真耐心聽完。
首先,我們看看,柏格森對康德時間觀的批判。在康德的先驗論哲學中,時間和空間是人類先天的認識形式,康德稱之為:先天純直觀。時間和空間是我們感性認識的前提條件,康德說,我們可以想象沒有事物的空間,但是我們無法想象沒有空間的事物。
康德還區分時間和空間,空間是外感官形式,而時間是內感官形式。正是因為時間和空間的存在,我們才能對事物產生感知。
但是柏格森認為,康德其實混淆了時間和空間,用理解空間的思維去理解了時間,空間可以量化,有大小和方位,但時間總是在流變和整合,時間在每一個瞬間都是不同質的。空間體現了「量」上的區別,而時間體現了「質」上的差異。
時間體現了意識的流變,時間是生命之流的本質。康德把時間理解為量化的,均勻同質的一個個連線的點,但是柏格森認為康德的時間不是真正的時間,而是時間象征,是一種被概念和語言抽象之後的結果。
康德把時間當成一種純粹的媒介,而真正的綿延是相互滲透的瞬間所構成的。綿延的內在性,和不占空間的特性,決定了真正的綿延是不能被度量和不能被計算的。
其次,柏格森認為,正是因為康德混淆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才導致了自由是一種不可理解的事實,物自體不可知。因為,有了這種時空觀,就有了這種時間和空間的座標系,再加上因果關系等範疇,在確定的條件下就能計算出什麽樣的原因必然會導致什麽樣的結果,這種認識模式中一切都是必然的,沒有給自由流出任何余地。
這種認知模式只適用於自然現象,但是把它套用於意識領域的時候就會產生問題。
前面我們介紹了,物理現象和意識現象是截然不同的,物理現象的基礎是空間,而意識現象,心理現象的基礎是時間,但是時間和空間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質,我們無法用空間的大小,去理解意識的大小。柏格森將綿延與自由意誌聯系起來,認為綿延或意識的內在性維護了自由意誌的存在。
此外,柏格森還區分了兩種時間,一種是習慣上用鐘表度量的時間,稱之為「空間時間」,另一種是透過直覺體驗到的時間,即「心理時間」,他稱之為「綿延」。柏格森在對綿延概念的重新闡釋中確立了時間的獨立地位,認為時間具有獨立於空間的特性,綿延是時間的本質特征。綿延是一個渾然不可分割的整體,它的性質包括:整體性、連續性、流動性和重疊性,柏格森的綿延的概念和狄爾泰的體驗的概念有些類似,體驗具有整體性、連續性、流動性和獨特性。
柏格森認為,傳統的時間觀的問題在於,它混淆了時間和空間的關系,我們用空間去理解時間,空間具有廣延的形式,有點線面體,我們也認為時間是連續可分割的,可以分割為一個個,均勻的前後相繼的一分一秒。通常我們所理解的時間是透過空間來表達的,比如日月星辰的運動,人生老病死的變化都是透過時間表達出來的,時間被理解為永遠均衡流逝的存在,在語言上,我們也經常把時間隱喻為實體,比如我們會說浪費時間,珍惜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等等,時間就像空間和物質一樣均衡變化的,時間是運動的度量。
但在柏格森看來,這是一種外在的時間,是空間時間觀,而在我們每個人內在心理上,所感受到的時間不是可以分割,而是連續不斷的,是起伏變化的,而且是重疊變化的,這種變化不是量的變化,而是質的流動。我們有時候會說時間過得好快呀,我們有時候感覺時間被靜止了。柏格森說,當我們研究秒針轉動的時候,我不是在測量綿延,我們僅僅是在計算一些同時發生的事情,在我之外,在空間之內,秒針與鐘擺的位置絕不會有一個以上,因為過去的位置沒有留下任何痕跡,而在我自身之內,正在發生著一個對於意識狀態加以組織並使之相互滲透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真正的綿延,綿延會相互滲透,而空間不會。
在柏格森看來,把握時間的關鍵在於把握每一個瞬間體驗到的時間。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河流。如果按照柏格森的思想,不僅僅是因為兩次踏入的河流變化了,而是我們人也變化了,每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時候,我們的感受、心情、狀態、感知都是不同的。
在通常的觀念中,時間只有量上的差別,一寸光陰一寸金,但這是外在的空間時間,而在內在的心理時間上,時間存在質上的差別。而真正的時間是內在於我們的意識之流,不可度量,只可體認,這個內在在、質上的心理時間才是真正的時間,而這個時間是透過永恒變化、連綿不絕的「綿延」來刻畫的。柏格森還把綿延和記憶緊密聯系起來,記憶中過去的時刻構成了綿延的連續性。
用一個形象化的比喻,把時間當作寫在紙上的五線譜,那就錯了,因為那裏只有空間上一個接一個的排列,一個個音符間是互相獨立的;時間如同演奏著的交響曲,前一樂聲還在回蕩,後一樂聲已經響起,各個樂章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我們聆聽交響樂,我們的體驗此起彼伏,感觸萬千。
在音樂的延續中,在意識的綿延中,我們體驗到真正的時間。綿延不是簡單的延續,而是一種綜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能被分割成為一個個獨立瞬間,正如交響樂不能分割成為一個個獨立音符一樣。
最後,柏格森還把綿延和自我聯系起來,我們通常認為,自我是一個獨立的概念,是我們意識的物件,但柏格森認為,自我不在意識之流之外,而是與意識之流成為一個整體,自我是綿延著的、活的、變化的實體。柏格森用「綿延」來描述人的意識流動不居的特征,認為意識不間斷的流動性是真實的存在,時間的本質是綿延,是意識之流和生命之流的表現形態,把握了時間,就把握了綿延,就把握了自我,也就把握了康德的物自體的實體,由此,柏格森賦予了綿延以本體論上的地位。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內容有點抽象,大家可以點贊收藏起來多看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