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淩
四川省宜賓市安石村的鄉村書局。 吳清山攝
一本書,就是一粒種子。如何讓更多「文化種子」在鄉野大地生根發芽?構建適宜於鄉土環境、滿足當代需求的新型閱讀空間是重要路徑。一般而言,這類空間更加註重在建設模式、建築設計、功能設定、服務形式等方面的多元創新,以實作從均等化農家書屋向綜合化服務中心、個人化閱讀空間的轉變,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許多地方,設計師們積極深入山鄉,為營建鄉村「悅」讀新空間探索經驗,鋪展田園耕讀新畫卷。
新型鄉村閱讀空間設計,重在植根鄉土,彰顯人文精神。其選址、規模、分區等都自有規章,需要透過對空間的組織與變換、鄉土材料的套用與創新以及地域營造技藝的傳承與發展等,為讀者留住文化記憶,提升場所歸屬感。
理解其所處的特定聚落環境及其建築空間構成,尋求新舊建築之間、建築與環境之間在空間上的默契,有助於新型鄉村閱讀空間融入鄉土環境,展現地方建築文化內涵,實作建築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四川省宜賓市安石村的鄉村書局為例,其原為一棟「L」形閑置農房。怎樣在盡量不改變建築外觀的前提下,將小尺度的生活空間轉化為公共閱讀空間?設計師選擇將主樓內部一二層打通,透過構造柱及圈梁等進行結構加固,再將兩個樹形結構植入其中,支撐新屋頂的同時,又形成一個獨特的閱讀空間。書局外,一條「之」字形坡道連線前院與鄉村道路,景觀「梯田」穿插其間,使建築與四周農田融為一體。在設計中充分挖掘並利用當地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為營造別具一格的新型鄉村閱讀空間奠定了基礎。
傳統鄉土材料與營造技藝常常賦予建築以大地的深情、歷史的滄桑和人性的溫暖。運用當地材料和營造技藝、簡化建造方式的設計策略及營建體系,既能使閱讀空間具有泥土芬芳,又降低了建設成本。位於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中心小學內的坪坦書屋,從建築結構到書架墻、樓梯、地板等,均以當地杉木為原料。建築的兩面外墻由木框窗戶矩陣組成,入夜後書屋的燈光亮起,溫暖的木色投射出來,宛如原野上的星辰,照亮孩子們的夢想。在距離坪坦村不遠的高步村,高步書屋的設計同樣深紮泥土。建築師在尊重傳統幹欄式建築構造的基礎上展開設計,與當地工匠協作完成建造,彰顯傳統營造技藝的旺盛生命力。兩座書屋的設計團隊均將「樓梯」作為重要設計物件,使其既是兒童可以閱讀、玩耍的空間,也是村民可以互動交流的場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對鄉土建築資源的合理運用中,新型鄉村閱讀空間更加貼近大地、富有詩意。
新型鄉村閱讀空間,不僅是人們開展閱讀和教育活動的場所,也是多維復合的文化與藝術體驗空間。
實作「多維復合」,需要設計師應不同空間、功能和形態的需求,重新組織結構,為讀者提供多樣化服務。在福建省福州市月洲村,由廢棄水電站改造而成的月溪花渡圖書館,與其說是圖書館,不如說是一座以圖書館為重點的新農村生活美學館。其三層建築空間被設計師巧妙劃分為圖書館、咖啡吧、藝術展廳、鄉創課堂等不同功能區,既滿足了村民的閱讀需求,也吸引不少遊客前來休閑放松。在浙江全省推廣的「農家書屋+新華書店」(鄉村書房)新模式,讓傳統的「屋+書」閱讀空間叠代為融大眾閱讀、藝術展覽、非遺傳承、研學培訓、便民服務等業態為一體的鄉村文化新空間。豐富多元的空間布局和功能設計,以及配套文化和創意活動的開展,使鄉村閱讀空間不止於封閉式的圖書館,而是面向更多群體的開放式空間。在這裏,既可以實作鄉村閱讀,又可以閱讀鄉村。
視覺文化時代,建築的空間和形式美感愈發受到關註,「高顏值」的鄉村文化地標更易成為村莊的亮麗名片。在新型閱讀空間設計中,將美學精神與鄉村文化、建築功能有機結合,有助於突出主題、凸顯特色。比如,位於四川省彭州市熙玉村的「梨花讀·鄉村圖書館」,其外部將坡屋頂、茅草等川西林盤建築元素與現代風格融合起來;內部,原木暖色調「鋪滿」整個空間,質樸的繩索充當隔斷,老物件、老照片穿插擺放,共同營造出簡約而別致的美學空間。廣東省開平市塘口鎮的「先鋒天下糧倉書店」,改造自廢棄多年的糧倉,5個糧倉由「光隙畫廊」相連,畫廊屋面的輕鋼結構與原糧倉墻體之間的空隙形成弧形天窗,豐富動人的自然光影為讀者帶來與眾不同的閱讀體驗。藝術氣息的融入,可以讓書香更加馥郁,但也要防止過度追求景觀設計導致閱讀空間華而不實。
當下,越來越多「悅」讀新空間在廣袤山鄉拔地而起,為人們帶來閱讀的快樂與多元文化的滋養。尊重和適應鄉土環境,激發藝術與設計活力,有助於促生更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題突出、特色鮮明、功能多元的「悅」讀新空間。活躍而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將使村莊煥發蓬勃的時代活力,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夯實根基。
(作者為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8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