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南懷瑾:有此種修養,可以入世,可以出世

2024-06-20文化

真做到學問深時意氣平,就是無諍,那就是聖人境界了,叫作得道的人。平常看這麽一句話,「學問深時意氣平」,好像很容易,做起來是非常困難,因為意氣很難平糊。

知識分子能否夠得上這個標準,全看他的意氣能不能平。

至於莊子現在所講的「德不形」,是有道德而不形之於外,那比意氣平的境界還要高。哀公問,怎麽樣才叫作德不形呢?有個道理。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科學上、物理上,常用「水平」這兩個字;水平這一句話,首先出現在【莊子】。「平者,水停之盛也」,他說這個水真正平了,就不流了,所以叫作水平。水有一點點傾斜就會流動。「其可以為法也」,所以打坐修道達到此心定下來,不一定盤腿,而是這個心像止水一樣,不流動了。什麽叫作定?什麽叫作道的境界?古人形容只有四個字,「止水澄波」。像水一樣停止不流,像秋天的寒潭一樣平靜。在台灣這裏,我沒有出去走過,沒有看見,像我們江浙一帶,水綠山青,古人的詩,「為愛名山入剡中」,就是形容這一帶的山水。這種一清到底的水,就叫作澄波。有時候看到水不流,是碧綠的青顏色,但不是死水喔!死水的綠看不到底,那是有毒的。活的水發青綠色,同樹一樣,那非常好看。看了這一種水,心境自然會清涼了。

所以說,水平不流,如止水澄波,人能做到,「日夜無郤」,日夜都是在這種境界上,就是道德的修養。

莊子很明顯地告訴你方法,此心如水,不流了,雜念妄想都沒有了;喜怒哀樂的水不流了,但又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了喜怒哀樂,但是它止水澄波,不流。

佛經上告訴我們靜坐的方法,開始像一杯水一樣,這一杯水是渾濁的,慢慢自己感覺到了,不靜坐還好,一靜坐以後,思想雜念反而特別多。有人問佛,佛說這是當然,一杯水擺在那裏,看不到泥渣,等到慢慢澄清的時候,就看到灰塵泥渣;慢慢澄清久了,灰塵泥渣都沈到底了,然後倒掉這些泥渣,水完全變清了。那是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講的,莊子的時間當然比他後一點,但那時中印文化還沒有交流。莊子講出這個方法,「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要人們效法水平,止水澄波,心境慢慢地修養,道德就充實了。他這個說法,與釋迦牟尼所說卻是相同的。

「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內在的心境,永遠保持這個境界,而不受外界的影響。外面的境界不管如何,罵你也好,恭維你也好,乃至看到得意失意也好,此心水平不流。如果說,打坐時或者做得到,做事的時候就做不到了,那不算數。要能夠入世,要能夠做事,喜怒哀樂都有,而自己那個心境的修養,等於一杯清水擺在那裏,沒有動過。所以

有這種修養,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從外形上是沒有辦法了解的

。玄奘法師有八個字說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莊子諵譁】東方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