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連載【戲碼頭】之——「戲窩子」、「戲子」和戲迷

2024-06-15文化

【戲碼頭】之——

「戲窩子」「戲子」和戲迷

天下事無非是戲,是戲就好

世間人何須認真,認真就難

——戲諺

沙河邊上一個叫陰陽趙的地方從古至今盛產廚師。

舊時「河上街」的館子多,需要的廚師自然就多,而這些廚師就多出自這裏。所以,老百姓就稱這裏是「廚師窩子」。一個地方從事一個行業的人多了,這個行業的專門人才就代代相傳,呈「窩」出現,這個地方就叫「窩子」。

顧名思義,所謂的「戲窩子」,就是一個地方的人「熱「戲。「熱」戲的人多了,唱戲的人就多;唱戲的人多了,喜歡戲的人就多,所以戲班子就多。許多唱戲的人和戲班子都盛產在一個地方,老百姓就叫這個地方為「戲窩子」。座落在沙河岸邊的漯河就是個「戲窩子」。

「演員」或「劇團」都是現在的叫法。「演員」就是演戲的一員,「劇團」就是演戲的團體。然在舊時,這個職業和這樣的團體卻沒這麽光鮮,人們皆稱呼他們為「戲子」和「戲班子」。

說起「戲子」,還有個笑話呢。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我們這一茬學戲的孩子還都跟著劇團當「戲娃子」。那次去一個地方唱高台,途經一個村莊,村頭玩耍的孩子們看到我們坐的馬車覺得稀罕,知道是劇團後就攆在車後高叫「戲子」。車上的一個老師當然非常反感這樣的稱呼,一骨碌跳下車去制止。孩子不知就裏,還以為車上跳下的人要去打他,便邊喊邊往家跑。待他跑到家裏,氣喘籲籲的老師也後腳攆到。孩子的娘正在門口做針線活,看到被嚇哭的孩子躲到了身後,急忙起身攔住後偏張牙舞爪的老師問道:「咋了?小孩惹啥事了?」我的那個老師未待把氣喘勻就擺理說:「他……叫俺戲子……」未待老師說完,孩子娘順手拿起手裏正納的鞋底照著孩子的腦袋就是一下說:「不虧!不知道人家翻身了?人家不叫戲子了,現在叫圓眼子!」

那時候我們都在馬車上等著老師攆上後的結果。看到老師灰頭土臉的上了馬車就急忙問:「老師,攆上了沒有?」

老師沒有告訴我們結果,只悻悻說:「還不如當個戲子呢!」

老百姓口中的「戲子」就是指唱戲的人。

雖然「戲子」這個稱呼不大受從事唱戲這個職業的人待見,但稱呼他們「戲子」的老百姓卻喜歡,不但喜歡戲,甚至喜歡唱戲的人。這種喜歡幾乎能到癡迷的程度,所以就產生了許多「戲迷」。所謂的「戲迷」多是迷戲,但也有的是迷唱戲的人。他們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某一個或幾個唱戲的人當成偶像崇拜,那崇拜甚至有些奮不顧身的況味。

新中國建國前,漯河有個叫徐木子的人不但是個戲迷,而且,他熬和賣的胡辣湯在這裏眾多的地方小吃中也最有名。這個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的老漯河人不但以他熬和賣的胡辣湯留在漯河人的記憶中,並且以「熱戲」的獨特表現讓許多老漯河人作為談資保留到了現在。

據說,徐木子的胡辣湯是從他爺爺那輩就開始了,經他父親傳到了他這一輩,湯鍋在建國前一直是在老漯河寨裏的什麽地方支著。建國後,公私合營,徐木子的就胡辣湯變成了八食堂的胡辣湯。所以,我們這一代人雖然沒喝過徐木子親手熬的胡辣湯,卻知道八食堂的胡辣湯是從徐木子那兒傳下來的,有機會就去當時位於馬路街西頭路北的八食堂去過把癮。

徐木子本人我沒見過,知道他是從幾個漯河的老藝人那裏,說他是最典型的戲迷。據說,當年的他每每往胡辣湯鍋前一站,只要是聽見喝湯的人說他所追捧或喜歡的某個戲班或某個「角兒」的戲好,手裏的木勺就會在鍋裏攪動的同時,那本漂在湯上面的肉就會被盛到給你的碗裏。但若是聽到有人說戲不好,他的臉一下子就會拉了下來,也是在勺子攪動的時候盛到你的碗裏的湯裏連一塊肉也不會有,同時,他嘴裏還會嘟囔道:「看著是肉,盛不到你碗裏!」初時,自然有人和他攪嘴較真,當然也沒少生閑氣。時間久了,大家都知道了他的脾氣,當然也是為了喝肉多的胡辣湯,就在去喝湯的時候順著他說某某的戲多好多好,甚至不小心說漏了嘴說出了不好又恰恰被他聽到時候也會拐口及時彌補過來,為的就是讓碗裏多盛些肉。據說,一次有一個人在當時的「騾馬大會」上看罷戲去喝湯,不知是無意還是故意在盛湯時竟脫口說了句「這戲真攀筋」的話來,這就應該讓老爺子生氣。「攀筋」二字是漯河的土話,意思就是戲唱得太差勁。正拿碗盛湯的徐木子當然知道這話的意思,然不知為什麽他卻故作不知停住了手問:「攀筋好哇攀筋賴呀?」問者有意,回者更有心:「當然是攀筋好哇!」於是,「好勒,爺兒們,您的湯!」隨著話落,一碗湯已經遞到了手裏。當然,那湯盛得幾乎溢到碗外不說,鍋裏的牛肉也漂到他碗裏不少。這個徐木子,不但自己哄自己,甚至哄著自己相信人家也和自己是統一戰線。(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