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民間正在消失的20個老行當,您都經歷過哪些?帶走了你哪些回憶?

2024-06-25文化

民間正在消失的20個老行當,您都經歷過哪些?帶走了你哪些回憶?

以前蓋茅草屋防水靠茅匠,現在都用琉璃瓦或水泥了,茅匠手藝怕是要失傳了

以前男女婚娶都得靠媒人牽線,特別是在七八十年代的農村,大家都不太開放,沒媒婆介紹怎麽認識另一半呢?但媒婆現在幾乎沒了,跟現在的婚姻介紹所也不一樣。哎時代變了社會也進步了這些都是老黃歷了!

以前有專門的染匠和染坊給布染色,現在都沒人幹這行了,衣服掉色了也難重新染。老早以前還有人紡花織布,但現在都機器生產了

鋸大缸師傅越來越少了,老的逐漸退休年輕人不願學這手藝恐怕要失傳了

貨郎來村裏啦!牙膏皮、雞內金都能換水果糖。他邊走邊喊:「收廢品啦!酒餅紙箱、舊書報紙、鴨毛涼鞋、爛銅爛鐵都要!」

鐵匠這個職業現在已經不多了。八十年代我家好多長輩都是鐵匠,我常看他們打鐵。那時候他們用的大錘有幾十斤重,標配的有羊角鐵砧、方砧和大砧,重量各不相同。除非要打特殊的東西,這些工具基本夠用。後來有了電錘手工打鐵就少了。現在地暖普及老式暖氣的勾點也不用打了

鋦匠補鍋修碗有句俗語說得好:補鍋鋦碗,自顧自。就是說他們幹活時吱咕響,好像只顧自己不理旁人

篾匠是用竹子編東西的手藝人,他們會編蘿筐、糞箕、背簍這些。像以前他們編的帽子很結實不容易壞。但現在這些老手藝慢慢沒人學了。因為現在很多老物件都被新東西替代了。像以前那種竹子加粽子葉編的雨帽,現在還有多少人戴呢?雖然這些傳統手藝曾經很重要,但隨著社會進步,有些跟不上時代了。我們不能為了保留老手藝,就回到鉆木取火的時代吧?社會在發展,我們也要跟著時代走,接受新事物

小時候鄺老(已過世)說,他們以前給主家幹活時,碰到同行走過因為大家日子都不好過,會互相分錢救濟。但時代變了他不得不轉行真是可惜了這麽多年的手藝

以前沒鐵桶、塑膠桶,都用杉木桶。桶壞了我們就叫木匠來修。小時候常聽到木匠走街串巷喊:「長桶哦!」

篾匠做的筐、籃、籮、笆現在沒人用了,因為做起來太慢,還容易傷手而且價格便宜不劃算。但如果做得精細小巧,也能當工藝品賣。以前做這些是討生活,但現在不實用了,跟不上時代了

以前附近就有彈棉花的,過年或有人結婚時就去家裏彈。但現在新人都直接買被子了,不用再做慢慢地彈棉花這個行當就沒了

以前有鋼筆就是身份和學問的象征,那時鋼筆很少很貴,修鋼筆的就應運而生,修筆尖、筆囊還可以在鋼筆上刻字,特別流行。但現在學生和上班族都不用鋼筆了,修鋼筆這一行當消失也是沒辦法的事

石匠手藝不簡單,大錘三十多斤重,雪子每個六七斤,小錘也有兩斤多,還有長三十到一米的占子。現在這種一錘一錘雕刻石頭的手藝很少見了

92年結婚時村裏老奶奶給剪了窗花。如今三十年過去了,奶奶也走了十多年,70後深表懷念

茅匠就是專門用稻草等給人蓋草房頂的手藝人,但這門手藝已逐漸消失

鐵匠這行當年挺賺錢,幹一天能掙幾塊錢,比在生產隊賺的工分多很多。我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沽源牧場四分場有個姓蔔的鐵匠,他手藝很好他和他的兩個徒弟整天忙著打鐵,給全場打造牛馬用的鐵掌和農具,特別重要。他們打鐵時用的小鼓風機比農村常見的手拉風匣高級多了。打鐵這活兒很累,但也挺有面子而且薪金還比普通農工多六塊五一個月,那會兒很多人都想幹這行

以前生活苦鐵鍋用久了容易漏,所以常有補鍋匠在大街小巷修鍋。那時候人們盡量不買新東西,都是靠手藝來修修補補。現在技術進步了,東西都是工廠大批生產,一些老手藝就慢慢消失了。這也沒辦法畢竟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嘛

改匠就是把木頭改成板子的人。有的地方管把圓木變木板,或者木板變木方叫改匠。陜西人叫他們解匠。有句話說得好「濕槐幹柳解匠見了繞道走」,就是說濕的槐樹和幹的柳樹,都太難搞解匠都怕。學木匠得先從拉大鋸開始,那時候可沒專門的改匠,得把師傅伺候好了,才讓你幹別的。拉大鋸得平著拉,真的挺累人

以前的老木匠做木工從不用釘子和膠水。你知道嗎做桶可是最考驗木匠手藝的,特別是橢圓形的桶,那可比圓形的更難做!別以為就是把一個圓切開,中間加個方形那麽簡單,那樣木桶會壓癟的!想起我父親,他手藝出眾大家都佩服。他在田間地頭拎水忙,漁船出海也讓人特別放心

以前磨刀師傅挑擔走街串巷,喊著「磨剪子磨刀」,有需要就當場磨,直到刀刃鋒利。如今這樣的吆喝聲再也聽不到了

以前農村生娃都是找接生婆,走路去很辛苦。那時接生費才幾百元。現在生娃要去醫院費用上萬養到上幼稚園要花十多萬。生娃成本這麽高,年輕人怎麽負擔得起喲!

纖夫是幫船拉纖的人。過去船上沒有動力,得靠人拉。現在這種職業見不到了,因為時代進步了

我爺爺是皮匠會做靰鞡、大車套,還用邊角料熬明膠

補鍋匠啊得記住:沒金剛鉆,就別攬瓷器活。他們拿著工具走街串巷鋸鍋、鋸盆、鋸大缸,啥都能修。聽到那「補鍋補鍋開爐咯」的吆喝聲,就知道他們來了。說實話補鍋匠真不該消失。想想看一口好鍋就因一個小沙眼扔了,多可惜啊。補鍋有熱補冷補兩種,熱補得開店因為要擺熔爐冷補就方便多了,哪兒都能去。城裏生意更好做,餐館換鍋底的多。但現在鋁鍋少了,蜂窩煤也不常用了,鍋底不容易壞大家覺得換新的比補更劃算,補鍋匠就漸漸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