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未來吃五保的絕戶,已慢慢都突顯出來了

2024-10-04文化

文|慧語

佛家有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話兒聽起來高深,但往咱這尋常百姓家的日子上一套,不就是說:

生活裏的變化,快得跟翻書似的,一眨眼,那些曾以為遙不可及的事兒,就悄無聲兒地站到了咱門前。

變化莫測的「絕戶」新解

你說這「絕戶」,聽起來怪淒涼的,但放到現在,它可不一定是指無人繼承的家業了。

我們村頭的老李,年輕時是個風風火火的企業家,如今六十好幾,兒女都在國外,他自個兒卻愛上了村裏的悠閑日子,每天養花弄草,偶爾還上老年大學學學書法。

這日子,過得比五保戶還滋潤,但心裏那份對家的牽掛,卻成了他新的「絕戶」煩惱。

國學裏講「知足常樂」,老李這就是典型。

他常說:「【莊子】講‘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我這半輩子名利都有了,現在追求的,不就是這份內心的寧靜嘛。」

在心理學上說,這是馬斯洛需求層次裏的最高層,自我實作,老李啊,算是提前享受到了。

道德經與「絕戶」哲學

我那鄰居老王,也是快退休的年紀,但人家不一樣,兒女雙全,還都孝順。

可老王呢,偏偏喜歡和老李一塊兒下棋、打麻將,總說:「【道德經】裏講‘少則多,多則惑’,我這家大業大的,有時候還真羨慕老李那份清凈。」

這話一出,倒讓人想起【道德經】裏的「無為而治」,不是說真的什麽都不做,而是懂得放手,讓生活自然流淌。

老王和老李,一個看似「絕戶」,實則內心富足;一個家庭美滿,卻向往簡單。

兩者對比,不就告訴我們,幸福標準從來不是外在的擁有,而是內心的平糊與滿足嗎?

車到山前必有路

還有我們村的張嬸,年輕時離異,一個人拉扯大倆孩子,村裏人都說她是「絕戶命」。

可張嬸呢,從不言苦,總愛哼著老調兒: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這俗語,簡單卻深刻,道出了生活的真諦。

張嬸現在,孫子孫女繞膝,日子越過越紅火。

她常說:「人這一輩子,哪有那麽多一帆風順,但只要心不垮,總能熬出頭。」

這不,張嬸的故事,就像給「絕戶」二字披上了一層溫暖的外衣,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麽困難,保持樂觀,希望總在前方。

別被「未來吃五保的絕戶」這詞給唬住了,生活嘛,總是充滿變數,但只要我們心中有光,腳下有路,每一天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