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為什麽說心神「無處安放」的現代人最需要讀哲學?

2024-06-22文化

專欄 | 博古通今

今天來聊一個看似古老深奧的命題——哲學。很多人可能看到這倆字就被勸退了,那我只能說,你錯過了一個可以最低成本拯救自我的機會。

以前,哲學確實被誤解為是書呆子的代名詞,但如今 時代變了,哲學已經成了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

為什麽?用白巖松說過的一句話解釋:「為什麽年輕人焦慮,不是因為沒有知識,是 知道的太多了,但因為沒有上升到智慧層面,沒有解決方案,所以知道得越多就越焦慮 。」

海德格爾也曾說:「真正莫測高深的不是世界變成徹頭徹尾的技術世界。更可怕的是人對這場世界變化毫無準備,我們還沒有能力沈思, 去實事求是地辨析在這個時代中真正到來的是什麽。」半個世紀前的這番話,如今同樣奏效,且越發適用。

21世紀,一切都太「快」了,一切都以「增長」為首要目的。效率、速度、利潤、規模,成了口頭禪。人們被現代性帶來的快感蒙蔽,也被鉗制在這「座架」之中無法抽身。

為什麽那麽多人活得那麽痛苦? 除了經濟、社會、生活等各種不可控的客觀因素,最大問題就是缺乏精神解藥。

我們常說人性多「病」,而哲學,就是那個包治百病的解藥。

01 越急切的年代,越要會點哲學

人這一輩子,說白了,就三個「大菜」: 肉體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

肉體生活,就是填飽肚子、睡個好覺、談個戀愛、生個娃,這些都是作為動物的基本需求,就像手機得充電,汽車得加油一樣。

再往上一個檔次,就是社會生活。在社會上混,得有份工作,得跟人打交道,經濟、政治、法律、軍事,就像做菜得放鹽,不放沒味,放多了又鹹,這些都是社會生活的調料,才能讓生活有滋有味。

最後是 精神生活 。這是最高等級的,不是追求物質利益,而是追求生命的意義。吃慣了大魚大肉,偶爾也得來點清茶淡飯、養養心。 如果精神生活空虛了,那人就會像沒油的車,很難跑得動。

你看現在,多少人的肉體和社會生活都過得去,精神生活卻像是個空殼。為啥? 一個是虛無主義,信仰丟了。一個是物質主義,商業化潮流席卷天下, 都忙著掙錢,精神生活就被擠到一邊去了,焦慮、迷茫、不安成了這代人的精神底色。

孤獨、渴望被愛、新窮人、越努力越焦慮、流行文化敷衍、自由假象、權力規訓、不平等等,都被列為後真相時代8大問題了。

人們都在忙忙碌碌,卻不知道為啥忙;急於表達但又思考太少;欲求太多但又懶於付出;想趕潮流,最後卻丟了個性。 這就像手機沒訊號,出門沒帶錢包,你慌不慌?

於是, 大家開始想找解決辦法——意圖透過閱讀各類心靈雞湯獲得解脫。 但是,諸如「你應該這樣」、「你要那樣」、「快速掌握這個」這樣的宣言式心靈雞湯,聽起來挺有道理,但就跟止痛藥一樣,只能暫時緩解,不能根治。因為它永遠只停留於對表象的闡述,然後告訴你該怎麽做。

而哲學相反,它不告訴你怎麽做,而是讓你自己思考為什麽要這麽做。而且,雞湯往往具有情感煽動性、傾向性、局限性,而哲學是 相對冷靜的、樸素的、經得起推敲的。

這也是我近三年做的認知課堂最大的特點——反雞湯,反洗腦,反套路。堅持只靠內容和幹貨讓學員興奮, 幫助迷茫焦慮的人找到人生誌向與使命,抵達他們的靈魂,讓他們體驗理性、冷靜以及思考的魅力, 從而走向獨立思考和覺醒,激發出內心的生命追求。

所以說,在這個「急切」的年代, 要從根本上祛除精神的焦慮,我建議都去讀點哲學。

註意,哲學並不是什麽進階版心靈雞湯 它其實是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讓你 去思考現象的根基性問題,從「根」出發探尋世界的來龍去脈。

當你開始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這些看似深奧的問題時,你的精神世界就會慢慢豐富起來,你的內心也會更加強大。

就像 生活中的大喜大悲,在生命面前都是小事。因為人生除了死亡,其他都是擦傷。

當你掌握了這些根基性的原理,面對世界的變幻,你就能淡定自若,遊刃有余。你遭遇的荒謬與不幸、不公與不義產生的負面情緒、那些讓你焦慮的「小事」都會煙消雲散。

因為探究的就是各種現象之「根」,要求你從「根基和源頭」層面探尋真相。

某種意義上來說, 哲學對於現代人來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02 現代人如何利用哲學拯救精神世界?

01 鍛煉邏輯&大局觀,讓自己更聰明

很多人不知道,在 哲學產生以後才有邏輯學,哲學最核心的東西就是「邏輯」。

它提供的是一種系統性方法,就像一把鋒利的菜刀,能幫你切菜,也能幫你解剖生活中的復雜問題,這些能力在生活&工作中、甚至搞科研的時候都特別重要。

其次, 哲學能夠鍛煉我們的大局觀。 因為它本身就是關於「總體」的學問,就像是給了你一副望遠鏡, 讓你從高處俯瞰整個生活場景,從整體出發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比如,一個公司的營運不只是銷售問題,還涉及到市場、產品、服務等多個方面。

在看待生命和價值這些看似抽象的大問題時,能給你的心靈裝上一副深度眼鏡,讓你看透生活的本質。

它不教你怎麽種地,但它能讓你明白,種地不僅僅是為了收獲糧食,更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它不教你怎麽炒股賺錢,但它能讓你認識到,金錢只是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它不教你怎麽談戀愛,但它能讓你理解,愛情不僅僅是激情和浪漫,更是責任和承諾。

說白了, 它不是直接給你答案,而是給你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 ,讓你在面對生活的各種問題時,能夠更加從容不迫,遊刃有余。古話說「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就是這個道理。

02 提升理性反思能力,讓自己更清醒

哲學家常說: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特別是現在這社會,資訊跟洪水一樣, 一不留神就能把人沖得暈頭轉向。這時候,反思就是我們唯一的指南針。

就像蘇格拉底總說的「照鏡子不如反思」,經常回頭看看自己,別只顧著往前沖,停下來想一想。

社交媒體上那些光鮮亮麗的表象背後,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黑暗?在職場上跌跌撞撞的時候,停下來反思,這真的是你的熱愛?還是只是盲目追逐別人眼中的成功?

哲學本身就是徹底批判性的思考,但 它不是讓你逃避現實,而是讓你更深刻地理解現實 ,同時讓你獨立思考、敢於質疑,而不是只會重復別人話語的鸚鵡。

就像園丁修剪花木一樣剔除你生活中的雜亂無章,剪掉那些虛偽的面具&不切實際的幻想, 讓你的心靈回歸寧靜,才能讓目標更加清晰。就是給你的大腦做個全身體檢,教你怎麽站穩腳跟,不被那些假大空的東西帶跑偏。

所以說, 別以為反思是哲學家的專利,它其實是每個現代人的救命稻草

03 接受不確定性,讓自己更豁達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裏, 如果控制欲過強,心胸過於狹窄,那每時每刻都會痛苦不堪, 很多人的煩惱其實都是自己想太多造成的,而透過哲學可以提升自己接受不確定性的能力,減少沒必要的壓力和焦慮。

比如【道德經】中「塞其兌」和「挫其銳」的修行方式,要有選擇地利用感官控制欲望,避免無謂的爭執,「同其塵」告訴我們要接受生活中的常態,包括欲望和二元對立。

還有 佛教哲學中的「放下」概念 ,不是讓你啥都不管,而是讓你學會接受變化,放手那些已經過去的東西。就像你得時不時清理手機記憶體一樣,心裏的垃圾情緒也得定期清理,這樣才能輕裝上陣。

儒家思想強調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也一樣,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你會發現,人際關系會和諧很多,沖突自然就少了。

哲學能幫我們以一種超脫的態度看待人生的困難和悲劇,就像看電影,知道結局是好的,中間的曲折就沒那麽讓人焦慮了。生活也是這樣, 當你用哲學的眼光看問題,那些困難和挫折,就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大山。

這就是為什麽我們一直強調「生活是一場修行」,每個人都得學會在這個修行中找到自己的節奏, 只有接受不確定性,寬容對待不同,才能在這個多變的世界中遊刃有余。

04 保持對世界的探索欲,讓自己更開心

蘇格拉底說過: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哲學不像宗教,它不給你一個現成的信仰,而是讓你在信仰的路上不斷探索。就像你玩遊戲,不是直接給你通關秘籍,而是讓你享受探索的樂趣。 讓我們在沒有確定信仰的情況下,依然能活得有滋有味,有信仰感。

它不保證你找到一個確定的信仰,但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生活充滿了驚喜和可能,哪怕我們不能確定它是什麽,或者它是否真的存在, 這種向往就像是精神上的「充電寶」一樣。

如果說哲學的沈思是給現代人的心靈做瑜伽,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依然能保持心靈的平靜清明。那 哲學的探索性質就像是現代人的精神「健身房」,讓我們在困惑中找到方向,在迷茫中找到答案。

它不教你怎麽賺錢升職,但它能改變我們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素質,讓我們在精神上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就像你下班後,不是急著去應酬,而是選擇去公園散步,去書店看書,去咖啡館發呆,這些看似無用的事情,其實能讓你的心靈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愉悅。

一句話, 讓生活不僅僅是生存,更是一場精神的盛宴。

/

雅斯貝爾斯曾經指出, 對於不相信宗教但仍需要信仰的現代人來說,哲學是唯一的避難所。

哲學不是專業人才能用的東西,它是每個人都能拿來用的實用工具。學哲學,也不是為了變成書呆子,而是為了活得更明白,更有智慧。

就像你做飯,不一定要成為五星級大廚,但懂點烹飪的小技巧,炒出來的菜肯定更合口味。哲學也是這個道理,它不是讓你變成哲學家,而是讓你在生活中更加遊刃有余。

科學告訴你世界是什麽,而哲學則告訴你怎麽活出精彩。 當你領略哲學思想精髓後,再面對生活的磨難時,你會更加坦然無畏、寵辱不驚。無論生活怎麽折騰,你都能笑看風雲了。

這也是這三年認知學堂一直在做的,我們不講某個技能,是讓人的思維、人的悟性整體開啟,把認知升級。這也是為什麽大家上完認知學堂之後覺得天下無課了,因為只要認知開啟了,再學其他東西就特別簡單了。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就止於術了。祝願各位都能透過哲學趕走焦慮,活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