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共和國同齡人口述史|朱仁民:經歷跌宕人生,用藝術修復生態

2024-09-30文化

編者按: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波瀾壯闊的歷史行程中,一群新中國同齡人,與國家的發展、變遷緊密相連。他們的經歷,是新中國75年歷史的生動寫照;他們的故事,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

為展現新中國成立75年來的發展歷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特別推出「新中國同齡人口述史」系列報道。對話這些同齡人,聆聽他們的經歷,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觸摸歷史的脈搏。

在他們的口述中,我們能看到國家在經濟、科技、文化、社會、藝術等各個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會感受到人民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的故事,平凡卻真實,飽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未來的信心。

朱仁民,1949年11月24日出生,祖籍浙江玉環,生於寧海,浙江大學朱仁民藝術館館長、杭州潘天壽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院院長。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的巨大變化,鑄就了朱仁民多彩的人生。以下是朱仁民的講述:

經過艱苦歲月,迎來繁榮昌盛

我出生於1949年,我們這代人,與新中國一起誕生和成長,經歷過艱苦的歲月,也迎來了繁榮昌盛。我從小就天真地認為這個世界的人都會畫畫,都要畫畫。我小時候的理想就是當畫家,但那時並不知道畫家究竟是做什麽的。

我的母親潘秀蘭是潘天壽的大女兒。從4歲開始,我就跟外公和舅舅學畫,說是學畫,當時也並非正經教我,他們畫畫寫書法,我在一旁看,每有假期,就會有這種學習的機會。

小舅潘公凱是我啟蒙階段對我影響最大的老師,這一生我沒有間斷過與他的來往。我在攝影、篆刻、繪畫、文學、哲學以及很多宏觀的處世方式和學習精神,都是從他那裏得到的啟發。

7歲那年,由於父親的成分問題,我們被下放到舟山,學習的機會斷了。父親沒了工作,母親是中學美術教師,靠每月30塊錢的薪金養活一家六口。上初一我就開始去外面幹活賺錢,像打零工一樣賺點小錢補貼家用。

我全部的教育經歷,僅有小學到初中這個階段。現在回想,這段教育是多麽的美好,老師好、環境好,從來就沒有「汙染」兩個字。

我們挖野菜、出苦力、講思想、講孝道,那麽苦的日子都能堅持下來。我什麽工作都做過,打漁、打鐵、教書、泳池救生員、在劇團當過美工、在文化館當過美術幹部……反正只要能混口飯吃,我都幹。

1981年底,在畫一幅300米×3米的中國畫巨作時,我從腳手架上摔下來,癱瘓了。那時候剛感到生活有一絲曙光,但摔傷後,劇團立馬停了薪金和福利。

家裏人多住不下,母親就把我安置到普陀山一處破廟裏。廟裏有蛇有老鼠,很是嚇人,母親的學生每日送飯,母親隔三岔五來看我。

日日飽受折磨,苦難無邊,起初我腦子裏時時刻刻都在想著自殺。後來就讀書,經書、碑帖、哲學、名人自傳……看了一切能借到的書,很受鼓舞,很受啟發。

住破廟時,小舅曾寄給我一百二十塊錢。這錢是他三四個月的薪金,我舍不得用退還給他,他又固執地買成西洋參寄給我。

本來醫生已經宣布我不可能站起來了,沒想到過了3年我竟然能爬了。爬爬弄弄地又過了兩年,竟然站了起來,真是奇跡。當時還有個特別幼稚的想法,自認為我死了,這個國家就虧大了。很狂妄,但又充滿爆發力。

時代不一樣,藝術應該有生命

養病期間,透過窗戶我能看到一座孤島,沒有名字。有天早晨,那島在海天之間的輪廓倏然間清晰,就像一座觀音像躺在普陀山與沈家門之間的海面上,我激奮不已,感覺自己的命運和這個島會息息相關。

當我恢復到能爬時,就迫不及待拄杖下了山,懷揣三百塊人民幣浪跡天涯,多年間遊歷了十幾個國家,在新加坡第一次看到人類對已破壞了的環境進行修復的實踐。

回國後,我把相關的專業、景觀設計引入國內,又出任了中國美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成立了杭州潘天壽環境藝術研究院和專業景觀設計公司。開始在中國的河流、沙漠、裸崖中尋找最典型的地貌進行艱苦卓絕的修復工作。

我覺得這個時代與外公的時代已經不一樣,藝術應該發揮出它最大的功能,藝術家的肩頭應該承擔起新時代的責任。我用藝術的名義、使命和手法建立起【人類生態修復學】。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人類生態修復學的心靈生態、自然生態、文化生態三部份學科構架開始形成。

我該做什麽?我會做什麽?我當不了脊梁做根魚刺也罷,我已不屑於架上紙上的塗鴉,我將天馬行空的藝術家想象,以極端的人文、自然、生態和實用主義方式建設一批功能性更大的藝術品。

所以1992年回國後,我就上了養病時觀看到的小島勘測。1996年,我與浙江東港開發區簽訂合約,花9萬多元買下了這個島40年的經營權,給它起了個名字:蓮花島。後來,我又為蓮花島雕刻了五百羅漢,建了一個藝術廣場、一個紀念館。我想把這個島打造成為一個生態和文脈結合的藝術典範,從癱瘓到現在,我與小島緊密相連。現在蓮花島已經對外免費開放,一些創作和日常維護還在繼續。

2000年,在修復荒島的同時,我又歷時六年,將寧夏僅有一棵老柳樹的萬畝黃沙地,修復成中國西部地區黃河流域唯一的一座國家級濕地公園,為百萬只大型水鳥營建了江南水鄉般的綠色家園。

利在千秋 造福子孫後代

2008年,為配合運河的申遺,我創作了一幅水墨長卷【大運河銀湖墅河上徒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耗時兩年將水墨長卷演變成為建築和景觀,使杭州著名的臭水溝勝利河變成了全國十大旅遊餐飲品牌街之一。

2010年,我修復遮擋在普陀山碼頭前巨大的破壁裸崖,建立了國內外著名的「海上布達拉宮」。

我覺得這些都是利在千秋的事情,給祖國做,給子孫做,很劃算。

還有很多人問我,這麽多的工程免費做,錢從何處來呢?我有藝術設計研究院啊,做一些商業專案,另外我還做大量的雕塑,琉璃的青銅的花崗石的,都能保證經濟來源。

說到家人支持,全家也只有我老媽無條件地支持我。因為她覺得我是在做好的事情,我心裏的這個精神,也正是因為有她的支持,才一直支撐到現在。

有些朋友,他們覺得我有毛病,好好生活嘛,凈搞一些不著邊際的工程。我給他們講了我的觀點,我說房子、車子誰都帶不走,我也不可能把一個小島背到墳墓裏去,但是我要在這個世界上,給祖國留點東西。

也有很多人了解到我做的事情之後,特別坦誠地告訴我他們很崇拜我,但是他們做不到。他們會想,沙漠怎麽變濕地?很多人是不相信的,當我真的做到了,他們又很佩服我:「你很厲害,但是我們做不到。」

如今我已經奔80去了,但還堅持奔走在這些專案、工程的現場。我癱瘓過、失意過、奮鬥過,到現在也算實作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再回頭看我做的這些事情,我覺得只要對國家、對子孫後代有好處就行了,現在的目標,就是希望我的書能順利出版。

要說為年輕一代提一些建議,時代不同,繁華盛世之下,年輕人不會再吃像我小時候一樣的苦頭了。祖國日益強大,年輕人有年輕一代的風貌,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持頑強的奮鬥精神,走到哪裏都不要忘記祖國,這就是我想對年輕一代說的話吧。

(大眾新聞·齊魯壹點 李巖松 嶽致呈)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套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