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高材生從北京回蘄春做匠人,只為傳承…….

2024-05-06文化

他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有著許多人羨慕的履歷:名校畢業、高薪工作、創業成功....

看似前途無量的他,在人生的「高光時刻」,卻毅然選擇回到家鄉,以情懷築夢,傳承陶藝文化,讓非遺技藝綻放新光彩。

他是高全軍,管窯手工制陶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001年,高全軍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攻讀文藝美術專業,研究生畢業後,他留在北京工作。因為從小就成績優異,親朋好友對高全軍的期望也很高,農村出來的孩子,能夠名校畢業,在大城市紮根,在他們看來已經算是「出人頭地」「前途無量」了。

然而,隨著人生經歷的積累,專註於哲學和藝術的高全軍開始尋求自己內心的本源:現在的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麽?自己能做些什麽?

高全軍一直以來都喜歡自然的生活方式,在人生最有可能做出一番事業的年齡段,高全軍開始尋求一些更契合自己喜好、更有意義的事情。

一次特別的緣分,讓高全軍接觸到了一個龍窯,他和天南海北的朋友匯聚到一起,坐在龍窯上,聽著當地的手工匠人講述龍窯的歷史、陶器的藝術,以及當地一些手工制陶匠人的日常生活。

高全軍聽得入了迷,他覺得,有一顆種子好像在他荒蕪的心上開出花來。

此後,高全軍利用一切空余時間深耕陶藝文化,他先後到河北、江西探訪當地陶藝文化,拜師學習技藝。學有小成之後,2010年,高全軍在北京市通州區註冊成立「樂之陶」工作室,全心鉆研陶藝,並積累了一些資金。

2014年4月,高全軍回鄉探親期間,得知家鄉素有「窯都」之稱的管窯鎮窯火正在復興,他慕名探訪,卻發現一個殘酷的現實:管窯有千年龍窯,但卻不為人知,許多人對於陶藝,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看著家鄉如此寶貴的文化遺產逐漸沒落,高全軍產生了一種濃烈的使命感: 自己從蘄春這片土地走出去,又對陶藝文化研究頗深,應該要回到家鄉,和這裏的匠人們一起,再築管窯陶藝復興之路了。

經過幾年的沈澱、積累,高全軍覺得是時候回到蘄春了。於是,2020年,在事業如火如荼之際,在親朋好友一片錯愕驚奇聲中,高全軍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離開北京,回到蘄春管窯,專註陶藝文化。

回到蘄春管窯只是第一步,如何讓千年龍窯實作系統性的復興,是一個復雜且龐大的工程。高全軍征集了一批當地的老窯工,帶他們去景德鎮學習考察,讓他們看看陶藝在現代社會的輝煌現狀,學習先進經驗,重塑自我革新的動力。

回到管窯後,高全軍第一步就瞄準了千年龍窯——李家窯的柴燒工藝,他覺得,要幹就真刀實槍地幹,他個人出資讓老窯工們在龍窯裏柴燒了三次,與他的預期一樣,龍窯柴燒出成品,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所有環節必須環環相扣,一個小細節都不能錯,三次的柴燒大部份都沒有燒出成品,但老窯工們一次次調整燒法,汲取了更多的經驗。在高全軍的帶動下,大家對龍窯的結構、燃燒方式、泥料都進行了重新改造。

圖/汪海山

活態傳承,一定要讓窯燒起來。陶瓷生產工業化後,傳統窯爐曾一度沈寂,現在,在高全軍一幫人的努力下,李家窯再度活躍起來,點火次數越來越多。以燒制茶具和工藝品為主,每年還舉辦千年龍窯柴燒藝術節,引來大量遊客,出窯的陶器擺上桌,就被搶購一空。

柴燒器物之美,美在其難,所謂「非大師,不柴燒」,一語點破柴燒之難得;美在其變,「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自然窯變的藝術韻味可遇不可求。高全軍創作的作品,既展示了管窯陶泥歷經窯火淬煉後浴火重生的欣喜,又閃耀著色彩和肌理萬般變幻的驚奇,彰顯出完善而成熟的柴燒技術功力與藝術功底。

高全軍表示,重塑窯廠,要把精神和骨骼建立起來,所謂不破不立,正是因為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在學習中汲取養分,李家窯才能「活」起來。

高全軍說,回蘄春之前,他就做好了準備,從頭開始必定有許多困難和阻礙,也會投入大量的資金,短期內看不到回報,但是他回來的初心就是要重塑管窯千年龍窯的輝煌,讓更多人能夠認識陶藝、了解陶藝、走進管窯,所以,他也一直在為這個目標不斷努力著。

如今,管窯陶藝小鎮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千年傳承的制陶技藝和文化記憶,也正成為管窯鎮業態創新的嶄新「沃土」。高全軍期待,管窯能夠成為一個具有人文標桿意義的陶藝目的地,吸引更多國內外的遊客來這裏,讓管窯楚陶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人因為楚陶愛上蘄春這座城市,最終實作反哺式的滋養。

每一個心懷陽光,熱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