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余莉品讀【群書治要】
本文共2056讀大約7分鐘
【「雖有國之良馬,不教服乘,不可以取道裏;雖有博地眾民,不以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
出自【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
「服乘」,「乘」就是「駕」的意思,駕馭。有一個成語叫「服牛乘馬」,役使牛馬駕車的意思。這句話是說:即使有全國知名的良馬,不教以正確的方法來駕馭,就不能夠上路疾馳;雖然有廣博的土地和眾多的人口,不用道來治理,也不可能王霸天下。這裏主要是強調以道治國的重要性。
孔子說:「 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這句話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精髓的、綱領性的概括。在古人那裏,為什麽要學習技能?為什麽要從事一個職業呢?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謀生的手段、謀利的手段,而是把它作為一種修道的途徑、得道的方法。
老子說「 為道日損 」。又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 」這就告訴我們,求學的方法和求道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求學求的是廣學多聞,知識越豐富、越廣博越好。但是有知就有所不知,比如說整個知識是一個整體,你只要有知的東西,那麽相對應的,一定有不知的東西,不可能獲得「全知」。怎樣才能做到無所不知呢?就必須求無知,無知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所以求道的過程不是一個逐漸增加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減損的過程。
古人經常用比喻來說明問題。比如有一個鏡子,鏡子上面什麽圖畫都沒有,所以胡人來可以現胡,漢人來可以現漢,男人來現男人,女人來現女人,誰來都可以呈現誰的像。這是為什麽呢?就是因為它上面什麽圖畫都沒有,是無知的境界,所以它起作用,一照就是無所不知。
如果鏡子上被畫上了一些圖畫,塗上一些塗料,誰來都映照不出誰的像。或者有的畫了,有的沒畫,畫上的這一部份你就照不出來外境,它就不可能達到無所不知的境界。
鏡子所達到的狀態是無所不知,但是它本身是一塵不染,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這說明中國古人求的是智慧,求的是道,而和西方人求學、求知識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智慧是聖人去除思慮之後所達到的本自具足、本自清凈、本來如此的境界。而知識是透過人的思維想象、邏輯分析,最後設計得出來的結果。
不僅如此,中國古人還認為「 人皆可以為堯舜 」,「塗之人可以為禹 」。我們在大街上隨便路過、碰到的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那樣的聖人,可以無所不知。所以,無所不知並不是一般人不可企及的目標,這就和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了,因為在西方的基督教之中,全知的上帝只有一個,其他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用西方求知識、求學的方法來理解中國古聖先賢的智慧來求道,那就有困難了。
中國古代的聖人透過「滌除玄覽」的方法,把自己的思慮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最後就達到了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在儒家稱為聖人,在道家就稱為「真人」。他們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莊子所說的「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這就是「道」,按照這個「道」,也就是「一體」的宇宙觀來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就是有德之人。
所以「 德者,得也 」,有德的人就是按照道來做人,他會達到「得道者多助 」「順天者昌 」的境界。王陽明先生也說:「夫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 」這裏沒有說「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一個字之差,境界就不一樣了。因為我「與」天地萬物,就是「我」和「天地萬物」是一種對立的關系。
在西方式的觀念裏才有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人與自然的對立,這就叫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而在中國「一體」的觀念之下,父與子是一體的,君與臣是一體的,夫與婦是一體的,兄弟一體、朋友一體。這種「一體」的宇宙觀告訴我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在這種「一體」的宇宙觀的指導下來治國理政、生產生活,才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五千多年而不衰。
用西方二元對立的方式來理解中國的「一體」的思維方式就會產生誤讀和誤判。比如說我們不理解父子是一體的,所以講孝道,認為就是對兒子的不尊重,對子權的忽視;因為不理解夫婦是一體的,講女德,認為是對女子的女權的踐踏;因為不理解君臣是一體的,講「臣忠」,認為是忽視了人權,這都是因為沒有「一體」的觀念。
而導致這種誤解和誤讀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只有像孔、孟、老、莊這樣的聖賢人才能夠知曉「道」,才能夠體悟「道」,才能夠達到「道」的境界。所以老子說:「 道可道,非常道 」,又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
所以,得道之人畢竟是少數人,他們站在二十層樓,而一般的人是站在二層樓,他們看不到聖賢人所達到的境界,而且還想把聖人拉到兩層樓,說你所見到的就是我見到的境界,誤解聖人,這也是常有的事情。
孔子設立私學,有教無類,最終的目的,其實就是讓弟子透過學習,身體力行,最後體悟到道,成為一個有德的人。順應自然之道,安排生產、生活,這樣才能夠樂天知命、治國、平天下。
所以道雖然存在,無處不在,但是如果我們不去主動學習它、體悟它、發現它,實踐道,那麽人也不能成為得道之人,這個道也不可能對人的人生有什麽啟發和幫助。所以孔子才說:「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