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央媒關註:昆明「滇劇村」裏的戲曲人生

2024-02-12文化

春節期間

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

【我們的精氣神兒】

帶大家在和樂融融的年味兒裏

感受蓬勃向上的精氣神兒

其中一期節目

聚焦昆明安寧的「滇劇村」——石莊村

講述

遠近聞名的「滇劇村」

堅守、傳承、引領

男女老少紛紛走上舞台

為自己家鄉的滇劇文化代言

現在,帶大家去看看

「滇劇村」裏的戲曲人生

下文為

中國之聲報道全文

↓↓↓

一段花槍舞出千般威武,一個轉身便是萬般柔情,這是滇劇,是在時光中緩緩流轉的百年馨香。作為雲南著名的地方劇種,滇劇自誕生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

雲南省安寧市縣街街道石莊村是遠近聞名的「滇劇村」。在當地幾代滇劇傳承人的堅守和引領下,村裏的男女老少紛紛走上舞台,為自己家鄉的滇劇文化代言。這個春節,滇劇「村晚」如約上演,一方鄉裏舞台上,唱響的是村裏人自己的故事。

一顆滇劇的種子

石莊村的夜晚,常常是被陣陣滇劇鼓點敲響的。晚風中,街燈下,印著滇劇臉譜的彩旗迎風招展,家家戶戶的墻上都粉刷著滇劇人物形象。走近緊挨著村裏戲台的那面墻,擡頭就能看見比人還高的「滇劇」二字。越過擁擠的觀眾席,石莊村黨委書記錢奕霖站在長廊外遠遠地觀望。

錢奕霖

他們打得太好了,已經能感覺到年味!鼓聲一響,整個村子人群聚集的感覺就出來了。

王順祥為演出做準備

盡管在村裏唱戲不是新鮮事,但春節期間的滇劇「村晚」是一年之中大家最期待,也是人最齊的一場。74歲的王順祥老爺子是村裏最資深的滇劇傳承人,此刻,他正四處張羅著給返鄉的年輕人安排上台的角色。

王順祥

我們村的年輕人,有一部份喜歡滇劇,但為了生活,他們必須出去做生意、打工,平時就沒有時間回來跟我們一起唱滇劇,只能在每年過春節回來的這段時間幫我們演演。

沒有名家,沒有大腕兒,參演的村民或是才忙完手頭的活計,或是剛剛結束一年的工作回到家鄉,他們從四面八方聚攏到戲台上。換了行頭,拉開大幕,他們,就是主角兒。

演員排練

王順祥的得意門生高艷輝,當年憑著一把好嗓子贏得了師父的青睞。如今年過五十,嗓音依舊是難得的清亮。她的主業是幫廚,每逢年節是她最忙的時候,十裏八鄉的團圓飯餐桌上都曾擺上她的幾道拿手菜。但竈台不會湮滅滇劇藝術的種子,圍裙更拴不住心中對舞台的向往。今年的滇劇「村晚」,高艷輝還是「台柱子」。

高艷輝

我30年前嫁到這裏來,師父剛開始發掘我去唱滇劇的時候,其實我不喜歡,也聽不懂,後來師父就讓我傾聽,他說,等我聽入耳了,有耳韻了,再教我唱。就是這麽一個奇遇,讓我和滇劇有了不解之緣。

當年,王順祥把對滇劇的熱愛和使命感都傾註在高艷輝身上。學藝之路幾多坎坷,對滇劇的執著與熱愛卻在磕磕絆絆中一點一滴滲進了高艷輝的骨子裏。

高艷輝

他用他們家長江牌的錄音機放給我聽,一次性可以換10套卡帶,這一套聽壞了,就換另一套,一直這樣延續著聽,直到聽到我能張開口唱。有一次我印象特別深,他說,周末了,你把之前沒做的農活做完了,周末一定要去學戲。記得當我們到昆明的時,昆明已經下雪,雪花飄著,我在那裏唱著,師父在旁邊坐著,還刮著風,特別冷,但他還是去請那些老師、老藝人給我拉胡琴,帶我唱。

舞台上的高艷輝

學成了,不只是技藝,更是一顆真心。如今的高艷輝把業余時間都花在了舞台上,她還接下了師父的班子,成為石莊村滇劇一團的團長。可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正當高艷輝準備好接過滇劇傳承的擔子,一次突然的「失聲」徹底打亂了計劃。

高艷輝

2020年10月做了手術,在手術恢復期間嗓子還在沙啞,我特別著急。後面嗓子恢復,我參加了「滇戲杯」唱腔大賽,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村人站到舞台上拿到了一等獎。當我接過獎杯的時候,眼淚止不住往下流,我沒放棄,我與舞台分不開,舞台給了我第二生命。

走過生命十字路口的高艷輝,更加理解師父王順祥當年的急迫與隱憂——必須把滇劇傳承下去。

高艷輝給孩子們上滇劇課

如今,除了帶著老鄉們唱戲,每周,她都會到安寧市鳴矣河小學給孩子們上滇劇課。漸漸地,村裏的滇劇舞台上有了孩子們的身影,鄉親們的戲唱得也更得勁了。

今年滇劇「村晚」的排演,石莊村特地請來了雲南省滇劇院的藝術家為大家指導。除了表演經久不衰的傳統劇目,他們還要在舞台上唱響自己的故事——以當地紅梨產業為背景創作的現代滇劇【紅梨】。雲南省滇劇院院長王潤梅說,這是一份送給「滇劇村」的禮物。

王潤梅

石莊是一個盛產紅梨的地方,把這些故事找出來,請滇劇老師來編,然後再呈現出來,它就是石莊村自己的作品了。

夜色漸濃,「非遺傳習館」五個大字映照的戲台下座無虛席。前兩排留給孩子,他們躍躍欲試,時不時跟著唱幾句,後幾排坐著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也有人像錢奕霖一樣,默默靠在馬路對面的長亭,遠遠地聽著。

錢奕霖

現在的地方已經不夠了,明年再建一個大一點的!(來源:中國之聲、昆明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