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史記】歌謠、諺語研究

2024-05-05文化

司馬遷在【史記】中添加了大量的歌謠、諺語,他的這一做法,受到一些史學家如唐代的劉知幾和宋代的鄭樵的質疑和批評,「所可為遷恨者,雅不足也。」他們認為這些歌謠、諺語過於鄙俗,失真史傳文學這一正統文學形式的雅韻。 事實上,單純從雅、俗角度來審視這些歌謠、諺語有失偏頗。

從文化傳承發展方面來講,很多所謂的雅文化都是從俗文化發展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俗文化正在或將要被納入雅文化體系中.因此,無所謂「雅」「俗」之別。歌謠、諺語與後代的詩詞歌賦相比相對粗糙,但這也是其魅力所在。

它純真、質樸,洋溢著濃郁的自然氣息,沒有後世專業作家常有的匠氣或者別有用心,是傳統文化中一顆光彩照人的珍珠寶貝。歌謠、諺語通常是廣大民眾即興而作、即興而發的,是他們對社會生活的觀感、思索、想象及欲求。因此,被後代學者視為研究古代社會政治、文化和人情風俗習慣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晚清戚運樞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他在【日本雜詠·序】中談到:「古者載籍極博,贛軒猶采風,雖裏巷歌謠,實歷史之原始。

在對【史記】中的歌謠、諺語展開具體研究、論述之前,首先要對歌謠以及諺語的定義有所了解。

中國自古就有「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古人習慣透過作歌謠表達心聲,高興、憂愁、不平,皆是出於心性,激於真情,真摯自然。西班牙卡薩司曾說:「那些能夠把它唱的很動聽的,或是能夠欣賞它的內容的人,都可以算是它的主人。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歌謠所達到的美麗是遠非任何的人類智慧所可得而模仿的,因為在它的裏麪包涵著歌唱它的人們的心靈的精粹:凡是唱它的人的靈魂都有一部份在內,他們把他們自己的某種東西放到它的裏面。」「歌」與「謠」最初是兩種不同的形式,如【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從辭源上看,「歌」一般指歌唱的行為、歌詞等。【毛傳】解釋為:「曲和樂曰歌,徒歌曰謠」。【詩經·大雅·行葦】中毛傳註曰:「歌者,比於琴瑟也。徒歌曰謠。」都是歌唱的意思。

至於「謠」,【毛傳】、【爾雅】、【說文】、【初學記】及陳負【詩毛氏傳】、杜文瀾【古謠諺】等皆將其訓為「徒歌」。明代楊慎謂「徒歌」乃 「不用絲竹相和也」。即唱歌沒有琴、瑟等樂器伴奏。簡而言之,有樂曲伴奏的是歌,無樂曲伴奏的為謠。

古人常將「合樂與否」、「有無章曲」作為歌與謠的主要區別。當然,這種區別並不嚴格。在古代,「歌」與「謠」可以互訓,清代杜文瀾在【古謠諺·凡例】指出,「歌字究系總名,凡單言之,則徒歌亦為歌,故謠可聯歌以言之,亦可借歌以稱之。」

「歌」成為總稱,「謠」也可稱為「歌」。這一變化最突出地體現於民間日常生活中即興而作的「歌」,它與「謠」很難區分,如「穎水歌」、「一尺布歌」、「衛子夫歌」等。雖名為「歌」,從表達形式看,卻與「謠」無異。

朱自清認為拋開「聲」這一因素不提,單從「歌謠」的「辭」看,兩者都屬於原始的詩:就所反映的生活內容看,「歌」與「謠」並沒有什麽區別,都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現代以來學者的研究多是從歌謠之辭展開討論其與社會歷史的聯系,較少考慮其音樂性。「歌」與「謠」漸漸被歸為一體,出現「歌」、「謠」並舉現象。烏丙安等部份民間歌謠研究者更進一步認為沒有必要去深究「歌」與「謠」在字義上具體有什麽區別,也不必細究某個作品具體是「謠」還是「歌」,它們都只是民間歌謠的一種泛稱。

歌謠是人們抒發感情的工具,古人習慣用它來表達自我心聲,「心之憂矣,我歌且謠」,@「詩言誌,歌詠言」。無論是諸侯卿大夫,還是鄉村市井中人,人們常常脫口而歌,「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與歌詠,各言其傷。」【詩經】三百余篇都取自周代民眾的即興歌詠,裏面收錄了各地大量的民間歌謠。這些歌謠大部份是勞動群眾創作的,也有貴族、士大夫個人創作的,如【王風·黍離】。

無論是百姓群體所作的,還是個人所作的,在廣義上都屬於歌謠。現存的許多古籍.對這兩類歌謠都不做刻意區分,統一收錄。隨著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歌謠研究的興起,學術界對歌謠的概念有了比較明確的界定。周作人認為「歌謠」這個名稱,照字意來說只是口唱及合樂的歌,平常用在學術上與「民歌」是同一含義,是一種原始社會的詩。

這裏所謂的「民」是指勞動人民。朱自清參考 Frank Kidson【英國民歌論】認為「民」當是指「不大接受著文雅教育的社會層而言。」「在古代,普通的勞動群眾沒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學習文化,不可能去享受文字閱讀和寫作。他們不懂何為文雅,只是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觀感、思索、想象和欲求透過口頭語言表現出來,相對會粗糙很多。

這一觀念被大多數學者接受,「歌謠」逐漸集中於指代民間歌謠,「民間歌謠」作為「歌謠」的一種指稱和學術用語開始被廣泛運用。現代意義上的「歌謠」概念至此被明確下來,「歌謠是民歌民謠的簡稱,是表現社會生活、時代風貌,抒發人民思想、感 情、願望的民間韻文。從藝術形式上講,‘民間歌謠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 屬於民間文學中可以歌唱和吟誦的韻文部份。它具有特殊的節奏、音韻、章句和曲調等 形式特征,並以短小或比較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質與史詩、民間敘事詩、民間說唱等 其它民間韻文樣式相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