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知識的詛咒:讀書時怎樣避免「卡殼」?

2024-06-25文化

讀書的時候,是不是經常遇到這種情況:看不明白作者一段話是什麽意思。比如剛才說到A,忽然就跳出結論B,看得你一頭霧水,搞不清這個結論是怎麽得出的。

舉個例子,看看下面這段話:

「近年來,社交媒體的普及率迅速上升,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嚴重。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社交媒體是導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罪魁禍首。」

在這個例子中,作者首先指出,社交媒體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普及率上升,然後直接跳到結論——社交媒體是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

然而,這個推論存在一個問題:作者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無法證明社交媒體和心理健康之間的因果關系。

具體來說,作者沒有探討以下重要問題:

1.社交媒體的使用是否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統計上的相關性?

2.如果存在相關性,這種相關性是否是因果關系?還是只是巧合或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3.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否具有普遍性?還是只存在於特定群體或情況下?

4.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因素(如家庭環境、學校壓力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產生更大影響?

作者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論證,而是直接得出了結論,這叫做「邏輯跳躍」。你在閱讀這段文字時,可能會感到困惑。

這些年我讀了很多書,經常遇到這種令人困惑的地方。有時反反復復看了好幾遍,又翻出前面的文字對照,還是看不大明白。起初覺得很沮喪,有一種受挫感,覺得自己是不是太笨了?

看完上千本書之後才發現,其實這種邏輯跳躍的情況經常出現,很多書裏都有那麽幾處看不大明白:這個結論是怎麽忽然得出的?

這裏要涉及一個心理學現象:知識的詛咒。

所謂「知識的詛咒」,是指當一個人掌握了某種知識或技能後,他就很難理解那些沒有掌握這些的人,不能切身體會別人怎樣理解這個問題。

當試圖向他人解釋這些知識時,由於資訊的不對等,傳播者往往難以完全、清晰地解釋清楚。

舉個例子:

根據一項簡單的實驗,一個人用手指在桌面上敲出一首歌曲的節奏,歌曲都是大家熟知的,如【祝你生日快樂】或【小蘋果】等,另一個人根據敲擊的節奏來猜測是哪首歌曲。

在一項實驗中,當敲擊者敲擊了120首曲子的節奏後,聽者猜對的比例僅為2.5%。

而多個參與實驗的敲擊者,普遍高估了聽眾的理解力,他們認為聽眾猜對的概率應該達到50%左右。

這就是「知識的詛咒」最簡單的表現形式,你已經知道歌名,所以很難理解不知道歌名的人的感受。這麽簡單的東西,咋就聽不明白呢?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詛咒」可能會影響溝通效果。當一個人試圖向他人傳授知識或技能時,如果沒有意識到「知識的詛咒」,可能會因為資訊的不對等而導致溝通障礙。

所以,當你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而「卡殼」時,並不是你笨,多數責任在於作者,沒有把邏輯分析得很清楚透徹。作者了解更多的論據和細節,想當然以為這麽簡單的事情應該很容易理解,所以表達不清。

遇到「卡殼」時,你可能有一種吃飯被噎住的感覺,如果跳過這段可能又不甘心。其實完全不必有這種心理負擔,未曉不妨權放過,讀書時記住幾點就可以了:

一、看不懂多半不是你的責任,不必過於糾結;

二、跳過這段繼續往下看,有些暫時不明白的東西,看完後面的進一步說明,或者讀完全書後,了解核心思想,可能就明白那一段的意思了;

三、按照二八定律,對於多數書來說,重要部份只占少數,學習到那最重要的20%就可以了,不重要的部份可以略過。

在知識的道路上,我們既是探索者也是分享者。只有深刻理解「知識的詛咒」,身為作者,你才能更順暢地與人溝通,身為讀者,你才能更容易與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