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樊登老師推薦:陽明心學入門書【王陽明新傳】

2024-06-07文化

知道王陽明,也知道他的心學很厲害,但王陽明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他又有過什麽樣的經歷,他的心學主要思想是什麽?這些並不清楚。

在沒讀書之前,很多事情都是得過且過。有時會想,我知道又能怎樣,不知道又如何呢?這對我的生活又不會產生什麽實際意義。

於是自己就心安理得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

從去年我開始大量閱讀,閱讀之余會寫一點體會一類的小文章。整個人的心態和思想也隨著讀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然而然地生發了很多的好奇心。

比如後世為什麽這麽尊崇王陽明,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又代表著怎樣的深意?

國際陽明學大師、日本當代著名儒學家岡田武彥親自存取了中國八個省份80多個縣市,跋涉1萬多公裏,實地考察,深入了解王陽明的生前事跡,著就【王陽明新傳】一書,被稱為「人人都能讀得懂、悟得透、用得上的陽明傳記」。

樊登老師認為,這是一本體量適中,讀起來沒有壓力,又能很快了解王陽明生平及思想的入門讀物,適合剛接觸王陽明及心學的讀者。

透過閱讀這本書,給我很多啟發。

01有所作為的人,大都從小就有不凡的誌向

王陽明,本名王雲,號陽明。因其出生時祖母夢見一個神仙懷抱嬰兒腳踏祥雲而來,所以取名王雲。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一個路過的和尚說「雲」字泄露了出生的天機。

後來祖父為他改名叫王守仁,取自【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祖父希望他仁德,守住自己的本心。

改名之後,他就能開口說話了。

12歲的王陽明,一天問他的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事?」老師回答:「讀書登第,光宗耀祖」。王陽明卻搖搖頭,他認為「唯為聖賢,方是第一」。

一個12歲的孩子,就能有如此的胸襟。他的這番話,其實也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他的祖上多代都潛心研學,到了父親這一代,雖然開始做官,但始終沒有丟下讀書這件事情。

流淌在血液裏的基因、從小的耳濡目染,早已深深地刻在他的骨子裏。他立誌要用功勤讀,成為一代聖賢。

02一生都在踐行知行合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陽明心學的精髓之一。縱觀王陽明一生,在沒有龍場悟道說出這句話時,他已經在踐行這句話了。

王陽明少年時所處的時代邊境並不太平,他胸懷經略四方之誌而習練騎射,學習兵法,漫遊居庸三關,考察邊境情勢。從政後先後成功平定了南贛、兩廣地區的盜亂以及宸濠之亂等重大叛亂,破除了「百無一生是書生」的巨俗偏見。

他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明,只要有所準備,書生也堪大用。

他在青年時代參加進士考試,第一次以失敗告終,第二次又以失敗告終。當時有人因為考試失敗而感到羞愧難當,王陽明安慰他們「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世人都為考試失利而羞恥,我卻因為考試失利這件事擾亂了我的心誌而羞恥。外在的物質世界只有一個,但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世界,各不相同,心外無物十方空。這句話已然表明彼時的王陽明已經開始註重自己內在的寧靜而非外在世俗的評價。

03致良知是他一生的追求

人孰無良知乎,獨有不能致之耳。

作為一個文人,王陽明在軍事上立了很多功,他曾多次奉命鎮壓民眾的「叛上作亂」,都很成功。他認為,「民雖格面,未知格心」,比「山中賊」更難破的是「心中賊」。他的「致良知」學說就是破「心中賊」的一粒靈丹,有點鐵成金的功效。

在【告諭浰頭巢賊】中,他對聚眾落草的盜賊首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剖析理解他們落草的苦衷,逐條分析其為寇的利害,並坦陳自己在「殺與不殺」之間的艱難權衡,以「真心」打動賊首望風而降。

即使是山中的盜賊,也有良知。【孫子兵法】中強調「上兵伐謀,其次伐」,提倡不戰而屈人之兵。正因為多年來對人性內在的關註,所以他才能用良知破除他們的「心中賊」。

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