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都不是獨立的,一件挨著一件,一件連著一件,環環相扣,以至於牽一發而動全身,以至於一只蝴蝶扇動翅膀就能引發一場龍卷風。
很多時候,為什麽明明很用心努力,卻收不到好的效果?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紛繁復雜,如果抓不住重點,分不清主次輕重緩急,往往事倍功半,做多錯多,甚至一敗塗地。
做大事如理毛線團,在做事的時候需要聚焦主業,抓住主要矛盾。思路理清了,主線任務做完了,隨之附帶的獎勵會自然而然降臨。相反,如果心有雜念,腦子裏全想著功名利祿,用心想著事情做完後升官發財,青史留名,那麽往往事情會辦砸。
舉兩個三國的反面案例。
一是鳳雛死於落鳳坡。
龐統鳳雛的名號是與諸葛亮臥龍齊名的,號稱臥龍鳳雛。赤壁之戰時,鳳雛獻連環計,曹操聽從,讓部下將獨立船只用鐵索連在一起,形成一大塊開闊的平地,這樣曹操部下不諳水性的北方將士即使在江面上行進,也不會暈船了。但是,所有船連成一片後,船只就無法自由航行,使得吳蜀聯軍有機會用火攻一舉打敗曹軍。赤壁一戰從根本上扭轉了一強兩弱的局面,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勢。可見,鳳雛龐統是有能力的。
當時,劉備帶軍師龐統攻西川,諸葛亮在荊州寫書信給劉備,說自己觀測天象發現,這次大軍的主將多兇,要特別謹慎。然而,龐統確是想諸葛亮怕自己取了西川,搶了功勞,就用書信來阻擾。龐統急功近利,急於成功,便勸劉備加急進兵,最終不幸被射死在落鳳坡。
龐統作為軍師隨劉備攻西川,理應考慮的是如何攻取的戰術問題,然而收到諸葛亮書信之後想的卻是如何立功,如何不被諸葛亮搶走功勞,如何在主公面前真正成為臥龍鳳雛。
二是馬謖失街亭。
馬謖是諸葛亮帳前參軍,出謀劃策,是受諸葛亮器重的。在諸葛亮出征平定南方叛亂時,提出了「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的理論,指出南方叛亂由來已久,一次平定容易,但後面必定還會作亂,必須收服其心,才能一勞永逸,永不再亂。諸葛亮聽從了建議,才有了七擒七縱孟獲,徹底平定了南方,為將來北伐創造了穩定局面。可見,馬謖並不只會誇誇其談,徒有虛名,也是有一定能力的。
當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至祁山,準備安排人守街亭。街亭是蜀軍的糧道,關系全軍安危,但是沒有城郭,只是一條山路。馬謖一直在諸葛亮帳前,一心想要立功,自告奮勇去守街亭。到了街亭,沒有在路中間下寨,而是把兵屯在路邊山上。司馬懿到了後,圍住山頭,山上蜀軍斷水斷糧,方寸大亂,最終街亭失守。街亭失守,蜀軍的糧道被切斷,諸葛亮不得不放棄第一次北伐,退守漢中。
馬謖守街亭,理應想著如何守住街亭,而實際想著要盡快立功,在各位將軍面前為自己正名,不在路中間安營紮寨進行死守,方向就偏了。
往小了說,創業賺錢,理所應當,但是如果一切向錢看,往往做不好,一心想賺錢,那其實是用心錯了地方。往大了說,為國家為民族做貢獻,必然青史留名,但是如果急功近利,急於功成名就,則往往適得其反,再努力都無濟於事。
目的想法偏了,思考的方向就會偏,落實到實際的計劃措施、應急預案等更會相差不止十萬八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