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周遊各地演講,有一天他到了魯國,寄住在孟家。
孟家人向他請教。
問:「人而已矣,奚以名為?」
曰:「以名者為富。」
問:「既富矣,奚不已焉?」
曰:「為貴。」
問:「既貴矣,奚不已焉?」
曰:「為死。」
問:「既死矣,奚為焉?」
曰:「為子孫。」
問:「名奚益於子孫?」
曰:「名乃苦其身,燋其心。乘其名者,澤及宗族,利兼鄉黨,況子孫乎?」
人為什麽要出名?
楊朱說,很簡單啊,首先是為了發財,然後是為了顯貴。
富貴都有了,人的欲望為什麽不停止,還要追求什麽?
楊朱回答,為了死後的榮耀。
既然人都死了,要出名幹啥?
楊朱說,為了子孫後代。
這個名對子孫有啥利益?
楊朱答,當然有了!你看啊,一個人為了出名,一天天的東奔西跑作秀,名氣越高,要去作秀的地方就越多,心情也很焦灼,借助他的名氣,他身邊的鄉黨、宗族都能跟著沾光得到好處,何況子孫呢?
以上,其實楊朱只是在陳述世人的一般觀點,並不是他所主張。
接下來才是問道的關鍵,也是高潮。
「凡為名者必廉,廉斯貧;為名者必讓,讓斯賤。」
孟氏說,你這邏輯有點不通呀!
若要追求名聲,其修養必然十分廉正,可廉正的人一般都很貧窮,譬如孔子、老子;
若要追求名聲,其為人必然十分謙讓,比如有好事首先讓給他人,那麽謙讓會讓人顯得卑賤 。
這裏既沒有你說的富,也沒有你說的貴,所以,你的邏輯不對。
楊朱舉了管仲、田常兩個例子:
管仲在當齊國宰相的時候,他的言行與齊桓公保持絕對一致,所謂誌同道合,齊桓公愛吃愛喝,管仲也只得跟著他吃吃喝喝,這樣,齊桓公願意聽管仲的話,管仲的治國之道才得以順利推行,協助齊王稱霸,「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管仲是個了不起的人,可惜他死後,管氏家族不過了了。
田常當齊國宰相的時候,他的做法不同,他反著幹,君主驕奢,他便謙遜,君主斂財,他透過「小鬥收進、大鬥放糧」的策略籠絡人心,增強勢力,他因而篡位占有了齊國,子子孫孫享用福澤,史稱「田成子取齊」。
孟氏更詫異了,問:「 若實為貧,偽名富 。」
照你這樣說, 那豈不是真實的名聲會使人貧窮,而虛假的名氣才能使人富貴呢?
朱曰:「 實吾名,名無實。名者,偽而已矣 。」
楊朱回答他,你終於問到關鍵點上了。
真實的人通常可能沒有什麽名氣,有很大名氣的人不一定真實,名氣這個東西實際上是很虛的啊!
真偽之辯,如此其省也。
這世界,通常是假作真時真亦假。
真正受人崇拜流芳萬世之名的忠臣、孝子、文人、誌士,大都窮苦一生,這些人一生的境界一點都不馬虎,卻終生清苦。
而諸多假冒偽善如田常之人,一開始大家看不出來,流量都聚集過去了,最後人家富甲天下,有名有利。
這是什麽道理?
所以,據楊朱的哲學, 如果以真實為道的話,就沒有名,名是個假的東西。
同樣是出名,動機不同、結果不同。
欲戴其冠,必受其重。
想出名,也是要有勇氣的。
靠包裝出來的名,經不起時間的捶打,小心被捧得越高,有一天會摔得越重。
互聯網時代,流量為王,許多人被卷下海,其中不乏一些創業者、企業家、當權者。在越來越昂貴的行銷成本面前,打造個人IP似乎成了有可能撬動地球的支點。
當然,每個人到底是在追求什麽?不妨對號入座,作為看客,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有人戲稱:「都不創業了,都去幹企業家IP了。」
有人上趕著約別人聊聊如何打造個人IP,有人要遠離紛爭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卻騎虎難下,有人不得不每天精研演技只差把老底扒光自證清白,有的人愛咋咋地,老娘高興關你P事?
真個是,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