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每日一悟:過清明節的意義

2024-04-16文化

甲辰龍年清明節過去了。準確的說,是2024年的清明節假期結束了。

從嚴格意義上說,作為24節氣,今天它仍在進行時——今年的清明節氣,時間跨度從4月4日起,到4月18日。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民風民俗各有不同。年輕的朋友可能感到奇怪,都是從歷史傳承過來的節日,為什麽不同地域的人過的都不相同?

我在大灣區工作生活了幾十年,就深深體會到民謠所說,「五裏不同風,十裏不同俗」,就拿清明時節掃墓來說,同在深圳市內,各區「圍頭」、鄉村都有不同的講究。

就拿聞名遐邇的比亞迪所在的坪山新區來說,當地的客家人以前都沒有清明掃墓的習慣,都是在中秋節、重陽節去祭祖拜山的。

但問起為什麽,並沒有標準答案。那要請教有關的民俗專家。

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氣也應該歸入此列),文化淵源深厚,學問大著呢。以致很多吃文化研究飯的專家也不得要領。

比如有個姓張的文化專家就發現:冬至文化被隱匿著有待挖掘。有人則論斷,有的節日,現在人們普遍認知的文化內涵都支撐不起一個節日應有的文化需求。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君不見每逢春節前後,全國各地都在呼籲如何增加"年味",且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大家都在熱烈討論。文化學者、民俗學家,這時更鉚足了勁,在懷舊的語境中唾沫橫飛——

眼下的清明時節呢,除了傳統的祭祖活動,度假遊玩中又有人在熱議清明節的文化。談論著與之相關的事物。網紅大咖司馬南甚至說,https://m.toutiao.com/is/iYSXcGTt/ 今年清明最大新聞,杏花村出錯了 - 今日頭條

我想,這大概是某些人節日期間喝酒喝多了引起的話題。據一般的認識,歷史上唐代以前人們的確一直在過寒食節,過清明節是宋代以後的事。

但24節氣早在漢代已經形成。唐代人都知道有個節氣叫「清明」,這是毋庸置疑的。有關文化專家「考證」唐代詩人杜牧沒有寫過「清明時節雨紛紛」一詩,理由是唐代不過清明節,這理由真不成立。

至於有人挖空心思證明山西的杏花村在唐代不產酒,更是惹怒了山西人。

咱們吃瓜群眾也只有看熱鬧的份。

我們這些50後60後老哥,在年少時大都對鄉間的民謠耳熟能詳:「三月清明九月九,先生不走學生走」——以前農歷三月清明以及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是要放假的。

我們曾經歷過極其變態的歷史階段,懷疑否決以往先人創造的傳統節日、並透過一系列超常規的方法,大規模地摧毀過中國的節日文化。

對此,大家都十分不理解。諸如清明重陽這些傳統節日,其作用是用來醇化社會風氣的。祭祖,懷念先人,延續慎終追遠的情感表達方式及綿密深厚的文化,這有什麽不對?

在那非正常時期,由於沒有公共假日,只是每個人每個家庭各自想方設法,找空閑去完成莊重恭謹的文化禮儀,於是,延續了千年以上的傳統節日及其儀式被切割成淩亂的狼藉碎片,不成體統。

由於沒有公共假日,反而使得清明這種淳樸的文化,在民間反彈出濃郁的迷信色彩,衍化出許多迷信的劣俗。

好在2008年起,國家明確了清明節納入四大中國節日,盡管來得有些遲,但畢竟表明咱們中國正賡續著傳統節日文化!

中國人過節,是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的,我記得深圳文化大咖許石林曾說過——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讓人在輕松之中,還要對自己有所節制和自我管束的,即透過完成一系列的類似氛圍的、文化的帶有某種強制性的動作,讓人在某種約定的為人規範和標準面前,好好地檢點檢點、比照比照、糾正糾正,讓人透過過節,把自己修正得更像一個中國文化中所規劃的"人"。這就是一切中國節日的要義所在。

特別是過清明節這樣的傳統節日不正是如此嗎?愚深以為然。(2024清明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