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苦等丈夫64年後,81歲離世身穿嫁衣下葬,擔心丈夫會認不出自己

2024-01-04文化

美好的新婚之夜

1932年8月的一天,付三妮梳洗打扮,身著大紅色嫁衣,神采飛揚。她坐上華美的花轎,迎親的隊伍浩浩蕩蕩。

轎簾外,熱鬧的鼓樂喧天,似在預示她即將步入的美滿婚姻。

花轎停在了崔家門前。付三妮羞澀地走進洞房,只見新郎崔誌堯已在屋內候著。他溫文爾雅,舉手投足間透著書卷氣,更讓付三妮心動。

兩人對坐薄酌,崔誌堯眉眼彎彎,望向羞赧的新娘。月光映在他們臉上,這個畫面如夢如幻。付三妮心花怒放,甜蜜的愛意在心頭蔓延。

洞房花燭夜,崔誌堯對她極盡溫柔體貼。付三妮臉紅心跳,美好的結合預示他們步入的共同生活,會在歲月裏結出豐碩的果實。

從此,她將與面前這個文質彬彬的人白頭偕老,共同經營這一個小家。付三妮滿懷幸福,堅決要為這位體貼入微的夫婿撐起這片天。

投身革命的理想主義青年

崔誌堯接受新思想後,積極投身救國運動。他帶領學生上街示威,抗議奸商軍閥勾結,後被開除學籍。這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

面對家人失望的目光,崔誌堯內心十分自責。他煢煢孑立,意識到改變當前殘酷現實的重任全落在自己肩上。憑著一腔熱血與正義感,崔誌堯選擇繼續前行。

1927年,他加入了黨組織,四處奔波宣傳革命思想。無數次冒著生命危險,在暗河邊散發傳單,與同誌們夜以繼日地商討救國計劃。

這時的崔誌堯已不是當初那個書生氣的娃娃臉學子,他身負重任,眼中透著堅定,語氣中充滿胸懷與理想。他只想為人民爭取應有的權利,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

一次次失敗挫折並未擊倒崔誌堯,相反,他更加堅定了革命的決心。為了祖國的解放,他選擇離開家人,不遠萬裏在他鄉建立新基地。

投身革命,是他畢生的刻骨銘心的事業。

守候家室的付三妮

寂寞難耐的付三妮望著那扇門,日復一日,盼望丈夫從中出現。她獨自做好熱騰騰的飯菜,擺上滿桌子,等待永遠等不到的人。

空蕩蕩的院子裏,只有她一人的影子。

懷孕後,付三妮腹中胎兒一天天長大。她溫柔的撫著圓滾的肚子,低聲絮絮問候未出世的孩子,想象著他的模樣。

而夜深人靜之時,她在床頭偷偷流下思念的眼淚。

付三妮在娘家生下一個女兒,取名忙妮兒。看著她羊脂玉般的臉龐,付三妮的眼前卻浮現丈夫的面容,想象著他們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畫面。

四歲那年,她失去了女兒,失去了最後的慰藉。

付三妮獨自守候崔家,祈盼丈夫歸來。她守著他的衣褲,整日捧在懷裏,時間久了,手也漸漸萎縮,攥不住衣料的褶邊。

她成了永遠止不住眼淚的守候人。

等待的人生

歲月流逝,花開花落,付三妮在崔家一直等待下去。她守望的眼睛漸漸渾濁,頭發也灰白了,只有那顆思念的心還是當年的模樣。

聽聞丈夫犧牲的訊息後,付三妮悲痛欲絕,她蹲在地上抱頭痛哭,淚水幾欲將她淹沒。她還在等的人永遠不會回來了,這無邊無際的等待變成了絕望的守候。

起初,她還會時不時擡頭看向大門,期待那個身影。後來門也不再有意義,她呆坐在角落,眼睛空洞,直到天黑才機械地躺下。

夢中她問丈夫:你不再回來了嗎?而她自己也不再期盼答案。

見她風燭殘年,親人們再三勸她改嫁。付三妮卻恍如未聞,只是繼續等,仿佛等就是她此生唯一的意義。無論多麽漫長洶湧,她都要等到海枯石爛。

臨終前,她特意囑咐要穿上當年的大紅嫁衣下葬。因為她害怕來生路上,丈夫認不出她這個守了一輩子的妻子來。

骨灰歸來

2010年,崔誌堯的外孫崔建強根據線索,在江西高安找到了犧牲地點,並將骨灰盒帶回家中。

看到骨灰盒的那一刻,付三妮激動得渾身發抖,她顫顫巍巍地接過,撫摸著盒身,淚水奪眶而出。丈夫終於回來了,哪怕只剩一捧白骨。

她虔誠地點上三柱香,對著骨灰跪拜許久。靈前擺上豐盛糕點與水果,一如新婚之日。燭光搖曳下,她低聲絮語,講述這些年守候的點點滴滴,一五一十地數給他聽。

臨終前,付三妮臉上洋溢位久違的喜悅。她精心梳洗,額上點上紅,身穿大紅嫁衣,戴上當年的頭面,莊重而神聖。

她要與愛人來生再續前緣,與他白頭到老。

追尋了一生的人終於回到身邊,付三妮臉上帶著慈祥的笑,長出了一口氣,輕輕闔上了眼。七十余年的守望與等待,她此生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