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王獻之的「臨終絕筆」,已達「通神之境」,超越王羲之易如反掌

2024-01-24文化

受到李世民弘揚「大王」,貶低「小王」的影響,後人鮮少關註王獻之,認為他的字油滑纖弱,筋骨氣力、藝術性遠不及其父,實際上這一觀點是錯誤的, 例如王獻之的「臨終絕筆」——【地黃湯帖】,超越王羲之易如反掌。

此作寫於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年),全文共計44字,內容為:「新婦服地黃湯來,似減。眠食尚未佳。憂懸不去心。君等前所論事,想必及。謝生未還,可爾。進退不可解,吾當書問也。」

這段話乃一封書信,內容大概是,我的新婦在服用地黃湯之後,不適的癥狀明顯減輕,但是睡眠、食欲依然不佳,心中頗為掛懷,我們之前討論的事情,應該已有答案,謝生至今還未歸來,究竟是何原因?

從內容來看,王獻之十分關心妻子,還在憂慮她的身體狀態,可誰曾此帖寫完不久,王獻之卻與世長辭,著實讓人唏噓不已,卷中行筆肆意流傳、圓轉瀟灑,一派從容隨和之象,字字神采超逸。

在筆法上,王獻之更改了魏晉慣用的內擫,融合一部份外拓勢態 ,不少人對於內擫、外拓了解甚少,難以明白這一創舉的重要性,內擫是筆勢向內收斂,將主毫聚攏,筆畫凝結於中心,呈現峻拔緊結之感。

而外拓與之相反,筆勢變的放縱,形態舒展明朗, 沈尹預設為「內擫是骨(骨氣)勝之書,外拓是筋(筋力)勝之書」, 內擫將氣力凝聚在一起,盡顯平整沈靜之感,而外拓以筋力為主,瀟灑自如,韻律感強烈。

元代袁裒曾在【總論書家】中記載曰: 「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 ,由此可見,王獻之、王羲之2人的審美觀點、用筆習慣全都不同,內擫、外拓難以得到良好的融合。

從書法發展角度看,內擫使用過多,會造成刻板呆滯的情況,一味堅守外拓,會變的油滑虛浮,王羲之書法沒有出現板滯問題,得益於他靈妙多變的運筆,王獻之則自小練書法,形成紮實基本功,自然筆勢不會流散。

然而古人沒有問題,不表達後續發展依然順利,為了消除潛在的隱患,王獻之這件【地黃湯帖】將內擫與外拓融合,起始幾字堅守規範,較為端莊平穩,融合幾分楷書意態,采用了內擫筆法。

之後的「論」、「及」、「未」、「佳」等字,能明顯看出外拓筆法,點畫連轉流美、順勢而為,十分隨性自如,猶如江水一般,通達明朗,動感極為強烈, 好似渾然天成,已達「通神之境」,藝術氣息確實超越了王羲之。

可惜【地黃湯帖】真跡遺失,僅有唐人摹本傳世,曾被宋內府、賈似道、文征明等人收藏,還記錄於【淳化閣帖】、【大觀帖】、【三希堂法帖】、【筠清館法帖】等, 1911年不慎流落日本,如今珍藏在日本東京台東區立書道博物

您對王獻之的【地黃湯帖】有何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