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寫給女兒們的信第八十七封:關於傳統文化六

2024-03-09文化

寫給女兒們的信第八十七封:關於傳統文化六

碩碩、暢暢你們好:

咱們繼續【哲學與人生】這本書,今天咱們接著聊聊傳統文化的話題。

今天回到書中內容,作者提到了勸人行善避惡的三種可能途徑:一、依靠社會規範和輿論壓力;二、訴諸宗教信仰;三、訴諸個人良心。那我就以這三條為切入點,說說我的想法。

社會規範和輿論來自哪裏?他們不就是大家普遍遵守的一些規則嗎?規則就是大家的一些共識,被大家普遍認可的東西。他們來自哪裏?他們就是來自於具體的生活。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大家就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當一個問題的解決辦法被大家普遍接受後,他就會形成規則。但人性是趨向自私的,如果完全按照人性來,就應該跟其他動物一樣,弱肉強食。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一個最大區別就是,我們擁有更強的社會性。也就是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緊密。簡單說就是你無法脫離群體而獨自生存。很多動物都可以獨自生存,而人很難。就算像貝爺一樣的人,他還不是也要透過在群體中學習之後,才具備的荒野生存能力。他不會像其他動物一樣,生下來就能自己生存。

更強的相互需要,就勢必需要你接受他人對你的約束。你不能完全的按照你的本性來做事,如果人人都是按照動物本性來,那就是弱肉強食。其結果就是,你不能保證你永遠是最強大的。你永遠生活在膽戰心驚中,你無法為長遠利益打算。就像獅子老虎一般的強壯,你也沒法儲存食物。最好的選擇就是逮到獵物就全吃掉。這樣就保不齊會經常挨餓。要想有更好的生存環境,就需要建立大家都遵守的規則。用犧牲一部份利益的方式,來換取更長久和穩定的利益。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制約的結果。

古聖先賢和他們留下的這些文字的作用是什麽?就是總結這些規則。有些是具體的事件,有些是成文的規則。就像儒家所遵從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那一套。三綱五常好像也不是孔子提出來的吧。是董仲舒提出來的。儒家思想起源是孔子,但他裏麪包含了太多後人的二次發揮。這個儒家的規則體系是慢慢建立起來的,是孔子一開始就完善了的。

站在現在的視角看,很多東西都是糟粕。但你看問題不能以現在的視角,你需要把自己放入歷史的行程中去思考問題。一個規則的產生,他的具體原因是什麽?如果一個規則不能解決一些問題,那他是不會被接受的。事實證明他能解決一些問題,所以才被大眾所接受。我們需要的不是具體的規則,我們需要了解的是規則產生的原因和邏輯。這些才是最本質的東西,你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用他的邏輯去解決你的問題。

西方文明強調個體,我們中國文化更強調的是整體。雖然我也追求自由獨立,但我同樣認為整體才是更重要的。個體的多樣性其實其根本也是為整體服務的。個體的多樣性必須是建立在整體這個大邏輯之下。失去了人類這個大的整體,只存在極個別的超強個體,他們的存在也是沒有意義的。你首先需要保證你所屬的群體是存在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就像好萊塢大片,牛逼如美隊,還不一樣需要有保護的物件。如果沒有需要保護的民眾,你那些超級英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再說回傳統文化,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我認為他就是對於我們發展的一種梳理。你不能單看某一時期的文字,你應該把他們放到過程中去看。去觀察和思考他們改變的過程。為什麽會這樣?不要執著於誰好誰壞,對比只是為了發現規律,不是定義到底誰最好。我們學習過去或是其他文明,起根本目的是讓現在的我們可以變得更好。就算你現在最牛了,你能保證你一直牛嗎?所以還是用動態的看問題。我一直強調過程,不要糾結於暫時的結果。你認為的所有重要的結果,也只是整個過程中的一個個節點而已。你不可能總是守住一個結果就不往前走了。就像我們國家,漢唐盛世再牛,現在還不是一樣需要再次復興。如果沒有對於過往經驗和其他文明的學習,我們能實作復興嗎?

社會是由具體的人構成,但是當社會結構形成之後,他就有了自己的執行規則。這套規則會有自己的訴求,而不會完全按照個體的需求發展。我們個人對於各種社會規則的影響是有限的。規則是建立在整體利益上的。雖然有時候也不全是。但他還是在按照一種不以某個人的想法為轉移的方式自我前進演化著。權力再大的人最多也只能影響一時的規則制定。漢謨拉比法典現在還會有人遵守嗎?有誰還會監督他的執行呢?

這就又讓我想到,社會其實就像是有一個個人組成的,另一個巨大個體。就像人是由一個個的細胞組成的一樣。每個細胞或是一個個的系統都可以看成是獨立的。但他們還是要服務於整個身體。由量變導致的質變。由個體構成的群體,一樣有自己的個性。規則的建立就跟我們治病一樣,要辨證施治。你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病跟規則的制定一樣,要從整體上考慮。而且不能只是解決單純的問題,還要建立一種趨勢。治病不但要治好你的病,最好還要透過治療讓你可以變的更健康,擁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那麽規則的制定,最好也不只是解決具體的問題,而是要建立一種趨勢,讓群體可以想更好的方向發展。

你看這可能就是儒家的理論與法家理論的一個區別。他們思考的是在不同的時間維度建立秩序。你的秩序要在更長的時間維度起作用。見效快的方法,可能失效也快。而見效慢的方法,可能會擁有更長久的療效。不過這裏面也沒有絕對的誰好誰壞之分,只是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