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沒有邏輯,萬古如長夜!有了邏輯,撥雲見日!

2024-07-09文化

少則明,多則惑

和古人相比,現代人生活在一個資訊紛飛的世界裏。

特別是有了互聯網之後,一早醒來,資訊就像泛濫的洪水,沿著各個通道匯集,過量資訊反復疊加,形成泡沫,將人淹沒。

古人的困惑,是沒有資訊,如在一間黑屋子裏。

現代人的困境,則是資訊超載,如強光之下的眼睛,什麽也看不見,就像患了雪盲癥。

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言:過於強烈的光亮不僅使眼睛迷亂,也會吞噬掉一切自行顯示者,制造出比幽暗更普遍的黑暗。

如何走出古人的「黑屋子」,同時避免現代人的「資訊雪盲癥」呢?

我想應該是邏輯,缺乏邏輯的人們將會在資訊爆炸的年代迷失、難以明辨。

如今,只有邏輯能力強的人才能去偽存真。

邏輯的價值,在於證明,或者證偽。由此,經由感官獲得的感覺和理性分析所得的經驗,均可被驗證和篩選,對的留下,錯的舍棄,使一切知識都建立在邏輯檢驗的基礎上。

沒有邏輯,不影響天馬行空的幻想,然而,未經邏輯檢驗的空想,既無根據,也不可靠,更無法令人信服。

舉個例子:講個故事

教授:「年輕人,我看你長噓短嘆,愁眉苦臉,莫非遇到了什麽難處?」

小夥子聳聳肩說:「我只是非常討厭,上節課的老師給我們講了半天無聊的邏輯,我覺得那純粹是浪費時間。」

教授冷臉道:「原來帶給你煩惱的是,你認為學習邏輯是浪費時間?」

年輕人:「是的,浪費時間,我之前十幾年都沒學過邏輯,不一樣活的好好的?」

教授哂笑:「你本可以活得更好,活得更遼闊,更自我。」

年輕人:「我不明白您的意思,難道你認為邏輯真的很有用嗎?

教授伸出兩根纖細的手指:「有什麽用是個很功利的問題,那我就給你兩個同樣功利的答案,但你要記住,邏輯的意義遠遠不止於此。」

教授斜眼看向小夥:「

邏輯的第一個用途在於人的外部,它可以幫你極大地拓寬認知的邊界,而第二個用途則在於人的內部,它可以幫你真正地主宰自己。」

小夥子一臉費解:「您啥時候成玄學教授了?說話雲山霧繞的。」

教授推了一下眼鏡:「我問你,地球有多大?」

年輕人:「......周長大概四萬公裏左右?書上是這麽寫的。」

教授:「書上要沒寫呢?」

小夥:「那您這就是擡杠了,我不能用皮尺去量吧?」

教授:「是的,你不能,這世界上沒人能用皮尺去量地球,但在邏輯的幫助下,算出地球的周長用我這手裏的這根直尺就夠了。」

年輕人此時給教授做了一個「請開始表演」的手勢。

教授:「我們只需在夏至那天,等到太陽最高時,在北回歸線以北的某個位置,把這個直尺立在地上,就能知道地球的周長。」

說著,教授在紙上畫了一個示意圖,「彼時,陽光正直射北回歸線,我們將直尺影子的末端與直尺本身的頂部相連,就能得到陽光在直尺處斜照的角度a,

這個角度與整個圓周的比值,就是直尺所在地與北回歸線之間最短距離和地球周長之比。」

年輕人拿過紙一看,驚了:「還真是!」

教授:「這都是中學幾何知識。」

說著教授揮了揮手裏的直尺:「你不需要用皮尺繞地球一圈,就可以透過一根短短的直尺知道這個自己幾乎不可能直接測量出的結果,這就是邏輯的力量,它像杠桿一樣放大了你的認知。」

「放大認知?」

年輕人似乎還有些困惑。

教授用手指向自己:「人眼只能看到380到780納米之間的電磁波,即可見光,人耳也只能聽到20到2萬赫茲之間的聲音,即聽覺響應範圍,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麽嗎?」

年輕人搖了搖頭。

教授:「這意味著對於這大千世界來說,我們人類又聾又瞎,無數的資訊根本就在我們小小的感知範圍以外,光靠這樣的感知器官想認識這個世界實在太難了。」

「那該怎麽辦呢?!」 小夥子焦慮起來。

教授:「好在我們有邏輯,世間萬物都處於彼此的聯系之中,只要我們能正確地將感知到的事實串聯起來,就可以用已知預言未知,而這種正確串聯事實的方式,就是邏輯。

無論是浩大如海王星那樣的宇宙天體,還是渺小如希格斯波色子那樣的微觀粒子,都曾經僅僅存在於邏輯之中,存在於已知指向的未知之中,但最終它們還是被觀察印證了,

正是邏輯指引我們走出了渾沌,如果我們這個物種僅僅被囚禁在感觀的小小監獄中,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小夥子楞在原地。

教授看著小夥子:「認識這個世界,光用眼睛和耳朵是不夠的,還需要用邏輯去拓寬認知的邊界。」

說完,教授用手指點了點小夥子的太陽穴。「那您之前說邏輯幫人主宰自己又是怎麽回事?」

教授:「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喜歡發表觀點,但作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吸收別人觀點時要格外謹慎。」

小夥子:「為什麽呢?」

「因為觀點進入一個人的腦子後,就會影響這個人的行為,一個人格獨立的人在聽到別人的觀點時,應該像海關人員那樣仔細對這一外來觀點進行檢查,

否則就是在放棄自己精神領土的主權,任由別人往自己腦子裏走私觀點的後果就是最後變成一具蛋白質傀儡,被肆意地玩弄和利用。」

教授說到這,面容嚴肅起來。

小夥子冷汗冒了出來:「那應該怎麽檢查別人的觀點呢?」

教授:「分兩個層面,第一,看這一觀點在事實上是否可靠全面,第二,看這些事實被串聯起來的方式是否正確,即是否符合邏輯。」

「也就是說...」

「沒錯,一個沒有邏輯的人很難有獨立的人格,他們會漸漸成為別人觀點的宿主,只有撿起邏輯的武器,才能擁有獨立的人格,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教授說到這,意味深長地看著小夥子,「這便是邏輯對於一個人外部和內部的價值。」

小夥子看著教授,沈默良久,說:「教授,我懂了,謝謝您,但我有個問題。」

教授:「請講。」

小夥子:「您剛才提到的那個關於地球周長的問題時,沒有考慮到空氣折射可能帶來的幹擾,而且地球也不是一個均勻球體,周長有長有短,同時局部地形也可能影響觀測。」

教授笑了,轉身離去:「你學得很快,我很欣慰。」

再舉個例子:

金嶽霖在昆明西南聯大教邏輯學,其中,一個學生很有心。他分析到:人們在跑空襲警報的時候,一定是先把貴重物品帶上。

什麽最貴重呢?金子。

有帶金子的,就有丟金子的。

所以,每次空襲警報解除之後,他都第一個返回,仔細沿路尋找。果然,他撿到過兩個金戒指。

其實,這就用到了逆向思維邏輯推理。

還有一個例子:

有一個旅行者經過長途跋涉,又渴又饑,步履艱難地走進了一家店。

旅行者說:「老板,請問夾肉麪包多少錢一份?」

老板說:「五先令一份,先生!」

旅行者說:「請給我拿兩份。」

老板給了旅行者兩份夾肉麪包,旅行者又問:「請問,黑啤酒多少錢一瓶?」「十先令一瓶,先生!」

旅行者說:「現在我感到渴比餓還厲害,我想用兩份夾肉麪包換一瓶黑啤酒,可以嗎?老板!」「當然可以。」老板爽快地說。

老板收起了麪包,拿來一瓶黑啤酒,旅行者「咕嘟咕嘟」一飲而盡,嘴巴一擦,然後背起背包就要登程。

老板急忙叫住他,客氣地說:「先生……」旅行者打斷了老板的話,不耐煩地說:「難道非要我在這裏住下?」

老板說:「不,先生,您還沒有付啤酒錢呢?」

旅行者說:「我不是用夾肉麪包換啤酒了嗎?」

「可是麪包錢您也未付啊,先生!」

旅行者說:「我沒有吃你的麪包,為什麽要我付麪包錢啊?」

「是啊,他沒有吃我的麪包。」

老板想,一時竟找不出對方的差錯,聽完任旅行者揚長而去。

在這段故事中,旅行者用了偷換概念的手法進行詭辯,使這些對話聽起來似乎有道理。

所謂偷換概念,即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把兩個不同的概念等同起來,將一個概念變換為另一個概念。

在這段故事中,旅行者把「沒有付錢的夾肉麪包」偷換為「已付錢的夾肉麪包」。

當老板指出旅行者麪包錢也未付時,旅行者又把話題由「未付錢」轉移到「沒吃」,而由「沒吃」又推出「不付麪包錢」。

這一系列的辯詞貌似有理,都是違反邏輯學的同一律的。

參照:【道德經】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是說所求者少,則所成者大。於自然之道,草木獨幹而生,則卓然挺立,不扶而直;於社會之道,君主專心治道,則國富民強,天下大治。

【鬼谷子】雲:「

欲多則心散,心散則誌衰,誌衰則力不達

」,多欲必然難有事功,因此「少則得,多則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