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青海四大古寺: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

2024-05-22文化

尊敬的讀者,由於本文內容豐富,為了便於您將來查閱,建議您點選關註並添加收藏。您的閱讀與支持是我不斷前進的動力,謝謝!

青海省的壯麗山河之間,有著四座古老的寺院,它們各自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些寺院不僅是佛教信仰的聖地,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本文將介紹這四座古寺的歷史沿革、建築特色及其在宗教文化中的地位,希望讀者朋友們對這些建築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塔爾寺

塔爾寺,坐落於中國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的魯沙爾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藏傳佛教寺院,始建於1377年,即明朝洪武十年,占地超過600畝。寺院最初的核心建築是大金瓦寺內的大銀塔,旨在紀念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隨著時間的推移,塔爾寺逐漸擴充套件成為一座規模宏大的宗教寺院。在藏語中,塔爾寺被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指「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它不僅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重要活動中心,並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

該寺的建築群融合了漢藏藝術風格,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包括大金瓦殿、大經堂、九間殿、小金瓦殿、花寺、大拉讓、彌勒佛殿、釋迦佛殿、依怙殿等主要建築。

寺內珍藏的文物極為豐富,包括佛教經典、歷史文獻、哲學論著、醫藥典籍、立 法文獻等學術專著,以及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的酥油花、壁畫和堆繡。這些藝術作品不僅富含深厚的宗教內涵,也展現了卓越的藝術價值。酥油花是藏族文化中的一種獨特雕塑藝術形式,而壁畫和堆繡則展示了礦物顏料的巧妙運用和精細的手工藝技術。

塔爾寺每年舉辦四次大型的佛事活動,分別於農歷正月、四月、六月和九月舉行,這些活動吸引了來自各地的信眾和遊客。寺內還建有八塔,象征著釋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大功德。塔爾寺不僅是信眾進行宗教實踐的場所,也是了解和研究藏傳佛教文化與歷史的重要場所。鑒於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塔爾寺在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二、佑寧寺

佑寧寺,又稱「郭隆寺」,坐落於中國青海省互助縣五十鎮寺灘村,是一座擁有豐富歷史和文化底蘊的藏傳佛教寺院。始建於1604年,即明朝萬歷三十二年,它是青海地區主要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之一,被尊稱為「湟北諸寺之母」。

在歷史變遷中,佑寧寺在清代康熙年間達到鼎盛,但不幸於1724年遭受兵火破壞。1732年,雍正帝下詔重建並賜名「佑寧寺」。寺院建築風格獨特,融合了土、藏、蒙古、漢族的藝術元素,包括大經堂、小經堂、彌勒佛殿、日月神殿、度母殿、噶當殿、護法神殿、空行神殿、嘉色寢室以及470余間僧舍。大經堂作為顯宗學院,內有86間房屋,供奉著文殊菩薩、佛祖、宗喀巴、嘉色佛、章嘉佛、彌勒佛等佛像;小經堂則是密宗學院,藏有108卷藏經,供奉有時輪金剛、釋迦牟尼、密宗金剛等佛像。

在建築布局上,佑寧寺的建築物分布在龍王山的南麓。大經堂、顯宗紮倉和密宗紮倉位於山下,而其他佛殿則建在山上。山下的建築規模較大,而山上的建築規模較小,大多數為三開間。無論山上還是山下的房屋,都以院落為單位。

佑寧寺不僅是一個宗教場所,也是藏傳佛教、歷史、醫學、藏學、歷算等多學科研究的重要地點。歷史上,佑寧寺學風濃厚,培養了許多著名僧侶,如第三世章嘉、土觀、松布等,他們對藏傳佛教、歷史、醫學、藏學、歷算等領域有著深入的研究。由於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佑寧寺在2013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隆務寺

隆務寺,位於青海省同仁縣隆務鎮西山腳下,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藏傳佛教寺院。它的全稱是「隆務德欽瓊科爾林」,意為「隆務大樂法輪洲」。寺院始建於元大德五年(1301年),最初屬於薩迦派,規模較小。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前後,當地名僧散旦仁欽和他的弟弟洛錐森格對其進行了維修和擴建。明天啟二年(1622年),明熹宗賜予了「西域勝境」的匾額,使得隆務寺聲名大振。到了崇禎年間(1628-1644年),寺院改宗格魯派,形成了夏日倉活佛體系。

歷史上,隆務寺規模宏大,原建築面積達25萬平方米,包括大小殿堂31座1730間,活佛囊謙43座4201間,以及2734間僧舍。然而由於上世紀的破壞,現存經堂3座353間,囊謙5座623間,以及225間僧舍。幸運的是,1980年重新開放後,又修建了天女殿、靈塔殿、觀音殿、文殊殿、曲哇殿、密宗學院及十余院新僧舍。

寺內的建築依山而建,布局錯落有致,裝飾華麗宏偉。飛檐鬥拱與城堡式紅墻融為一體,琉璃瓦與鍍金寶瓶飾交相輝映,形成一片金光燦爛的景象。寺院四周築有5米高的磚式圍墻,東、南兩面開有山門,門樓上建有瑪尼經輪,飛檐鬥拱,狀似城樓。大經堂建成於明萬歷年間,是隆務寺最大的建築,也是全寺精華所在,位於寺院中央,平面呈正方形,建築面積達1700多平方米,內部有巨柱18根,短柱146根。

隆務寺還珍藏有各類藝術精品和珍貴文物,包括明朝皇帝賞賜的釋迦牟尼等塑像數十尊,造型精美,莊嚴肅穆。此外,寺內還保存有宗喀巴大師法衣一件,高11米的宗喀巴大師像,底座周長26米,通體貼金,上下周圍鑲嵌金玉寶石,顯得金碧輝煌。還有夏日倉一世至七世的衣缽,成千上萬件的法器,以及精美的壁畫、堆繡、唐卡等藝術品,浩瀚的佛教經卷典籍,使得隆務寺成為省內又一處佛教藝術博物館。1996年11月,隆務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瞿曇寺

瞿曇寺,位於中國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城南21公裏處的馬圈溝口,始建於1392年,明朝洪武二十五年,由三羅喇嘛三丹羅追建立。1393年,三羅喇嘛前往南京進貢,並請求明太祖朱元璋對他的寺院給予支持和賜名。朱元璋皇帝禦賜題為「瞿曇」的金匾,並下令撥款建寺,從此,這座廟宇便定名為「瞿曇寺」。這個名字來源於佛教中的「瞿曇」,是佛陀(釋迦牟尼)的姓氏,也是對佛陀的尊稱。朱元璋的賜名不僅顯示了對這座寺院的重視,也體現了當時中央政府對藏傳佛教的扶持政策。

該寺最初屬於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後於明朝末年改宗格魯派,並形成了智合倉、卓倉曼巴倉、卓倉居巴倉三個活佛轉世系統。其中,智合倉活佛系統將瞿曇寺的建立者三羅喇嘛追認為第一世,歷世智合倉活佛為該寺寺主,負責寺院的宗教事務和日常管理。活佛轉世制度在藏傳佛教中是一種重要的宗教傳承方式,它確保了宗教傳統的連續性和寺院的領導權。

寺內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明代早期的官式建築特點,是中國西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規模宏大的明朝寺院建築之一。寺院依山而建,地勢前低後高,占地1.4公頃,基本采用漢式廟宇形制,全寺由前、中、後三進院落組成,並在一條中軸線上。從山門起的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金剛殿、瞿曇殿、寶光殿、隆國殿等大型宮殿式建築,兩側則對稱地建有禦碑亭、小鐘鼓樓、回廊、寶塔、配殿、經堂、大鐘鼓樓等。其中,前區基本呈漢地佛寺「伽藍七堂」格局。後區巍峨壯麗,冠於全寺的隆國殿,兩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勢連綴抄手斜廊,還有造型端莊的大鐘樓和大鼓樓對峙左右,明顯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和兩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樓(體仁閣)、武樓(弘義閣)的布局意象。

瞿曇寺的壁畫是其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據統計,瞿曇寺壁畫的總面積為1523平方米,其中回廊所繪佛傳壁畫是研究明清時期佛教藝術的重要影像資料。瞿曇寺的壁畫分布甚廣,包括三大殿內、回廊、護法殿、大小鐘樓內均繪有壁畫。這些壁畫不僅展示了漢藏藝術的特點,也是漢藏藝術完美融合的代表性作品。

2016年底,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文化旅遊體育局三方共同簽署了【關於青海省瞿曇寺壁畫數據采集及制作專案的合作協定書】。根據協定,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利用四年時間,對瞿曇寺內面積約2300平方米的明清壁畫進行高畫質數據采集並建立文物保護數據庫。這一專案以全方位記錄的方式,有史以來第一次為瞿曇寺建立了完整、準確的壁畫檔案,不僅為未來瞿曇寺的建築與文物保護提供保證,也對它的宣傳、研究、展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2月,瞿曇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最後,若您對文章內容持肯定態度,懇請予以點贊和分享。我非常期待在評論區與您進行友好的討論與交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