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讀書:一場奇妙的旅行

2024-04-30文化

註:作品轉自【遇見你遇見自己】公眾號。

#路邊野餐看天下#關於讀書,我一直認為是一件孤獨且難以堅持的事情。

對於一個真正熱愛讀書的人來說,寫作和閱讀是一件快樂和痛苦交織的事情,甚至有時痛苦會超過快樂。

這幾年,我讀書多半原因是為了寫公眾號,這讓讀書這件事變得不那麽純粹了。

可轉念一想,幸好有這個公眾號,倒逼著我讀書。不然在這個刷短影片的時代,我還有可能保持閱讀習慣嗎?

讀書也好,寫公眾號也罷,最終會把我帶到什麽地方呢?

我心裏沒譜。

直到我看到了一本書,我才知道什麽是只有讀書人才能達到的地方。

去處一:作者的心境

【只有讀書人才能達到的地方】,是齋藤孝所著。

他在這本書中介紹了一些根本性的讀書方法,意在幫助讀者更好地享受到讀書帶給我們的「復雜的」快樂,裏面的很多內容都讓我有一種「所見略同」之感。

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技術類叢書,皆難以避開寫書人的脾性和格局,甚至可以說,讀一本書,就是在了解一個人。

齋藤孝是明治大學教授,也是一位暢銷書作家,畢業於東京大學。曾經獲得過日本新潮藝術獎、每日出版文化獎特別獎,被譽為日本讀書屆「奧斯卡」級閱讀大神。

通常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在和作者對話的過程,其實也是和作者思想交流的過程。

在讀書中,我們越是奔著作者的內心而去,便越是能觸及人性中深刻的部份,並從沙海裏淘到那些相隔百年還能熠熠生輝的優秀人格樣本。

一個人,若是真能把一本好書中的百般道理都參透了,那他的心,大概也就沒什麽是不能承受的了。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也可解惑。我們很多的人生困境,其實都可以透過讀書來解決。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溝通作者,治愈情緒,重新抖擻精神,以一種更好的狀態進入生活。

去處二:不同的風景

書海裏的風景是什麽呢?

當然是見識。

只不過是,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書中的文字可以。只不過是,被文字浸養過的人,是不一樣的。

即便我堅持閱讀這麽多年,我也不敢說我是真的會讀書。有很多書讀完了,當時內心很澎湃,但是落實到書評上,一個字兒也寫不出來。

閱讀時如果沒有驅動你的思考,那麽當你被問及感受時,也是難以言表。雖然有時候你能講出書的梗概,但是只有當你試著去寫一本書的讀後感時,你才會知道對於這本書你的思考有多深、有多淺。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它簡單吧?沒有一個字是不認識的,可能小學、甚至不用小學的孩子都能背出來,但讓我們寫,寫不出來啊。它面上的極簡、背後所包含的情懷以及高度,讓人贊嘆。

即便一個人積累了很多零七八碎的知識,如果不會統合利用,不能抓住並理解這些知識的本質,那也只能稱其為有知識,而不能成為一個有深度的人。

比如我們看美國人寫日本的【菊與刀】,看英國人寫中國美食的【魚翅與花椒】,對深化我們的視角是很有幫助的。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圓錐從上面看到像一個圓形,從側面看,像一個三角形,視角不同所看到的內容也不同。

「哦,原來這個問題還可以這麽解!」

「咦,居然有人跟我的想法不一樣?」

這些都是新增的見識。

這樣的閱讀,會讓你變得多層次、多角度的看問題,同時能夠擺脫固定不變的視角,獲得有厚度,有深度,有廣度的視角。

見識浮顯於書海,就像一個個島嶼,盡管畫風與姿態各異,但境界卻有高下之分。

我們把它們都收集起來,等到讀的書多了,就能清楚地知道,當暴風雨來臨時,哪座島嶼才是最安穩的避風港。

去處三:自我的邊界

古語有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在講,要先讀了書,再出去看,才能有不一樣的收獲,恰如高曉松所說「否則走再多的路,也只不過是個郵差」。

因為文學的閱讀,不同於其他任何的娛樂活動,他是完全面向內心的,你無從逃避,必須全然敞開的去面對這個世界的不可理喻,以及與此相對應的你自身的無力。

有一些書,不乏令人費解、晦澀難懂的篇章,名著經典和科學著作更是如此。但這恰恰代表了,我們摸到了認知的邊界。

遇到邊界,我們不應依從本能繞開,而要將邊界看作是新世界的起點,跟它死磕、回旋周轉,只要用時間慢慢磨開一個小孔,透出一絲絲光亮,我們就能開啟視野,看到全新又別樣的風景。

在我看來,「心境、風景和邊界」就是讀書過程中的三個必打卡點,頻繁造訪它們,必能帶來以下改變——

當我們探索各式各樣的作者,便能從中挑選出卓越的人格樣版。於是,面對同一問題,我們就能夠運用偉大的視角進行回應,而不會落入膚淺。

當我們見識充裕,為人生打包好了一整套錦囊之後,在挑戰面前,便能將它們逐一展開排序,然後擇優而行。

當我們不斷突破邊界時,所面臨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稀缺,而我們的能力也隨之變得稀缺。要知道,邊界是所有人的邊界,誰先跨過去,誰就更值錢。

很喜歡加繆的一句話:「只要我還一直讀書,我就能夠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與自己的無知、狹隘、偏見、陰暗,見招拆招。」

閱讀的力量,就在於它讓人感受,讓人顫抖,也讓人回憶,讓人悲觀。透過一種近乎痛苦的思維之後,才會讓人變得通透。

當人生困惑時,不如去讀讀書,無論歷史或哲學,無論詩歌或雜談,蜷縮排一本書裏,便像駕起了一艘小船,可以去到許多個遠方。

當被身邊的俗事桎梏,迷茫沮喪、失落惶恐時,蜷縮排一本書裏,便能重新找到力量,發現原來還有許多事情可做。

如果你找到了屬於你自己的樂趣,到達了屬於你自己的國度,形成一定文化素養,就能體驗到一些「復雜的」快樂,並且能夠樂在其中。

如此看來,這三個打卡點很有意義。

倘若每讀一本書,都能努力觸達它們,那麽一年以後的我們,將會有何不同?

對此,我很是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