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媽祖愛喝奶茶,神明包場看電影……民俗學者談「遊神」文化

2024-02-27文化

近日,在福建福州長樂區舉行的「遊神」活動中,有一名網紅扮演成「趙世子」的模樣走在神像巡遊隊伍前,影片傳到網上引發網友的不滿。這一風波讓「遊神」這一地方民俗活動熱度更增。

農歷新年期間,福建、廣東一帶的傳統民俗活動「遊神」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往體驗不一樣的過年氛圍。

「遊神」不僅帶來旅遊熱,更在網絡上形成大規模討論。大多數人指責網紅cos神靈是對當地民俗文化的不尊重。但與此同時,大家也發現,「遊神」民俗中出現的神靈,在當地也並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

2024年2月19日,福州,長樂區厚福村舉行傳統遊神民俗活動。圖為文狀元、趙世子「神將」塔骨吸引遊客。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趙世子」「張大世子」「張二世子」「華光大世子」等以英俊的「漫畫臉」外表被網友關註,組成「世子天團」;華光大世子掛著QQ糖沿途分發給民眾;媽祖愛喝三分糖的奶茶……福建人甚至為出來巡遊的神明們在影院包場,請他們看電影。

有準備觀看「遊神」的遊客在社交媒體請教,應該如何正確觀看「遊神」,又引出五花八門的禁忌指南。但福建當地網友給出的答案卻很簡單:「穿衣拍照吃東西都沒有忌諱,遊神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家國平安,本來就是熱鬧的活動。」

據統計,福建民間,有上千位神明,這些神明從何而來?在這片土地上,「遊神」文化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澎湃新聞采訪了溫州大學華僑學院甌江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套用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遊紅霞。

遊紅霞多年研究福建民俗、媽祖文化,在她看來,福建「遊神」中的神明這樣「接地氣」,恰恰體現了當地這項民間文化生命力十足,「人們認為神和人一樣,也有世俗的愛好和需求,所以在這個時代,他們也會看電影、喝奶茶、註重外貌。」但無論如何,「遊神」的核心基因不能更改,那就是趨吉納福,弘揚神明的優秀品德與文化精神,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只有‘與時俱進’,契合時代的需要、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的精神追求,傳統文化才有生命力。」

【對話】

「趙世子」的來歷和福建遊神的過程

澎湃新聞: 因為網紅扮演「趙世子」,這個神靈第一次走進大眾視野。其實福建以外,大部份人都不太熟悉「趙世子」,他是一個怎樣的神靈?在福建的神靈體系中,是什麽地位?

遊紅霞: 在這次風靡全網的福建「遊神」活動中,最火的是「世子天團」。其中,「趙世子」是福州白龍庵五福大帝(五靈公)之振靈公趙光明的兒子,其余四位「靈公」分別是顯靈公張元伯、應靈公鐘士秀、宣靈公劉元達、揚靈公史文業。在福州地區的傳說中,五靈公曾為抵禦瘟疫而犧牲生命,由此成為驅瘟除疫、保境安民的地方保護神。高額頭的張大世子與中分劉海的張二世子,以及長郡主都是五靈公之顯靈公張元伯的兒女;華光大世子則天生三眼,是華光大帝的兒子;還有一位是【南遊記】中玉帝的三兒子,即金槍太子(金龍太子)。

「世子」的本意是古代諸侯王的嗣子,明清兩代的親王嗣子也沿用此稱號,也就是具有爵位承襲權的「神二代」。所以,「世子」系列是人們按照世俗的人倫關系而為神明「創造」的眷屬,是神明「人格化」的表征。

「世子」可被視作相應主神(其父輩)的「陪祀」神。

2024年2月23日,福州南站陽光天地舉辦的福建遊神活動。 視覺中國 圖

澎湃新聞: 「遊神」在什麽時間舉行,完整過程是什麽樣的?

遊紅霞: 「遊神」又被稱為「迎神」「神像出巡」,是人們在年節等喜慶日子,將神像請進神轎,擡出廟宇,或由「挺神將」架著塔骨扮演神像,在一定地域內巡遊、走街祈福的一種賀歲儀式活動。通俗地講,就是神明「降臨」民間,把福祿賜予民眾,而人們則會向神明許願,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福建、廣東等地一般會在春節期間舉行「遊神」活動,但具體時間因地而異。以福州地區而論,各村的「遊神」時間都不盡相同,從大年初一到二月二龍擡頭,都可安排「遊神」。今年福州市長樂區潭頭鎮的厚福「遊神」是大年初十舉行的。

「遊神」的具體過程,總體上分三大環節:請神出廟;巡遊;送神回鑾。

請神出廟要先透過擲筊(又稱「蔔杯」)來征求神明的意願,具體做法是,由年長的尊者手持兩枚月牙形的筊杯向神明請示:「您今年是否願意出廟巡遊?」與此同時,人們已經做好了「遊神」的各項準備工作,蓄勢待發,只等神明「點頭」了。然後擲筊,若三次都出現了一正一反的「聖杯」,那麽大家就歡呼雀躍地請出神明,動作必須迅速而有序,據說人們跑得越快,神明越高興。若是出現兩正(平面朝上)的「笑杯」就要重新擲杯,出現兩反(凸面朝上)的「陰杯」,就表示神明不同意出廟巡遊。

「遊神」活動正式開始後,整個隊伍在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熱鬧氛圍中依序向前,一般由開道神「馬夫」手持馬鞭領路,他會模仿騎馬的姿勢來回跑跳,揮鞭掃除障礙,神明駕前仙童「孩兒弟」、腰挎寶劍的將軍緊隨其後,接著便是今年爆火的「世子天團」了,他們邁著特有的步伐,表現出莊重而不失親和力的儀態,沿門逐疫,並接受民眾的香火敬奉。「遊神」沿途還有「保長公」「凈爐手」等重要角色,伴有鼓板、舞龍、舞獅、英歌舞等藝陣表演,可謂是民間藝術集中展示的嘉年華。

「遊神」結束後,便要「送神回鑾」,同樣需要透過擲筊征得神明的同意。若神明暫時不想回鑾,人們要擡著神轎在廟外一圈一圈地繞,直到擲筊獲得「聖杯」為止。若神明同意回鑾,「保長」便拿著鞭子在前開道,馬夫緊隨其後,快速地奔跑開路,最後,由轎夫擡著神明「沖宮」,將神明送回廟宇原來的位置安坐。至此,整個「遊神」活動才算圓滿完成。

「遊神」民俗的歷史和傳承

澎湃新聞: 福建民間信仰發達,據說神靈統計下來有上千位。當地如何形成這種豐富的信仰系統?

遊紅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會成就一些地方神明。福建民間信仰作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一員,首先根植於中華文化傳統的土壤,同時受到自然地理條件與歷史人文因素的影響,彰顯出神明類別多樣、神譜龐雜等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福建地區的原住民是「閩越」族群,歷來「好巫尚鬼」。巫師法力高強,可以驅邪除惡、治病消災,深受人們崇敬。後世很多神明就是從最初的「巫師」演化而來的,女巫的地位尤為突出,導致福建的女神眾多。媽祖、臨水夫人的凡間身份都是巫師,很多神明即便不是巫師出身,也擁有超自然的「巫術」來使人們拜服。福建民間信仰承接了「好巫尚鬼」的傳統,便推動了民間的造神運動。

第二,人們為了抵抗「天災人禍」而不斷創造神明。福建依山傍海,自古以來,自然災害頻發,洪水、幹旱、台風、瘟疫都會對人們造成淪陷性的傷害。並且,福建多山,常有毒蛇猛獸出沒,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威脅。在無力抵抗自然界侵害的情況下,民間信仰就成為福建鄉民最後的精神防線和心理寄托。例如,臨水夫人除扶胎救產、保赤佑童之外,還脫胎祈雨、解除旱災,並勇除蛇害、護佑百姓。福建還有很多神明是在社會動蕩或遭遇外敵入侵時為庇護民眾而犧牲自我的英雄,他們懲惡除奸、禦寇弭盜,為鄉民平息「人禍」,因而得到人們的崇敬。

第三,歷史上那些有德於民,或為地方開發與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傑也被人們「神化」,納入福建地方神譜。例如,開漳聖王陳元光就是因其開漳興閩的豐功偉績而成神的。

另外,福建的民間信仰也吸納了很多佛教、道教中的神明,並與歷史上漢人南遷所帶來的信仰交流碰撞,持續豐富其神譜。

澎湃新聞: 「遊神」這一福建傳統賀歲民俗活動是怎樣誕生、流傳、發展的?

遊紅霞: 「遊神」活動並非福建、廣東的「專利」,例如上海浦東三林便有西城隍神於十月初一出巡的傳統。

林國平、範正義等學者認為,「遊神」的文化原型是古代帝王巡狩四方。在【山海經·海外南經】中已有「遊神」的記錄,其職責是為天帝視察一方。在中國民間信仰體系中,也有「日遊神」「夜遊神」的角色,分別在白天、夜晚監察人間的善惡。

福建地區的「遊神」源於鄉民對神明保境安民的期許,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遊神」可被看作是民間信仰的儀式行為敘事,是以神聖的祈福儀式、華彩的藝術展演,以及人們的身體化實踐為載體的信仰表達方式,同時交織著儀式音樂、儀式舞蹈、儀式美術等民俗符號。

「遊神」活動能夠在中華大地綿延數百年,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最為根本的原因是神明所承載的護國庇民、懲惡揚善、仁愛信義等文化精神,這是中華民族一致認同的道德規範,賡續了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並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其次,「遊神」活動是鄉民們的精神家園,象征著他們的文化根脈和鄉愁,自然會在民間生生不息。

在全球化、資訊化時代,「遊神」活動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必然會獲得新的發展契機。今年「遊神」的爆火,正說明傳統文化在不斷適應著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以獲得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值得註意的是,「遊神」不單單是一種民間信俗活動,還離不開神像塑造,以及鼓板、舞龍、舞獅、英歌舞等民間藝術的支撐,應當註重地方非遺的整體性保護,使其互動共生,共同發展。

澎湃新聞: 「遊神」文化和媽祖信俗有關系嗎?

遊紅霞: 事實上,只要神明「應允」,都可以被人們請出廟宇進行巡遊,媽祖也是「遊神」活動的主角之一。

媽祖「遊神」,又稱「媽祖巡安」「媽祖出遊」「媽祖繞境」「媽祖巡安布(賜)福」,是指定時或不定時地將媽祖聖像從其宮廟中請出,以古代帝王帝後出巡的形式,在宮廟所屬行政區劃內或分靈範圍內,有時是特定區域內,進行繞境遊行布福,並吸引廣大信眾前來參拜酬謝的儀式。

湄洲媽祖祖廟的媽祖巡安活動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南宋時期,通常在元宵、媽祖紀念日或重大活動中進行。媽祖巡安前,要先擲筊,由媽祖決定起駕的時間。起駕時,要誦經祈福,舉行起駕儀式。巡遊隊伍一般由銃手、開道鑼、警蹕牌、頭旗、彩旗、清道隊、宮燈、鼓樂隊、護駕隊(武士隊)、神駕隊,還有各種民俗表演隊、以及信眾持香跟隨。媽祖神駕途經之處,家家戶戶開大門、擺香案、燃柴火、放鞭炮迎神,並上前朝拜,祈求諸事吉祥。媽祖聖像在沿途駐蹕的宮廟,要舉行駐蹕典禮。待巡安結束後,送媽祖神駕回鑾,並舉行安坐典禮。到此,媽祖巡安儀式圓滿結束。

2024年2月24日,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元宵節遊神活動。 視覺中國 圖

民俗文化「與時俱進」才能「活態傳承」

澎湃新聞: 感覺福建「遊神」中的神靈也都是很「接地氣」並且「與時俱進」的,比如華光大世子會掛著QQ糖分給大家。還有很多福建當地人反映現在的神靈長得和他們小時候不一樣了,有了更俊美的「漫畫臉」。這些細節更讓人感覺到福建遊神在民間還充滿生命力。就您的了解,這些年來「遊神」活動有什麽變化嗎?

遊紅霞: 所謂「接地氣」,就是神的人格化,人們認為,神和人一樣,也有世俗的愛好和需求。在今年的福建「遊神」中,我們發現這些「世子」都很有「人性」,比如:「趙世子」是「宅男」,很難被請出門,並且很註重外表,必須著黑金龍袍;「張大世子」酷愛抽華子;「張二世子」比較愛玩,很喜歡出門;「華光大世子」愛吃QQ糖,其胸前會掛著大金牌。而媽祖呢,則愛喝奶茶,還得是三分糖的。當神明提出想看一場電影時,鄉民們也得安排上,還要在其身旁放置一盒爆米花。

民間文化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得到活態傳承。今年「遊神」隊伍中「世子」的「漫畫臉」英氣逼人,受到人們的歡迎,這符合人們對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期望。但無論在神明的外形上怎麽調整,「遊神」的核心基因不能更改,那就是:趨吉納福,弘揚神明的優秀品德與文化精神,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只有「與時俱進」,契合時代的需要、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的精神追求,傳統文化才有生命力。

這些年「遊神」活動的變化有:

第一,神像造型更加時尚、華彩,更加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據了解,今年「遊神」中「趙世子」「張世子」的「漫畫臉」是由「00後」少年林濱所設計的,從臉譜的雕刻到服飾圖案的加工均作出了大膽的變革,神像一經亮相,便成為全網的「頂流」,說明追求美好的事物是人們共同的心理訴求。這是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成功嘗試,但必須註意的是,創新的前提是保持對傳統民俗的敬畏心,不能改變其中的文化意蘊。

第二,原先的「遊神」活動是福建等地的鄉民自發組織的地方性民俗活動,但近年來明顯「出圈」了。一是打破了地區間的壁壘,吸納了各地的非遺專案,如潮汕英歌舞,台灣三太子等,並在華僑華人的帶動下,逐步走向國際;二是覆蓋到年輕一代,並破除了性別的限制。今年的「遊神」活動由大批「90後」「00後」青少年挑大梁,比如,鼓板隊的領頭鼓手是「90後」女生林雅婷,她還帶頭打破女生不能打鼓的陳規;新版神像的設計者之一則是「00後」林濱。三是傳統文化與旅遊的關系更加緊密,文旅得到很好的融合。今年的「遊神」活動已然吸引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民眾前來觀摩,期待在未來,當地政府能夠把握好時機,以傳統民俗來推進文旅事業的持續發展。

澎湃新聞: 對當地民眾來說,網紅扮演趙世子的行為是一種不敬嗎?這件事發生後還有人以劉濤扮演媽祖時,遵循當地信仰去媽祖廟詢問神靈為例,解釋「應該如何尊重當地文化」。如今遊神這一民俗破圈,來到當地的遊客越來越多,該如何在體驗民俗與尊重當地文化中達到平衡?

2024年2月25日,廣東揭陽,正月十六,普寧市溪東村舉辦遊神民俗活動,民眾相繼越過火堆。 視覺中國 圖

遊紅霞: 在福建、廣東一帶,「遊神」活動歷史悠久、內蘊宏深,是一項神聖而莊重的祈福儀式,早已嵌入鄉民的DNA,不容他人消費、冒犯與褻瀆。

對於神明,可以不信,但絕不能不敬。網紅最大的問題在於缺少對神明的敬畏和對地方民俗文化的尊重。假如網紅能夠征得東家的同意,並按照當地習俗,擲得「聖杯」獲得神明的允準,也可以為傳統民俗的宣傳貢獻力量,並傳遞正向價值。

在體驗民俗與尊重當地文化之間達到平衡的基本原則是:文明觀禮,遵守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尊重當地的文化習俗,不冒犯公序良俗,不挑戰禁忌法則。

總之,「遊神」活動承載著人們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期盼,是鄉民們團結合作的黏合劑,象征著海外華僑華人的文化鄉愁與根脈,應當發揚「遊神」的文化精神,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註入強大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