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傳神的漢字:從「夨」到「奊」的造字邏輯

2024-03-17文化

潘朝暉/文

今天想分享兩個生僻但很傳神的漢字。(非喜勿閱)

一、漢字「夨」

「夨」是個非常古老的漢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

看其甲骨文,非常傳神——「人歪著頭」。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解釋為:「夨,傾頭也」。

但關於其讀音,古今變化極大,我們只要記住其今音:ce4(音義均同「側」)。

二、漢字「奊」

目前巳知的最早「奊」字是小篆,是「夨」上頂個「圭」。這說明「奊」在先秦已出現。

「奊」在現代漢語字典中有兩種讀音:

xie2和lie4。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奊」釋為「頭衺(邪),骫奊態也」。

那麽,到底該怎麽理解許慎說的「奊」是「頭衺,骫wei3奊態也」?

個人認為,應從「土→圭→奊」順序遞進式理解。

(一)「土」的意涵

「土」,甲骨文中似凸或丁(倒釘),表諸於身是雄鞭,故「牡」表示公牛,又代指所有雄×動物(包括人)。

(二)「圭」的意涵

「圭」,土壘土,凸上凸。

舉兩種「圭」來幫助理解:

有一種「圭」叫「玉圭」(珪)。

上古玉器有「六瑞」(璧、琮、珪、璋、琥、璜),其中「圭(珪)」就是個非常重要的瑞信。據【周禮•春官】記載:(周制)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

「圭(珪)」的形狀如「劍身」,對照甲骨文「土」來看,是不是加長版的「土」?所以才稱為「圭」。

還有一種「圭」叫「圭表」。

圭表是華夏先民用於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

表,是日光照射的立柱;

圭,是投射日影的基座。

因為中國位於北半球,所以日影投射在基座上的規律是:冬至日影最長,夏至日影最短。日影在夏至線與冬至線間來回往復(伸長縮短),所畫出的刻線如「圭」字,同時投影線的長度變化仿佛是在「伸縮運動」。

所以,從「土」到「圭」的變化,其內涵是「變長、伸長」;表諸於身時,「圭」就是雄鞭的狀態變化,套用四川話來講就是「雄起」。

(三)「奊」的意涵

「奊」,從圭從夨。

可以是「頭從圭到夨」,即從伸頭到歪頭(從高昂到耷拉)。

可以是「頭從夨到圭」,即從歪頭到伸頭(從耷拉到高昂)。

所以,「奊」在表象上是「頭的伸縮」,在內涵上是「且的伸縮」(雄鞭)。

但個人認為:「奊」是表意「頭從夨(歪)到圭(昂)」,內涵是「雄鞭從耷拉到昂起」。

理由:古人以禮服人,認為「坐懷不亂」是禮,所以雄鞭耷拉著(夨)才是「正」,才是「禮」;反之,雄鞭高昂著(圭)是「歪」,是「無禮」,是「衺、邪、斜」(故「奊」音xie2)。

(四)許慎的解釋

【說文解字】釋:「奊,頭衺,骫奊態也」。

1.什麽是「頭衺」?

衺,回也。

頭衺,頭伸出去又縮回來,有「縮頭探腦」之意象。

2.什麽是「骫奊態」

「骫」,從骨從丸。

「丸」,「人」下「一豎」,其本義是刻畫「胯下根」(雄鞭)。後來「丸」被用於指「根部的2個蛋蛋」(睪丸),所以才會引申為「小圓形物體」。

現代生物學告訴我們,雄鞭中是海綿體不是骨頭,但古人以為是骨頭,所以在造「骫」字時是從「骨」而不是從「月(肉)」。

也就是說,「骫」的本義就是「丸」(雄鞭),「骨+丸」不僅表明了「丸是身體上的部件」,而且強調了「丸中含有能屈能伸的骨(實為海綿體)」。

所以,「骫奊態」就是在直白地描述著「雄x器官的高昂之態」,於禮而言這是「衺」的。

這是今天的閑扯

個人思考,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