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河北小夥放棄鐵飯碗花13年,救活失傳千年傳承,全世界僅他一人會

2024-02-11文化

前言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晨晨不愛吃豆腐c

編輯/晨晨不愛吃豆腐c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前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一點不光體現在我們的文化底蘊上,在我們世界各地還有著非常多的文化遺產,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 這些東西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文獻或者是手藝都遺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而「龍鱗裝」就是其中一個,龍鱗裝是一種古代書籍的裝幀形式,書籍在合起來的時候和普通的書籍沒什麽區別,但是在展開的時候書頁卻能呈現出相互錯落的形式, 就好像是「鱗片」堆疊起來一樣,所以顧名思義叫做「龍鱗裝」。

然而就是這麽一個精妙的技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卻只停留在記載上,沒有人能夠復刻出來,然而誰都沒有想到,一個河北小夥花了整整13年, 將這種技術重現於世,填補了「龍鱗裝」歷史的空白,他是怎麽做到的呢?

龍鱗裝

裝訂技術在中國有著深厚的發展史,直到今天有些技術我們依然還在沿用,裝訂的手段在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種,比如剛開始的簡策裝, 主要是用竹片和木片組成的文獻材料,也就是我們在古裝劇中看到的竹簡,使用的就是簡策裝。

後來造紙技術的普及,裝訂的手段也在慢慢演變,後來出現了卷軸裝、龍鱗裝、蝴蝶裝等等,其中龍鱗裝出現的時間根據學者推斷, 應該是古代書籍從卷軸過渡到冊頁時期出現的一種裝訂手段。

但是因為龍鱗裝極其繁瑣和復雜,再加上歷史上的種種因素,龍鱗裝並沒有一直活躍在歷史之中,甚至到後來一直是處於一種失傳的狀態,雖然技術失傳, 但是關於龍鱗裝的書冊在中國的故宮博物院還是有保留的。

而這個書冊背後還有一個故事,相傳那是1924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被逃離紫禁城的時候,帶走了很多的寶貝, 其中就有一本書叫做【刊謬補缺切韻】,這本書用的就是龍鱗裝,後來這本書被故宮博物院追回成為了歷史孤本。

後續也一直保存在故宮之中,很少對外展覽,一來是書籍這種文物不好保存,二來是這種裝訂形式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 無數的考古學者都指望這這一個「孤本」再現曾經龍鱗裝的輝煌。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這個願望終於被實作了,只不過實作這個目標的人,並不是考古學家,而是一名普通的河北小夥。

這名河北小夥叫做張曉棟,如果它按照父母的規劃的話,本來他這一輩子估計都不會和龍鱗裝有任何的瓜葛,但是人生總是奇妙的, 可能就是一個點,也可能就是一個啟發,他就能深深地愛上某一個事物。

張曉棟就遇到了這樣一個契機,他出生在河北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雖然是工人,但是家裏的老一輩有知識分子,家裏有很多以前的古籍, 年幼的張曉棟在老家的時候經常會翻看這些書籍,剛開始的時候張曉棟並看不懂書裏講的是什麽。

但是好在可以讓家裏的老人講給他聽,對此張曉棟一直樂此不疲,到了上學的年紀之後,張曉棟的閱讀水平糊看書的水平遠超同齡人, 當同齡人還在看一些漫畫書或者是童話故事的時候,在他的書包裏總能找到一些有名的散文集。

他的性格也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活潑,張曉棟從小就非常文靜,不管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裏,他很喜歡一個人端著一本書慢慢地品鑒, 這對於他來說就是一種享受,家裏的人也非常支持孩子的這個興趣。

只要孩子說想看什麽書,基本上第二天就能得到滿足,也正是因為這個習慣,讓張曉棟從小的學習成績很好,長大後順利地考上了大學, 本以為他會選擇和文學相關的大學專業,但是他並沒有。

可能是因為家裏的原因,也可能是他覺得看書就是自己的興趣,他並不想把這個興趣變成自己的職業,他順利地考上了沈陽航空大學, 在這個期間裏,他還是一直保持著看書的習慣,只不過這次他對看書的點有了轉變。

以前他看書總是喜歡書裏講的內容,後來他開始好奇書籍是怎麽制作和裝訂的,這種轉變真的是很奇怪了,這就好比一個美食家,他不關註飯菜的可口程度, 而是開始研究起來裝食物的盤子。

不過在此為止,這都屬於他的個人興趣,張曉棟從沈陽航空大學畢業後,很順利地找到了對口的工作,這份工作在外人看來那就是鐵飯碗,是普通人很難達到的高度,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份工作,張曉棟並沒有幹很久,就向自己的上級送出了離職申請。

按照他的說法是在這份工作中沒辦法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太喜歡書籍了,太喜歡研究書籍的裝訂方式了,本來這個東西應該永遠是他的一個興趣愛好, 但是他從現在的科技發展中看到了危機。

因為現在的科技發展,讓書籍的載體發生了根本性質的變化,以前人們看書都是去購買實體版,但是隨著手機的普及,電子書慢慢成為了主流, 這讓很多出版社不得不進行轉型,從而去順應市場的發展。

這是歷史的一種必然,那麽所帶來的影響就是書籍的裝訂形式可能會停滯不前,甚至以前的裝訂方式很有可能會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所以他決定辭掉了自己的工作,來到了北京闖蕩。

人才到哪裏都是會發光的,他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成為了一家書籍印刷協會當中的一員,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好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 在這種氛圍之下,他接觸到了「龍鱗裝」這種已經失傳的裝訂方式。

他在電視上看到這種裝訂手段的第一眼就被古人的智慧給驚艷到了,在他的認知中,從來沒有任何一種的裝訂形式能夠達到龍鱗裝的藝術美感, 但是同時他也感到非常遺憾,因為這種方式已經失傳了。

但是強者從來不抱怨環境,他決定自己重現這種古老的技術,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在網絡上各種收集龍鱗裝的材料和文本, 遇到問題他就會去專門請教一下研究這方面的國學大師。

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因為不管是材料還是這個過程,首先就是太消耗時間,如果把這個工作只看成一個興趣愛好來說, 那麽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所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他除了工作時間以外,但凡有空余時間都會鉆研到研究龍鱗裝的事情之中。

他的薪金雖然不算很低,但是想要再現龍鱗裝,則需要很多的材料,而這些材料每一個都不便宜,因為是實驗,有無數次在制作工程中, 一個小小的失誤,就讓幾個月的努力功虧一簣。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經濟資源和時間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張曉棟硬是用了整整13年,終於將其復刻了下來,當他向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的時候, 作品並不是很多,只有7本,但是這7本卻花費了他整整13年的心血。

後來他的技術成熟後,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經驗的作品,並且他還融入了其他的裝訂技術進行最佳化,他的成就也得到了官方的認可, 他也成為了如今唯一一個由官方認定的「龍鱗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參考資訊來源

限時特展!原來你是這樣的「龍鱗裝」!終於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