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文化尋根·約會江南飲食文化⑥丨軟糯香甜,傳承文化技藝

2024-09-28文化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王湛 通訊員 祁航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專案

●朱倩倩

【百縣千碗與金華飲食文化】

●葛金芳

【南宋手工業史】

自古以來,「甜」都是五味中不可缺少的一味。甜味的產生離不開糖。有了糖,才有了中國歷史悠久的甜食文化。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參與者、浙江旅遊職業學院科研處處長朱倩倩告訴記者,江浙糖廠是中國糖業的重要組成部份,許多制糖技藝被傳承下來,比如木車牛力絞糖制作技藝,是浙江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早在唐代,制糖技藝就已經在江浙地區出現,並在明清時期得到了迅猛發展,逐漸形成了以紅糖、白糖、冰糖為主體的糖業體系。其中,又以紅糖最為有名。

朱倩倩認為,浙江紅糖色澤紅亮、口感香甜,是江浙地區的特色美食之一。

400多年歷史20多道工序

浙江制糖技藝獨特

用甘蔗制糖技術,先秦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透過榨汁獲取這種植物糖分的技術,南北朝時已比較成熟。北宋時,甘蔗在閩、浙、川、廣一帶種植。南宋時,這些地區的制糖技術出現了革新,制作出了‘糖霜」,也就是現在的冰糖,出現了歷史上第一部關於糖的專著——【糖霜譜】。

【武林舊事】記載的杭州市肆的飲食中提到了「糖豆粥、糖粥」。金華浦江人撰寫的【吳氏中饋錄】中記載了各種以糯米、糯米粉與蔗糖做成的甜品,比如五香糕、煮沙團。宋代蔗糖業經濟,為明清糖業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金華地區的蔗戶和糖戶數量非常多,尤其是金華義烏一帶素有「紅糖之鄉」的美譽,有著400多年的紅糖制作歷史。義烏紅糖的制作有選料、榨汁、煎熬和風幹四個工藝流程,包含20多道技術工序。其中熬糖環節尤為關鍵,需要透過不斷攪拌和觀察顏色來判斷糖的煎熬程度,最終熬制成紅糖。

「浙江傳統制糖技藝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其結合了傳統工具和方法。」朱倩倩告訴記者。木車和牛力的使用,以及精湛的熬糖技藝,共同構成了浙江傳統制糖技藝的文化特色和價值,並在歷史沿革中發展保留至今。

比如寧波湯圓就是一道家喻戶曉的浙江甜食。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在民間有吃元宵的習俗。「不管是甜湯圓還是鹹中帶甜的湯圓,糖在制作湯圓時,都發揮了必不可少的增味作用。」朱倩倩說,在寧波,湯圓是每家每戶必備的一道美食。每逢佳節,寧波人都會制作湯圓,傳達對於美好生活的祝願。

說到寧波湯圓,就不得不提到寧波最有名的湯圓老字號「缸鴨狗」。創始人以自己的小名「江阿狗」為店命名,並以此設計了標誌。

「缸鴨狗」的湯圓晶瑩軟糯、鮮甜嫩滑,咬開後內部餡料豐富,口感層次分明。因此寧波當地流傳著這樣一段歌謠:「三點四點餓過頭,豬油湯團‘江鴨狗’,吃了銅鈿還勿夠,脫落衣衫當押頭。」

2012年,「缸鴨狗」獲評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寧波當地一張響亮的美食名片。

朱倩倩說,中國傳統節令臘八節的應節美食「臘八粥」是一道精美的江南甜食。民間在臘八節熬制臘八粥,成為流傳至今的美食,蔗糖、飴糖是熬制臘八粥的一種必備的甜味調料。

「雞毛換糖」促進義烏小商品市場成型

糖業發展帶動區域繁榮

東漢的張衡在【南都賦】中說:「酸甜滋味,百種千名。」甜味是老百姓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一味,而糖文化也交織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構成浙江歷史文化發展的底色。

朱倩倩介紹,義烏「雞毛換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農村雞毛肥田的習慣。為了收集雞毛,義烏農民常在冬春農閑季節走村串巷,搖著撥浪鼓「敲糖換毛」。

而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雞毛換糖」逐漸發展為一種經濟活動。在物資相對匱乏的地區,一些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販組成「敲糖幫」,用紅糖、草紙等價格低廉的物品,去換取居民家中的雞毛等廢品以獲取微利。這種以物換物的交易模式是當地人適應環境、解決物資短缺問題的智慧表現,也與義烏小商品市場的成型緊密相連。

糖作為一種商品,是浙江經濟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浙江部份地區會透過種植甘蔗等糖料作物獲得經濟收益,糖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糖紙、糖盒等醣類包裝材料的生產。朱倩倩透露,浙江省的糖業產品不僅在本地銷售,還銷往其他地區。比如平陽、瑞安的糖銷往蘭溪、金華、杭州等地,這無疑促進了區域間商業的繁榮。

金華甜食

別有風味

糖文化的發展孕育了浙江地區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其中,金華的甜食很有名,別有一番風味。

提到金華的甜食,就不得不提到義烏紅糖。義烏紅糖因色澤嫩黃而略帶青色,故又得名「義烏青」。這種傳統手工制作的「義烏青」紅糖未經提純,營養價值高,質地松軟、香甜可口,是當地暢銷的特色食品。每年臘月,家家戶戶用花生、豆、芝麻、米等拌上調煮的紅糖進行加工,制成凍米糖、粟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等多種「年糖」,代代相傳,寓意迎新除舊,也代表著莊稼人一年辛勤勞動的成果。

金華當地香酥軟糯的宋韻手工糕點,也離不開糖的增味作用。金華手工糕點造型精致、品類豐富,最多的時候可以達到四五十個品種。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火腿餅和佛手酥。火腿餅以金華火腿為制作原料,並由糕點師傅手工捏成火腿的形狀。外觀金黃,酥而不散。金華火腿本身的濃郁香氣,與酥皮和餡料相得益彰。佛手酥吃上去甜而不膩,還有淡淡的佛手清香。金華人走親訪友,也都會選擇這些特色糕點作為伴手禮。

在一些傳統節日當中,金華甜品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婺式月餅就是其中之一。這份來自江南的溫潤米香承載了許多遊子的鄉思。

不同於其他地方的高溫烤制月餅,婺式月餅是用米粉蒸制而成的,並用一些天然顏料在雪白的餅皮上作畫。因為外形酷似米糕,所以也被稱為「米月餅」。婺式月餅少糖少油、口味清甜,這也使它成為月餅界的一股清流。

「糖在浙江的傳統文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朱倩倩說,在各種節日慶典、民間習俗、飲食文化中,糖給人留下了豐富的味蕾體驗,也成為人們共有的一種文化記憶。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