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在長三角過年,接著嬉魚接著舞龍

2024-02-09文化

黃山歙縣許村村民張高良用力拉開倉庫的門簾,揚起一點灰塵,一條有年頭的、巨大的「龍」出現在眼前。

青色的龍鱗、金色的龍角,龍頭旁邊立著30塊長2米、寬0.15米的木板組成的龍身,每節龍身上有5只紅色燈籠,加上龍尾,連線起來就是許村最出名的年俗活動,板凳龍。前陣子舞龍隊剛接了商演,龍頭有點破損,「要修補一下,元宵節的時候才能在村裏繼續演出。」張高良摸著龍頭,對記者說。

倉居里的許村板凳龍。劉暢 攝

離許村半小時車程的歙縣瞻淇村祠堂裏,老人們在制作魚燈,一條「大魚」足有4米長。一條剛剛做好的青魚尾立在祠堂立柱旁晾曬,幾位阿婆在一旁繪制魚皮,紅色的魚鱗特別鮮亮。

瞻淇有兩種魚,一種紅魚寓意喜慶祥和,紅紅火火,一種青魚代表春回大地,風調雨順。元宵節「嬉魚」是村裏從宋代傳承下來的年俗,6條大魚遊在中間,魚頭魚尾各需一人才能舞動。周圍村民、孩童手裏拿著50厘米長的小魚,匯聚在村中主街上。

瞻淇村祠堂,村民在制作大魚。劉暢 攝

在長三角地區過年,舞龍嬉魚格外熱鬧。最近幾年,板凳龍和魚燈從村子的年俗活動逐步走向文旅市場,吸引了更多遊客和年輕的產業參與者。年俗在復興壯大,也在創新發展。

斷掉的和重續的

浙江縉雲縣雙溪口村的文化禮堂裏,30多位村民們正在制作板龍。砍松木鋸成木板,把毛竹剖削成竹篾插在木板上頭做骨架,糊上白紙,畫上龍鱗和祥雲等圖案,最後掛上鮮花。

「板龍在我們心裏,就是村裏的‘小姐’,高貴美麗。」雙溪口村黨支部副書記範欽峰說。今年是龍年,村裏本來要做195節龍身,後來決定,既然是2024年,索性就做上224節。範欽峰告訴記者,今年村民制作和背龍的意願都很高漲,都想討個好彩頭。

雙溪口村文化禮堂中,村民在制作板龍。受訪者供圖

事實上,這是雙溪口板龍年俗中斷七八年以來,第一次恢復。提及中斷的原因,範欽峰只是輕描淡寫說了一句:「比較麻煩,不好組織。」

中斷的不止雙溪口,安徽黃山市休寧縣的右龍村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到現在為止,徽州板凳龍已經有第四代傳人,但右龍村的板凳龍從2005年才重新恢復。

1988年,如今的右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光武還是個18歲的小夥子,過年前幾天,跟著村裏的舞龍隊去鄉政府表演。那時候,公路不通,村民扛著板凳龍走了十幾裏的山路,後勤保障沒到位,組織能力也有限,最後「三五成群地回來,大家心裏不太愉快」。之後元宵節時,村裏表演時發生意外,舞龍活動徹底停止,那條村民們引以為傲的大龍被存封在祠堂內。

2005年,休寧縣建設狀元廣場,縣委知道村裏有這麽一條龍,想請他們在竣工典禮上表演,壓力落在了張光武身上,他也覺得難辦。張光武去祠堂檢視存封的龍頭和龍尾,龍骨一碰就斷,他只得請來村裏的老人,按照回憶重新紮制。

之後,村裏又培訓了鑼鼓隊,召集了近百位村民,舞龍隊終於攢起來了。燈火閃爍、禮炮飛揚,在縣城表演時,他們一夜成名。知道板凳龍的人越來越多,名氣為年俗的重續帶來了更多機會。

右龍村的板凳龍表演。受訪者供圖

去年元宵節那天,右龍村聚集了一千多人,從各地趕來看表演,還有遊客買來煙花助興,熱心地幫忙扛著龍頭、龍身,參與到隊伍裏。村口停滿了車,八九家民宿全部客滿。

瞻淇村那邊更熱鬧,主街上擠滿了遊客,黃澄澄的燈籠挨家挨戶掛在門口,大魚被點亮,生動綺麗,在街巷裏穿梭,宛如在水中遊走。瞻淇魚燈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汪近午的小魚燈格外受歡迎。今年,汪近午做足了準備,不僅把他在村中的老宅裝扮成魚燈展示館,還紮好七八十只小魚燈等待銷售。

汪近午制作的魚燈。劉暢 攝

當然,年俗想要持續發展,要動的腦筋不少。一方面是本身的改良,板龍也好,魚燈也罷,現在不少地方都用白布代替紙糊,用LED燈替換蠟燭,這樣即便下雨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另一方面,要調動村民積極性,更好地組織起表演隊伍。

這些年,政府對年俗活動扶持力度大,鼓勵對鄉村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張光武透露,村裏每舞龍一次,縣文旅體局都會有6000元的補貼,用於板凳龍制作材料的統一購買和村民制作和表演的勞務補助。

瞻淇村有6個村民小組,以往的大魚都是各自制作,從各個小組的祠堂出發表演。這兩年,村裏統一組織排程,由村中老手藝人牽頭指導魚燈制作,協調嬉魚表演,村中團結的意味更重。年俗活動出名以後,一些商演機會也找上門。許村板凳龍一年能接到五六次商演,演員們每天有150元左右的勞務費,還包吃住。瞻淇村已形成了一支 32人的嬉魚燈技藝專業隊伍,赴蘇州、杭州、溫州等地商演,每場收入約3萬元。

傳統的和新生的

即便許村板凳龍這些年大有起色,但張高良還是擔憂。「我們的舞龍隊年紀都很大,全部都50歲以上,最大的77歲。」有次他帶隊在外參加展演,看到隔壁村的草龍表演隊全是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心裏特別羨慕。

只有當年俗出現更多產業發展上的可能性,才會吸引年輕人。

瞻淇村祠堂裏,大三女生鄭懿袁正在為魚燈上色。她在江西讀書,這次寒假回家,村裏鼓勵返鄉大學生幫忙制作魚燈,一天有80元勞務補助。錢倒是其次,對鄭懿袁來說,既能打發時間,又能為家鄉魚燈宣傳做貢獻,她很願意。「以前都是和家裏人一起做些小魚,這次能參與繪制大魚,機會難得。」鄭懿袁說。

返鄉大學生鄭懿袁在為大魚上色。劉暢 攝

今年,村裏新開了一家魚燈研學門店,主理人潘敏正把她制作的魚燈一一裝扮在店中。早幾年,潘敏在抖音做直播,帶大家逛古城、訪村落,積累了一批粉絲,後來接觸了嬉魚表演,因為喜歡,她特意找瞻淇村的老人學習了魚燈制作,掌握了這門手藝。去年,歙縣徽州古城西街上開了非遺館,潘敏成為魚燈制作老師,專職魚燈研學。

潘敏的女兒張佳樂今年剛滿21歲,在母親的帶動下,她也對魚燈制作充滿熱情。「這是我設計的。」張佳樂指著旁邊一只巨大的龍頭魚燈說。「今年是龍年,所以就把龍的元素融入魚燈中,先做了一個小的看效果,再等比例放大,足足半個月才完成。」龍頭看起來萌萌的,瞪著圓圓的大眼睛,張著大嘴,有些動漫意味。

前幾天,瞻淇村的村幹部在非遺館看到了這只龍頭魚燈,覺得很有創意,還叫上村裏的老手藝人來觀摩研究。後來,村裏又和潘敏達成合作,在瞻淇主街上開魚燈研學門店,以此進一步帶動村中民俗文旅產業的發展。「具體合作模式還在談,畢竟,年節一過,村中遊客變少,門店客流難有保障。」潘敏坦言她的顧慮,「我們在考慮,將古城非遺館研學的遊客組織到瞻淇村深度體驗,做好導流。」

張佳樂設計的龍頭魚燈。劉暢 攝

1998年出生的汪宇昉是瞻淇村人,在一所初中擔任音樂老師。近兩年,他和朋友註冊了個人企業「望魚坊」,副業做起了魚燈生意。除了魚燈本身,汪宇昉還研發了魚燈冰箱貼、魚燈氣球等周邊產品。「去年過年期間,我們嘗試了魚燈租賃模式,效果很好,租的比買的多。」汪宇昉解釋,因為魚燈比較大,有些外地遊客難以帶回,索性花二三十塊錢租賃一只,在嬉魚時盡興即可。還有遊客提出,現在的小魚燈對孩子來說還是太大太重。汪宇昉聽取建議,今年特意設計了20厘米的迷你魚燈,輕便可愛。

汪宇昉記得他小時候,只要哪戶人家放鞭炮,大魚就在他家門口擺尾、翻滾,祈福迎新,汪宇昉拿著小魚燈擠在人群裏,那種生機勃勃的年味和頗有地方特色的年俗至今影響著他。「我查了很多資料,每年都嘗試在傳統瞻淇魚燈的基礎上做一點創新,把我們的年俗更好地傳承下去。」

74歲的汪觀海在制作魚燈。劉暢 攝

就在汪宇昉隔壁,74歲的瞻淇魚燈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汪觀海坐在院子裏,把竹篾紮成魚骨,村裏的小孩子和大黃狗不知為何都圍上來,看著他做燈。汪觀海送給其中一個小男孩一只小魚燈,那孩子把燈攥在手裏,開心地跑到街上。

魚燈輕輕擺尾,既是鄉愁,也是新的希望。

欄目主編:孔令君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