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征文)修文小學金枚怡:榆次「年」文化

2024-03-27文化

「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每到歲末年初,人們對「年」的向往,都會比任何時候都強烈。在榆次,年的味道從臘月初就開始了。

在榆次人看來,過年不僅是為了吃好、穿好、玩好,更是為了討個吉利、圖個喜慶、拜個年。因此,榆次人無論貧窮富貴,從臘月開始就著手準備過年的各項事宜,到除夕這天方才大功告成。所以,春節也被稱為「過大年」。

「過大年」對榆次人來說並不陌生,在榆次人看來,過年的氛圍是從臘月開始的,是從家家戶戶打掃衛生開始的。隨著春節腳步的臨近,年味也越來越濃了。

一、節日由來

「年」的來歷,相傳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上古時代,有一種名叫「年」的怪獸,每年都會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跑到村子裏來傷害村民。後來,有一位名叫「年」的神,得知此事後,他決定將「年」趕出村子,以求人們過上安寧祥和的生活。於是,人們便想出了一個辦法。每年臘月二十三那天晚上,村民們把一盤炒熟的豆子放在竈台上,等到第二天早上起來看看有沒有燒糊了。如果發現有燒糊了的豆子,說明是「年」來了;如果沒有燒糊的豆子,說明「年」走了。所以每年臘月二十三這天晚上都是村裏最熱鬧、最喜慶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就演化成了現在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等習俗。另一種說法是:「年」的原型是一只叫「夕」的怪獸。「夕」在很久以前就生活在深山之中。後來因為年獸犯了天條,被玉帝罰到人間當妖怪。「夕」在人間無惡不作,害死了很多人。

二、民俗活動

民俗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既是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準則,也是人們對生活的期望和祝福。在榆次,每年春節都有很多民俗活動,比如:祭財神、貼窗花、祭竈神、點燈籠、寫春聯、放鞭炮、迎財神等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榆次人對「過年」也有了新的認識。榆次人認為,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春節不僅要吃好、穿好,更要玩好;不僅要有儀式感,更要有參與感。「年味」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是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家人和諧相處形成的。「年味」更是一種氛圍,裏蘊含著濃濃的人情味。在榆次過年,我們可以在濃濃的年味中尋找到「年味」的影子。

三、文化特征

榆次的「過大年」,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從臘月開始,人們就開始準備各種年貨,尤其是以食品為主。到了除夕這一天,更是忙得不可開交。

一家人圍在一起,做著各種各樣的美食:蒸包子、炸丸子、炸麻花、蒸棗花……

正月裏,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春節前,要把家裏裏裏外外打掃得幹幹凈凈,把家具擦拭得亮亮堂堂。除夕夜前,要把家裏收拾得幹幹凈凈,把碗筷洗好、擦幹。大年初一淩晨四五點鐘就起床開始做飯,包餃子,蒸包子、炸丸子……一直忙到中午十二點多。

在榆次過年時的飲食文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講究「五味調和」。榆次人吃得最多的是面食:白面、粗糧、細糧都有,在過年時用白面做的饅頭最受歡迎。榆次人吃得最多的蔬菜是蘿蔔和白菜。榆次人的主食是面食,如饅頭、花卷、面條等。而過年時吃得最多的菜是葷菜:豬肉、羊肉、魚肉和雞肉等。
總的來說,榆次的年文化是一種豐富多彩、充滿活力和傳統魅力的文化現象。它不僅僅是一種習俗和慶典,更是榆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體現。在新的一年裏,讓我們一起感受榆次年文化的獨特魅力,為生活註入更多的幸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