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微民俗丨傣族潑水節

2024-04-24文化

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傣語稱作「桑康比邁」,意即傣歷新年,在西雙版納為每年的4月13日至15日。在傣族的傳統節日中,傣歷新年節(潑水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意味著新的一年的開始。

歷史淵源

德宏潑水節是世居雲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盛大的傳統節日,節期在清明節後第七至第十天。

潑水節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是在傣族稻作文明基礎上融匯11至13世紀南傳的上座部佛教而逐漸形成的,是南傳佛教宗教儀式與德宏傣族傳統禮儀相結合的產物,呈現著傣族傳統文化的顯著特點。

潑水節源於印度,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而婦女們則各挑一擔清水為佛像洗塵,求佛靈保佑。"浴佛"完畢,人們就開始相互潑水,表示祝福,希望用聖潔的水沖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

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這樣開始了。人們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文雅的則用樹枝蘸水潑。"水花放,傣家旺","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入夜,村寨鼓樂相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整個節日期間,除有賽龍船、放高升、放孔明燈、潑水、丟包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有鬥雞、放氣球、遊園聯歡、物資交流等新的活動。雲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裝與遊客一起歡度潑水節。

主要內容

潑水節的活動形式多姿多彩,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主要活動包括民眾采花、信眾賧佛、祭祀龍亭、浴佛儀式、灑水祝福、歌舞活動、武術表演、男女丟包(拋繡球)及燃放孔明燈、飄水燈、放高升等等。

潑水節期間,歡樂溢滿了瀾滄江畔。當地群眾會穿著節日盛裝,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歡聚一起,共同慶祝這一美好的時刻。

不論民族,不論男女老少,所有人盡情地歡呼,潑灑著幸福吉祥之水,漫天的水花肆意飛濺,表達著相互間的無限祝福。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傣族潑水節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麥帕雅晚瑪」,人們習慣把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敬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每到潑水節,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鮮花和樹葉,到了節日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著采集的花葉沾水,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裏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征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第一天,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先至佛寺浴佛,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節。然後,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裏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 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

「丟包」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遊戲,「包」 是象征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夥子,小夥子再擲給姑娘,並借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後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結束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傣族地區還有「放高升」和放孔明燈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射架,屆時將自制的土火箭點燃,讓它尖嘯著飛上藍天。高射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們越覺得光彩、吉祥。優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氣球」內,利用熱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諸葛亮)。

趕擺是潑水節的主要專案之一。趕擺場一般設在江河岸邊平闊之處或田壩中央,場邊置高升架,有專門用來燃火花和放火飛燈的場地。身著節日盛裝的各民族群眾從四面八方匯聚於此,人山人海,鑼鼓喧天。人們聽章哈演唱,觀賞民間藝人表演的孔雀舞、象腳鼓舞、蝴蝶舞、白象舞、馬鹿舞和刀舞、拳舞等,和著鼓點節奏同跳「依拉噅」舞。江上賽龍舟,空中放高升。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丟包,傳遞情誼。夜晚,人們繼續歌舞狂歡,放高升、放火花和火飛燈,熱鬧非凡。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癡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專案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裏達到了高潮。

潑水節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傣家稻作文明和水文化的精髓,具有廣泛的文化及社會功能。它是傣族物質和精神文明傳承、延續的重要載體,在歷史學、文化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和倫理學等方面的研究中有著較高的參考價值。

圖文來源:微信公眾號「非遺說是」 2024-4-20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版權聲明:如需轉載、參照,請註明出處並保留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