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把葉聖陶【文心】濃縮成48句精華,值得反復閱讀收藏

2024-04-29文化

【文心】是葉聖陶和夏丏尊一起攜手而寫的一本經典讀寫教材,也是他們的代表作,非常耐讀。

副標題為讀寫的故事,可以說很是恰當了。這部作品用小說故事的方式來寫關於國文的全體知識。每種知識大約占一個題目。講述了一群中學生三年間的生活史的縮影。

它可以作為寫作者關於讀與寫的修煉手冊,也可以當作普通人的「文學入門」讀物

下面是書中樸實無華卻值得反復閱讀的48句話:

1.景物是外面的經驗,對景物的感想是內部經驗。晚秋夜間的經驗,你們是有了的,可是因為平常不大留意,在心裏印得不深。至於對於景物的感想,那是各人各異的……你們方才說看不懂魯迅的【秋夜】,就是經驗未到魯迅的程度的緣故。

2.中國文字沒有語尾的變化,真是方塊字。什麽字什麽性質,沒有一定,因所處的地位而不同。

3.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

4.做成了最好自己仔細看過,有一句話一個字覺得不妥當就得改,改到無可再改才罷手。這個習慣必須養成。做不論什麽事情能夠這樣認真,成功是很有把握的。

5.你們能感到不滿足,就好了。這原不是多想便可以成功的事,也不全關於學力。特意求深切,結果往往平平;有時無意中說幾句、寫幾句,重行回味,卻便是再深切不過的了。關於表達情感,常有這等情形。將來你們寫作的經驗多了,也就會知道。

6.經書是古代的典籍,在中國已有很久的歷史,古人的所謂讀書,差不多就是讀經書。現在讀書是為了養成各種身心能力,並非為了研究古籍,目的與古人大異,經書原可不讀。只要知道經書是什麽性質的東西也就夠了。

7.對於一事物,明了它是什麽,與別的事物有什麽關系,這是知的作用。對於一事物,發生喜悅、憤怒或悲哀,這是情的作用。對於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樣處置,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現,也可有三種分別,就是知的文、情的文與意的文。從情意方面去說話,須註意情意與知識雖方面不同,實是彼此關聯的。情意如不經知識的駕馭,就成了盲目的東西。大家不要犯單逞情意,不顧知識的毛病。

8.現在的鄉間絕不再會有陶淵明,也絕不再會有【歸園田居】那樣閑適的詩。時代有一定的特色,讀古人的書須留意他的時代,古人原並不對你說謊,但你一不小心也許會成為時代錯誤者,上很大的當呢。

9.詩的所以為詩,全在於有濃厚緊張的情感,次之是諧協的韻律,並不在乎辭藻的修飾。

10.用詞、用語不當,該用這個詞的,卻用了那個詞;該這樣說的,卻那樣說了。這種毛病的原因在於認識詞和語的意義不確切;或者因為不曾仔細思量,只隨筆亂寫,便把不適當的詞和語寫了上去。

11.意義的缺略和累贅。一句話裏,意義沒有說完全,就不成一句話。反過來,說得太啰嗦了,把不相幹的東西都裝了進去,也同樣地不成一句話。這種毛病的原因在於不曾把意義想得周全,就提起筆來寫;如果作者的言語習慣不良,平時慣說那些支離的、累贅的話語,寫起文字來也就會有這樣的病象。

12.意義不連貫,欠照應。一句話裏,前後不相連貫,串話裏,彼此不相照應,這也是重大的毛病。這種毛病的原因大概在於思想不精密。犯得多的時候,雖然說了一大堆,寫了一大篇,實際全是瞎說;不是叫聽者、讀者上當,便是叫聽者、讀者莫名其妙。

13. 遊記本來有兩種寫法。把走過哪裏,到達哪裏,看見什麽,聽見什麽,平平板板地記下來,這是一法。依了自己的感覺,把接觸到的景物從筆端表現出來,猶如用畫筆作一幅畫一般,這又是一法。前一法是通常的「記敘」,後一法便叫作「印象的描寫」。

14.不把「詞」的意義辨認清楚,就胡亂使用,這使旁人聽了覺得好笑,有時競弄不明白他們說。如果隨時留心,不怕費工夫,把錯詞記錄下來,倒是有益的事;至少不會跟著人家胡亂用詞了。

15.那些戲劇差不多是記敘文。記敘文把人的思想、行動和話語敘在一篇裏,那些戲劇呢,把劇中人的思想、行動和話語統教演員唱出來、說出來,不是差不多嗎?

16.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觸發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17.自得了父親的這封信以後,態度為之一變,覺得讀過的書重讀起來比新書更有味,眼前的一切東西都含藏著多方面的內容,待他去發掘。倦怠無聊之感消滅凈盡,他好像換了一個人,換了一個世界了。什麽都新鮮,什麽都有意義。他從蟬聲悟到抑揚的韻律,從日影悟到明暗的對照,從雷陣雨感到暴力的難以持久,從雨後的清涼悟到革命的功用,從盆栽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簡的布置,從影戲的場面悟到敘事文的結構,從照片悟到記事文的法式。

18.書是用文字寫成的,我還希望你於有字的書以外,更留心去讀讀沒有字的書。在你眼前森羅萬象的事物上獲得新的觸發。

19.讀,原是很重要的,從前的人讀書,大都不習文法,不重解釋,只知在讀上用死功夫。他們朝夕誦讀,讀到後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一個人的通與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須聽他讀文字的腔調,就可知道。

20.近來學生們雖說在學校裏「讀書」或「念書」,其實讀和念的時候很少,一般學生只做到一個「看」字而已。我以為別的功課且不管,如國文,英文等科是語言學科,不該只用眼與心,須與眼與心之外,外用口及耳才好。讀,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

21.國文科的教材該以文學作品為範圍,一本書,一篇東西,是文學作品才選用,不是文學作品就不選用。高中學生應有一點文學史的知識了。文學史的知識不是讀那些「空口說白話」的文學史所能得到的,必須直接與歷代的文學作品會面,因此,古書裏的文學作品就有一讀的必要;如【詩經】和【左傳】裏敘述幾回戰役的文章,即使不能夠全讀,也得選幾篇重要的來讀。換一句話說,高中的國文教材應該是「歷代文學作品選粹」類的東西。

22. 對待思想、學術不能憑主觀的愛憎的,最重要在能用批判的方法,還它個本來面目。說得明白點,就是要考究出思想、學術和時代、社會的關系;它因何發生,又因何衰落。這樣得來的才是真實的知識,對於我們的思想、行為最有用處。在這樣的研究態度之下,古文就和現代的論文、專著同樣是有用的材料,而並不是什麽「骸骨」。

23. 現在人寫字,該有四項標準,就是迅速、準確、勻整和合適這四項。現在人生活繁忙,做不論什麽事情都要講時間經濟;寫字必須迅速是當然的。

24.這半年來,我所註意的就是辭詞類的收集和比較的一方面。王先生屢次對我們說:「文章的好壞,可從三方面來觀察,一是文法上有無毛病,二是用詞適當與否,三是思想的新鮮、正確、豐富與否。」思想內容是靠多讀書多體驗的,普通人只有普通人的思想,無法可求速效,只能終生修養。一般人平常所犯的毛病是文法的不正與用詞的不當。

25.詞語是因了地方和及階級而不同的,某地方人有某地方的詞匯,某種階級的人有某種階級的詞匯,使用時要各得其所,才親切有味。

26.講究用詞的於詞的意義以外,還須留心到詞的情。詞的情味可從好幾個方面辨認,有的應從字面上去推敲,有的應從聲音上去吟味。

27.文字只是發表思想感情的工具,思想感情須要從各方面收得,只偏重了文字,結果文字也就空兒無實。

28.精神勞動與體力勞動相調和,無論幹哪一種勞動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社會便將健全得多。那樣的社會當然不會一下子出現的,去幹體力勞動,是支持社會的工作,而不是躲在精神勞動的象牙塔裏,專待別人來供給。如果要學,那是不一定要在學校裏的,關於鐵工的一切要學,鐵工以外的知識、技能,也要學。

29.須是把這種意義含在故事中間的才是小說。什麽叫作「含」呢?一碗鹽湯,看不出一顆鹽來,呷一口嘗嘗,卻是鹹的,於是我們說鹽味含在這碗湯裏。小說的故事含著作者所看出的意義就像這樣一碗湯。如果在故事之外,另行把意義說明,那就不是「含」了。

30.敘事文的本質是事情,敘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說的本質卻是作者從人生中間看出來的意義,敘事只是它的手段。還可以打個譬喻來說,敘事文好比照相,只須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小說卻是繪畫,畫面上的一切全由畫家的意識、情感支配著的。

31.字的奇偶有講究。中國文字有一個特性,是宜於偶數結合的。一個詞與別的詞相結合時,如果不成偶數,就覺讀來不易順口。單字的詞與其他單字的詞相結合成為雙字的詞或句,是沒有障礙的。雙字的詞,如果是形容詞,有的勉強可與單字的詞相接,有時要加字才能順,至於雙字的動詞,大概不能與單字的詞相結合。

32.「詩的意境」的得到並不在提起筆來就寫,而在乎多體驗,多思想。

33.筆記的材料,可大可小,小的只著眼於字或詞。平日閱讀的時候,可加探討的事項其實是很多的。如果能夠隨處留意「所」字的用法,遇到新的用例,歸納起來,不是一條很有意義的筆記嗎?又如,有些文章讀來覺得雄健,有些文章讀起來覺得柔婉,但是怎才會雄健,怎樣才會柔婉,多讀雄健或柔婉的文例,發現若幹法則來,不是很好的筆記嗎?

34.只要你的見解不是抄襲別人,完全出於自己思索的的,那與人家說過不說過毫無關系。寫筆記的本意,原為了自己自己記述讀書的心得與研究結果,以備將來查考與套用,並非像書簡或傳單似的預備給人看的。

35.註意幾乎整個都在乎語言文字的意義,但求意義上沒有毛病,這在修辭學上叫作消極的修辭;用了感覺的要素,積極地使所說所寫的語言增加力量的事,在修辭學上叫作積極的修辭。

36.作風可以說就是說話者的風度的表出,是在生活上、品性上有著很深的根源的。沒有深刻的的生活,絕不會有深刻的作風,沒有幽默的天性,絕不會幽默的作風。

37.組織文章的原則只有三項,便是「秩序、聯絡、統一」。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適宜的次第,這是「秩序」;從頭至尾順當的連續下去,沒有勉強接筍的處所,這是「聯絡」;通體維持著一致的意見、同樣的情調,這是「統一」。

38.回問自己就是具體的組織方法嗎?不錯,就是具體的組織方法。我們回問自己道:為著要說些什麽才寫這篇文章呢?這時候我們自然會回答,為著要講一件東西的性狀,或者為著要講一件事情的經過,或者為著要發表怎樣怎樣的一種主張。回答有了,同時這篇文章的中心意旨也就認定了。我們又回問自己道:這個中心意旨在我們的意念中間怎樣來的呢?這時候我們自然又會回答,從某種因緣引起的,或者從許多事理、物理中間發見的。回答有了,同時材料的先後排列、段落的互相銜接也就有所依據了。我們又回問自己道:這項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嗎?那樣說法可要打消中心意旨的存在嗎?這時候我們自然又會回答,能夠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的,或者和中心意旨完全矛盾的,或者和中心意旨風馬牛不相及的。回答有了,同時對於「統一」這個標準也就顧到了。

39.你要讀歷代的代表作品,你要體會作品的「真味」,與其去求教文學史,還不如去求教比較好的選本。比如,要讀詩,就讀就讀沈歸愚的【古詩源】、曾國藩的【十八家詩鈔】;要讀詞,就讀張惠言的【詞選】;要讀明清小品文,就讀近人沈啟無的【近代散文抄】。這類選本不像文學史那樣對於每家只選一兩篇,然而比較起全集和總集來,卻已做了一番刪繁就簡取精去粗的功夫:這樣,正好使你認得那些作家,親自辨識他們的代表作品。

40.習作只是法則與手腕的練習;套用之作只是對付他人和事務的東西;創作才是發揮自己天分的真成績。

41.創作是一種創造,其生命就在乎有新鮮的意味。無論文章或繪畫,凡是模仿套襲的東西,絕不配稱為創作。創作第一步的功夫就是發現題材,題材須是有新鮮意味的才值得選擇認定。世間的事物,原都是現成的,平凡的,舊有的,所謂新鮮的意味,完全要作者自己去法見……能在平凡的事物之中看出新的意味來,這是創作家的第一種資格。

42.題材的發見,並非一定是難事。能夠留心,隨時隨地都可發見的。諸君每日在街上行走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人物和事件,平時讀書或獨坐,會起各種各樣的心念和情感,這種時候,事物的新鮮的意味常會電光似地忽然自己投入到頭腦裏來。隨時把它捉住了就是題材。題材選定了以後,第二步還要使它成熟,無論在讀書的時候,看報的時候,聽別人談話的時候,獨自散步的時候,都要到處留心,遇有和這題材有關系的事項,一一搜集攏來,使內容豐富,打成一片。

43.創作、習作與套用之作,三者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習作,習作是練習手腕的基本功夫,要習作有了相當的程度,才能談得到套用,才能談得到創作……習作是一切的基礎,習作的根底越深越好,越是想從事創作的人越應該重視習作……真正的畫家,終身在寫生上用功;真正的文學家,雖至頭白亦手不釋卷,尋求文章的秘奧。

44.鑒賞有時也稱作「玩賞」或「玩味」,可以說「玩」就是「鑒賞」。「玩」字在習慣上常被人輕視,提起玩,都覺得有些不正經。其實,玩是再正經沒有的,我們玩球玩棋的時候,不是忘了一切,把全副精神都放在裏面的嗎?

45.文章是無形的東西,只是白紙上的黑子,我們讀了這白紙上的黑子,所以會感到悲歡,覺得人物如畫者,全是想象的結果。作者把經驗或想象所得的具體的事物轉譯成白紙上的黑字,我們讀者卻要倒翻過去,把白紙上的黑字再依舊轉譯為具體的事物。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來幫助……想象是鑒賞的重要條件,想象力不發達,鑒賞力也無法使之發達的。

46.要判別許多篇文章的風格,原來不必憑主觀的感官,只需從文章的本身上檢點客觀的條件就是了。這是今人的見解遠勝於古人處。古人把文章看作了不得的東西,仿其中含有好多的神秘性,所以說來說去總帶點玄味;今人把文章看作人類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研究文章慣用分析、歸納、說明的方法,其結果當然簡單而明顯。

47.緊要的還在於學習了各種科目,是否真能充實你們自己,是否隨時隨地可以受用。這是成功與失敗的標準,你們學習一切,都可以用這個標準去考量自己,從而知道自己是成功還是失敗。

48.文學者固不必人人去做,然而文學創作者的態度卻是人人可以采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