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比精神內耗更可怕的,是你的【受害者心態】

2024-01-06情感

弱者抱怨,強者改變,故弱者愈弱,強者愈強。

什麽是【受害者心態】?

有這種心態的人認為自己的不開心,不順利,痛苦,委屈,失敗等等都是別人或者環境造成的,跟自己沒有關系。

總結成簡單的一句話就是「這不是我的錯,我不需要對此負責!」 。

一個人有受害者心態, 往往是因為大腦中有這三個不合理信念:

  • 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了,會一直存在,不會消失
  • 自己過得不好,都是別人或者外在環境造成的,和自己無關
  • 任何的努力都不會改變自己的處境,所以任何嘗試都毫無意義。
  • 為什麽很多人會有這種受害者心態呢?

    因為他們可以從中獲取很多「好處」, 所以會習慣地用「受害者心態」去解釋問題。

  • 無需承擔責任
  • 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意味著你需要自己去掌控自己的方向盤,

    這需要你自己去思考你想去哪裏, 你需要做哪些準備什麽, 你的路線該怎麽規劃,路上的岔路口如何抉擇, 迷路後該怎麽辦, 路途中的插曲和困難該如何解決等等,

    對於內心脆弱的受害者來說, 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因為他們一直躲在「受害者心態」這樣一個透明的泡泡裏,

    一旦需要自己對自己負責, 這個保護自己的泡泡就要被戳破, 爆裂,

    自己的脆弱就會暴露在現實裏, 而自己又毫無招架之力

  • 可以「二次獲益」
  • 我們的很多問題之所以持續存在, 是因為我們一直可以從中得到「好處」,

    比如別人的同情, 關註,幫助,安慰等等,

    只是有「受害者心態」的人, 很難意識到這些好處,

    所以他們常常感覺到自己很痛苦很委屈很無助。

  • 滿足自己潛意識裏的需求
  • 那些經常把自己擺在「受害者」位置的人,特別是過去經歷過心理創傷的人,

    他們其實是在透過這種方式尋求別人的認同和幫助,

    他們總是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可憐」, 「很委屈「, 是受害者,

    好像身邊的人都在辜負自己, 欺負自己,

    這樣就可以輕易地操縱別人的感情和情緒,

    別人就會很自然地對他們產生同情,理解,並且會樂意幫助他們。

  • 「投射」心理
  • 【投射】是指將自己的過失或不為社會認可的欲念加諸他人。

    把責任歸咎於他人是受害者心態的一個關鍵部份,

    他們的潛台詞是「我之所以……,都是別人的錯,跟我沒關系」

    這樣投射者就可以躲在心理舒適區裏不出來,

    不需要去面對自己的脆弱,不需要去嘗試改變, 也不需要去承未來的風險。

    當一個人從這種「受害者心態」得到的好處越來越多,那麽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延伸成一種習慣,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受害者,以這種身份獲得別人的關註,關愛和情感。

    這種手段是安全的,不需要承擔風險,也不要面對沖突和矛盾。

    但這只是暫時的,問題還是那些問題,甚至會更嚴重。

    哪些跡象表明自己可能有受害者心態?

    在生活中, 我們對一些事情感到不滿是正常的, 畢竟這個世界不是圍著我們自己轉。

    但是, 拉開視角審視一下自己,如果在很多方面都是這種思維模式, 那麽我們可能陷入這種「受害者」心理。

    改變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去覺察並且辨識自己的思維習慣。

    如果你有以下這些思維習慣,說明你可能有受害者心態。

  • 習慣性地指責別人,自己不開心不順利都是別人的錯
  • 常常感覺身邊所有的人都在和自己作對, 喜歡抱怨
  • 面對問題,總是有種無力感,內耗嚴重,而不是想辦法解決問題
  • 總是很被動, 看待問題的角度很悲觀
  • 當別人給你提建議時,經常很生氣,感覺別人是在攻擊自己
  • 經常感覺自己很糟糕,習慣咀嚼痛苦,並且從這些想法中得到一些安全感和快感
  • 總是吸引一些喜歡指責自己和抱怨生活的人到自己身邊來
  • 固執己見,難以做出改變
  • 我們不需要對這種心態太悲觀, 這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習得的,往往是從家庭成員身上潛移默化的學習到的。但是, 我們是力量有方法去克服的。

    如何改善這種受害者心態?

    當我們透過上面的覺察,辨識到自己的這種心態後,

    首先要做的是放下評判, 接納這種受害者心態。

    這心態雖然讓我們無助和痛苦,但它也是我們的一部份啊, 這是我們的特點,並非是我們的「缺點」

    我們不必把自己雕刻成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我們是人,不是神。

    正是由於我們身上大大小小的「缺點」,才讓我們成為一個豐富的,獨特的,有趣的,真實的自己。

    當然, 當我們意識到我們的這種心態後, 也不要去逃避和遮掩,更不要去憤怒和自責。

    逃避只是暫時不用面對問題,但是問題依然還在,

    我們依然會在這種重復的迴圈中掙紮, 找不到出口。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直面和接納。

    第二,要相信自己是有選擇權的,有應對問題的能力的。

    我們是自己生活, 工作, 人生的唯一負責人,

    我們有選擇的權利,有說」NO」的權利,有維護自己的權利,有應對困難的能力,

    如果我們過於依賴外界, 把自己的事情的主動權交給別人, 就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

    尤其是在人際關系中面對一些沖突或者不滿的時候,

    我們要記住:我們無法決定別人做什麽, 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如何反應。

    在外界的刺激和我們自己的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我們可以選擇我們如何反應,

    我們的成長和自由就躺在這些反應裏面。

    第三, 說「不」是你最正當不過的權利。

    你有權利拒絕那些你不想做的事情,

    盡管這樣做會讓別人對你失望,甚至是指責你,

    但也要堅定勇敢地設定自己的邊界,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優先考慮保護自己的能量。

    當然,如果平時習慣了順從和適應被人,

    剛開始說「不」,你可能很容易感到內疚,

    這個時候就要好好來照顧和處理自己的這部份「內疚感」。

    拒絕別人並不意味著你就是個「壞人」,

    你只是在討好自己和討好別人之間,做出了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第四,改變你的思考方式,你就改變了你的世界。

    費斯汀格在著名的【90/10法則】指出: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換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

    透過下面的例子來更好的理解這個法則。

    在一個普通的早晨,傑克剛洗完臉,隨意地把他的高價手表放在了洗手池邊。他的妻子莉莉擔心水會濺到手表上,便把它挪到了餐桌上。不久,他們活潑的小兒子在拿麪包時不小心碰到了手表,導致手表從桌上掉落並損壞。

    看到心愛的手表摔壞,傑克的第一反應是憤怒。他大聲責備兒子,並與莉莉發生了爭吵。莉莉感到委屈,向丈夫解釋是她擔心手表進水才挪走的。傑克在怒氣中反駁說手表是防水的。夫妻倆吵得越來越激烈,無法退讓。

    時間緊迫,傑克匆忙離家上班,卻在路上突然意識到忘記了一份重要檔。他急忙返回家中,卻發現自己忘記帶鑰匙。此時,莉莉和兒子已經出門。無奈之下,他只能打電話給莉莉讓她送鑰匙。

    莉莉匆匆驅車回家,途中不慎撞到了路邊的水果攤,引起一場小騷動,並被迫賠償損失。

    傑克終於拿到檔,卻已遲到半小時,遭到上司的嚴厲批評。心情糟糕的他,還因為一件小事與同事發生了爭執。

    莉莉因為提前離開工作被扣除了全勤獎,而他們的兒子在當天的棒球賽中因心情不佳而表現不佳,很快就被淘汰。

    這一系列的不幸事件,都是因為對手表被摔這個小事的過激反應引發的。

    如果傑克當時選擇了一種更加平糊和理解的態度,比如安慰兒子說:「沒事, 手表修一下就好了」,那麽後續的一系列不快都不會發生。

    可見,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透過你的心態與行為決定剩余的90%。

    我們共勉:不要詛咒黑暗,而是點亮一支蠟燭。

    (文章原創,嚴禁搬運抄襲,侵權必究!)

    作者介紹:

    心理咨詢師 | 提供線上1對1心理咨詢

    影片課程:

    【攻擊性41講:引爆內在力量, 活出充滿活力的自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