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自卑與超越-關於心智與身體

2024-07-16情感

有關「身體與心智及人生目標」的論述

究竟是心智宰制了身體還是身體宰制了心智,一直以來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個體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解決了這一問題當中的許多麻煩。該問題不再是一個平面的「非此即彼」命題,我們看到心智和身體都是生命的表達,它們都從屬於整個的生命。我們可以把這兩者理解為建立在整體基礎上的互動關系。

人的生命是以一種運動方式存在的,對於人來說,僅僅發育他的身體是不夠的。一切有運動能力的生物都能夠預見或者判斷自己運動的方向,這個事實就決定了此類生物必然擁有心智或者靈魂,這種預判運動方向的能力就是心智的核心工作要務。我們可以理解為心智給身體的行動設定了目標。

與此同時,身體也影響著心智。心智與身體所具有的可能性保持同步一致,並且與身體能夠被訓練、被開發的可能性也保持同步一致。

心智就像一台發動機,帶動著它在身體裏發現的所有潛能向前運動,幫助身體到達安全地帶,並且征服所有的困難。

我們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指向了一種安全感——我們感到克服了生活中的所有困難,最終可以保持著和周圍整個世界的正常關系,從容又安然。所以,追求安全感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心智要將該目標變得具體,將該目標轉化為行動的方向和具體的行動。

追求安全這一目的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共同的,只不過有些人把安全的方向弄錯了,並且他們在付出具體行動的時候誤入了歧途。(個人理解:的確!)

身體和心智一樣重要。在我們迎戰困難的征途上,身體的健康狀態是必需條件。而心智司職於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身體免受疾患、病痛、死亡、傷害事故以及生理機能失靈的損害。

從每一個個體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感知的成長和發育所遵循的方向,對於達到他的人生目標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而感知能發展到何種程度,也是受到了其人生目標的制約。

有關「生理缺陷與心智成長及個人成才」的論述

一個人的身體假如很不適應外界環境,例如一個孩子長期被生理缺陷和運動能力不足的問題所困擾,他就沒有可能關註他自己以外的空間,他也沒有時間或自由去關註他人,其結果就是:他長大成人以後可能會社會情感程度偏低、合作能力偏差。

但是,生理缺陷雖然會制造很多障礙,而這些障礙絕不是難以逃避的宿命。如果一個人心智積極活動於自己的職分,努力訓練自己去克服重重障礙,那麽這個人取得的成功就很有可能不亞於那些沒有先天性負擔的人。

由此可見,障礙可以是能幫助人走得更遠的刺激動力,生理缺陷反倒能夠成為一個很大優勢的來源,關鍵只在於心智是否發現了克服困難的正確途徑。(個人理解:的確!)

如果一個孩子動員起他的所有力量來克服他遇到的困難,那麽在他本身之外,他的行動必定已經有了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建立在對現實關懷的基礎上,對他人關懷的基礎上以及對合作關懷的基礎上,而絕不是只關註他個人的生理缺陷並且將這作為自己犯錯誤的理由。(個人理解:深有同感!)

在對待孩子的生理缺陷上,父母的態度和言行非常關鍵,寬容的態度、鼓勵性的言行、激勵孩子在實踐活動中多練習,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生理缺陷給孩子帶來的挫折感。否則,如果一個孩子抗拒父母帶給他的治療行動,他就總是會以他的方式向父母最大的軟肋發起進攻。

身體的整個形態和發育都受到了心智的影響,並且會投射出心智的種種錯誤或缺陷。我們經常能看到身體的表現分明就是頭腦錯誤的直接結果——克服困難的正確道路沒有被發現,因此身體就出現了這種表現。(個人理解:沒錯!身體的很多疾病常常是由於自己的無知造成的。)

關於「身體中最重要的部位——大腦,與心智的關系」的論述

沒有哪個人別無選擇地只能終身維持他生下來時候的大腦水準,總有方法完善大腦,使之更好地適應人們的生活。

同樣,如果一個人的心智把追求的目標瞄向了一個錯誤的方向——比方說不去開發團隊合作的能力,那麽這樣的心智就不能對大腦的發育施以良性的影響。

一個人的全部情緒和思想一定是與他的生活習性相一致的,因此個體心理學將生活習性作為研究主題和調查研究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