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安娜貝蘇
人不是被事情困擾,而是被對事情的看法困擾。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他們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聽不得任何一點負面評價;
受一點批評就習慣性反駁,遇到點挫折就自怨自艾。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作 「消極的認知偏差」 :認知過程中的負面思維,容易導致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低估或歪曲。
所以認知越低的人,往往自尊心越強。
01
竇文濤曾在【圓桌派】裏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受朋友邀請去主持一場婚禮。
婚禮前,準新郎特意飛到北京找竇文濤,再三叮囑:
「我和親戚們說,你是我哥們兒,聽說我結婚,攔都攔不住,非要來幫我主持婚禮。
你給我個面子,千萬別說你是我花錢請來的。」
婚禮極盡排場,轟動全城,然而結束後,新郎卻哭著說,這場婚禮是假的。
年少時因為貧窮飽受白眼的他,只不過想透過這種方式來讓別人看得起他。
哪怕撒謊,也要得到別人的認可。
作家霧滿攔江說: 於別人目光中糾結與痛苦,並非自尊,而是認知扭曲的迷障。
一個人認知越低,越需要別人的「好評」來維護自己的自尊。
當你內核夠穩,就不會被別人的三言兩語左右自己。
楊天真放棄經紀人這份光鮮的職業,去做大碼女裝博主時,遭到許多非議。
當時有人言辭尖酸,說她在經紀人圈子裏混不下去了,不過是換賽道撈快錢。
楊天真從不把說法當回事,而是專註於自己的事業。
她說:「人們在意別人的看法,不是因為太閑,就是內心虛弱,當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時,你是不會在意這些評價的。」
很多人面對外界的惡意,總會想方設法去解釋。
但你的自證,不過是在討好一個因自己的偏見而對你釋放惡意的人。
認知越高,越不把別人當回事。
你只有再也不從自身之外尋求肯定,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02
人對對錯的四種態度,對應四種境界:
最高境界是:我知道我錯了,並且我勇於承認、立馬改正;
較高的境界是:我知道我錯了,我也承認,但是我不願意提;
較低的境界是:我知道我錯了,但是我不承認,你也不能說;
最低境界是:總覺得別人是錯的,從來不覺得自己是錯的。
生活中最容易碰壁的,往往是後兩類人。
美國人際管理大師吉格,早期事業小成時,開始目空一切。
他整天不是挑剔同事的過失,就是吐槽客戶的嚴苛。
但凡誰跟他爭辯幾句,他必定會暴跳如雷。
久而久之,身邊人都對他避之不及。
人際關系太差,導致他5年時間換了17家公司,而這,也令他陷入巨大的財務危機。
直到後來新公司一位領導提醒他:
你應該多去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而不是一天到晚試圖贏過別人。
吉格這才醒悟過來,此後他不再處處與人爭鋒相對,而是學會接納別人的意見。
幾年以後,深諳溝通技巧的他,基於自己的經歷,創立人際關系課程,成功登頂暢銷榜第一名。
心理學上有個 「達克效應」 。
越是能力欠缺的人,越會得出自己認為正確但其實錯誤的結論,並且無法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越是高段位的人,越不會熱衷維護自己的「正確」,而是虛心接納不同的意見。
沈尹默是著名的書法大師,早在浙江任教時,就已名揚四海。
他與陳獨秀首次會面時,陳獨秀就毫不客氣地指出沈尹默的書法「其俗在骨」。
並建議他,在嫻熟清醇的帖學基礎上,參以沈雄蒼拙的北碑,以改變柔弱媚俗的筆法。
對於一個書法家而言,被人評價自己的書法俗氣,是不小的打擊。
沈尹默卻沒有生氣,而是認真接受了陳獨秀的批評,並開始發憤鉆研書法。
他註意指實掌虛腕平的執筆法,每日取一刀尺八紙練習,經過長達三十年的努力,最終突破了自己。
三毛曾說:一個肯虛心吸收觀察一切,經常反省、審查自己缺點的人,在求智慧上要來得快速得多。
當一個人層次高了,認知廣了,就不再固執己見,而能做到兼聽並蓄。
這看似是對「自我」的放棄,實則是人生新境界的開辟。
03
饒雪漫的小說【離歌】中,有位叫毛北的男孩,一直非常優秀。
他成績優異,同學羨慕,爸媽寵愛,一路走來幾乎沒有受過什麽挫折。
高考前,他信誓旦旦在朋友面前立下誓言:「我將來一定要考入北大。」
可高考那天,他竟然忘了帶準考證。
他急急慌慌跑回去拿,等再趕到的時候,已經遲到,無法進場了。
錯過了一門考試,毛北覺得天都塌了。
一回到家,他就把自己鎖在房間,父母怎麽叫也不出來。
崩潰的他,連後面的幾門考試也幹脆都放棄了。
高考當晚,毛北留下一封遺書,然後從窗戶一躍而下。
遺書上只有短短一行字:我是個失敗者。
讓毛北丟了性命的,不是失敗本身,而是他對失敗的看法。
就如心理學家艾利斯所講: 人不是被事情困擾,而是被對事情的看法困擾。
一件事,在這個人眼裏不是事,在那個人眼裏卻是天大的事。
區別就在兩人的認知不同。
認知低人的短視,他們往往只能看到眼前的困難和挫折,而無法看到更長遠的機會和希望。
認知層次越高,越不會被情緒擊垮,反而能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並從中尋找進步空間。
倪萍剛進央視工作時,哪怕犯一點小錯,都會被領導劈頭蓋臉一頓臭罵。
她卻並不懊惱,反而覺得自己本來就能力不足,領導指出來,是在幫助自己。
余華當初寫作時,被拒稿多次,退稿的信件在家中堆積成山。
他也並未灰心,反而越挫越勇,以數倍的努力繼續堅持寫作,終於熬成了知名作家。
作家塔勒布曾在【反脆弱】中,提出過兩種人生狀態:
第一種人像玻璃球,遇到挫折,掉到地上,摔得粉身碎骨;
第二種人像橡膠球,摔到地上不僅不會壞,反而彈得更高。
前者一旦受挫就陷入對自我的消極評價,從此一蹶不振。
後者的思維卻充滿彈性,既然一切都未確定,那就多給自己機會去學習和成長。
認知越高的人,越不在乎自尊心。
他們能承受一時的失敗,忍耐漫長的低谷,最終救贖自我,成就自我。
▽
韓寒曾說:自尊心極強的人,其實是非常軟弱的。
因為他們沒有建立一套自己的認知體系。
內核不穩,就容易患得患失,逆商不足,就容易自我放棄。
所以,當你感覺到內耗、陷入自我懷疑,要做的不僅是默默積蓄實力,還要提升自己的認知。
當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自能有條不紊面對一切,劈山鑿河,春風化雨。
點個 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