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無論何種關系,你都要習慣,階段性陪伴

2024-10-16情感

01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這本書中寫道:

相遇總是猝不及防,離別都是蓄謀已久,我們要習慣身邊的忽冷忽熱,也要看淡那些漸行漸遠。

成年人之間的關系,遠比我們想象中要脆弱得多。

再好的關系,也難逃現實的蹉跎。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講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有個朋友傑森,兩人是小學到高中近十年的同學,關系好得可以穿一條褲子。

高二那年,傑森因為父母工作變動,搬去了數千裏外的美國西海岸,兩人自此再沒見過面。

一直到二十多年後,丹尼爾去西海岸沿途講學。

在往返的航班上,他偶然遇到了傑森。

面對過去的好友,他心裏激動不已,上前跟對方攀談起來。

可對方始終只是淡淡地附和著,聊了還不到十分鐘,就借口離開。

丹尼爾被巨大的興奮沖昏了頭腦,也沒在意對方的表現。

為了修復曾經的情誼,他特意延遲了行程,一連兩天上門拜訪傑森。

直到第三天,傑森終於開口了,他不耐煩地說道:我跟你很熟嗎?

丹尼爾聽到,先是一楞,然後尷尬地笑一笑,辭別了對方。

後來,談及此事,丹尼爾忍不住感慨:那是錐心的痛,我甚至為此抑郁了大半年。

年輕的時候,以為朋友會一直陪你走下去。

到了一定年紀才明白,沒有什麽關系是一成不變的,散夥才是人生的常態。

世間的每一段關系,都和食物一樣有保質期。

不止婚姻,任何關系都存在七年之癢,而每隔七年,成年人之間一半以上的親密關系就會面臨消失。

永遠別把關系看得太重。

要知道,你跟任何人的關系,都是有期限的。

02

  • 圈子不同,只能漸行漸遠。
  • 知乎上有個提問:怎麽接受和以前的朋友關系疏遠的事實?

    有個高贊回答:

    「人和人的相處,本質上是互相篩選的過程。日漸疏遠,說明你們已經不再匹配,默默離開就是最好的告別。」

    是啊,沒有人會停留在原地,關系再親密的朋友,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有了新的圈子。

    作家阿何,講過自己的一段往事。

    他有個發小,小時候兩人經常混在一起玩。

    他們一起上山捉鳥,下河摸魚,形影不離,好得像親兄弟一般。

    不過幾年後,兩人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發小成績不好,留在老家,給人打點零工;阿何考上了北京的大學,畢業後到了一家著名出版社做編輯。

    大家各忙各的,很少能見上一面。

    幾年後,阿何回鄉探親,第一件事就是和發小重聚。

    然而再見時,兩人卻早已不同往日。

    阿何覺得做工人太辛苦,勸發小早尋出路,發小說他盡用些不著邊的話來賣弄;阿何送給他兩本書,發小說沒空看,喝酒打牌也挺有趣。

    阿何無奈嘆氣,發小覺得他現在是文化人,看不起自己。

    兩個人沒聊幾句,不歡而散。

    他意識到,這段珍貴的友誼再也回不到從前。給發小留下一份禮物,他便匆匆告別,不再主動聯系。

    你看,圈子不同了,根本無法交流。

    你在積極向上的圈子,想讓他上進些,多做些提升自己的事,他覺得你是瞧不起他。

    他在躺平擺爛的圈子,日日喝酒打牌,上班也是得過且過,你也無法理解他的活法。

    認知不在一個層面,即使是面對面,兩顆心也是漸行漸遠的。

    03

  • 三觀不合,註定走不到最後。
  • 最近這幾天,在追熱播劇【凡人歌】,心裏有許多感悟。

    劇中的那雋和李曉悅,本是一對令人羨慕的情侶,但兩人的三觀卻天差地別。

    那雋是個十足的工作狂,為了工作可以卷到耳聾、卷到驚恐癥。

    而李曉悅是個樂天派,人生信條是及時享樂,三年內換了七八份工作,從不接受加班。

    她說:國家大劇院,頂級的交響樂團演出才百十塊錢;

    在故宮的紅墻下看夕陽,也才六十塊錢;

    坐在圓明園看接天蓮葉無窮碧,門票是十塊。

    她覺得人生不需要那麽卷,不需要賺那麽多錢。

    那雋不理解她為什麽這麽不上進,覺得她是「三和大神」,而她覺得那雋有奮鬥病。

    彼此都認為對方不可理喻,這段感情自然也沒能走到最後。

    有人說,和三觀不同的人在一起,要麽不說話,要麽被氣炸。

    不管你是高興還是難過,他都跟你不在一個頻道上。

    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三觀的不同。

    三觀不同的兩個人,即便是硬湊在一起,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即使有幸同行,也終將會走散在人海裏。

    04

  • 付出不對等,只能各奔東西。
  • 傅首爾曾說過:

    「成年人交友之後,它都會是減分制。

    大家已經不像小時候一樣會作會鬧,攢夠了失望就會離開。」

    很多時候,感情都是在算計中一點點疏遠的。

    網友 @珊珊 講過自己的經歷。

    她過去和一個同事很投緣,兩人關系很要好。

    得知對方被退租後,珊珊熱情地邀請同事搬進自己家裏,讓她共用自己的物品。

    同事愛吃火鍋,搬來後常招呼珊珊和老公聚餐,卻從不主動付錢。

    她也不想在小事上計較,便自掏腰包結賬。

    不料,同事仿佛吃準她不好意思挑明,此後一直預設她買單。

    近一個月後,同事才第一次回請珊珊。

    可一進餐館,對方瞅了半天選單,最後才摳摳搜搜地點了一份單人餐。看著桌上孤零零的一盤肉,聯想自己招待她的真誠熱情,珊珊心涼了半截。

    結賬時,同事更是厚著臉皮請她幫買代金券。

    吃完飯,珊珊就跟同事說清,讓她盡快搬走,兩人的感情也徹底走到了盡頭。

    成年人的社交圈,走近或許容易,維系卻不易。

    它不僅包含著情誼,更講究體面和分寸,一樁一件皆是考量,一來一往都有學問。

    付出不對等的關系,早晚會寒了對方的心,讓這段關系走向破裂。

    真正長久的感情,從不會想方設法地算計你,而是彼此付出、雙向奔赴的。

    也只有這樣的感情,才能一直陪你走到最後。

    聽過一個說法,大多朋友,都會在三個階段走散。

    第一個階段是大學。

    來到不一樣的城市,學習不一樣的專業,會讓你們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少。

    第二個階段是工作。

    接觸不一樣的圈子,擁有不一樣的追求,會讓你們彼此的差距,越拉越大。

    第三個階段是婚姻。

    選擇不一樣的家庭,承擔不一樣的分工,會讓你們的生活,越來越不同步。

    你看,成年人的世界,人來人往是常態,時常聯系才是意外。

    絕大多數關系都是季節性的,你不必去抱怨那些中途離開的人。

    我們能做的,便是來時珍惜,去時釋然。

    點個 贊吧 ,感謝每位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