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羅翔:錢沒了可掙,朋友沒了可再交,生來一無所有,何懼從頭再來

2024-10-15情感
初冬10月,一個50歲的男人站在了天台上,天台時時吹起冷風,他掐滅了手中的煙,看了一眼燈火通明的城市夜景,
縱身一躍的瞬間,對這個世界毫無留戀 ,十分鐘後,警笛聲四起,遠在老家的父母在電話那頭失去了說話的力氣,絕望至極。
這樣的事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不停上演,他們普遍是因生活痛苦而抑郁,因抑郁而絕望而放棄生命 ,據中國精神衛生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
中國成人的終生抑郁障礙率為6.8%,抑郁癥人數高達9500萬,近五成的人是在校學生,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
中國每年大概有28萬人自殺,其中40%患有抑郁癥。
所有選擇極端方式結束生命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承受了無數身心上的痛苦,失去了從頭再來的勇氣 。
他們有可能是誰的父親,有可能是誰的孩子,他們在生活中,扮演著無比普通的角色,體驗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
在這個高壓社會中,跟每個普通人一樣負重前行,
對於他們來說,活著本就比死亡更漫長,更煎熬,因此在徹底失去對生活的眷戀後,他們想要逃離痛苦的生活,停止惡性迴圈,選擇暫停生命 ,
然而令人痛惜的是,他們大部份是在一時沖動下做的決定,一件很小的事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是心理學中常見的非理性信念 (Irrational belief)之一糟糕至極,
將一件事情的發生的負面影響無限放大,最後鉆牛角尖 ,仿佛生活已經進入了死胡同,失去了轉彎的能力,更失去了從頭再來的勇氣。
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從頭再來的次數,就像羅翔老師說的:
「錢沒了可以再掙,工作沒了可以再找,朋友沒了可以再交,愛情沒了可以再去找。你生來就一無所有,何懼從頭再來。」
生活從來不曾善待誰,也不偏心任何人,每個人都是一聲啼哭來到世上,最後在親人的哭聲中離去,就像羅翔老師說的,本就一無所有,又如何怕失去一切 ?
電影【大魚海棠】裏有這麽一句台詞:人的一生就是失去的過程,通向死亡的旅程,既然到最後都會失去,不如勇敢一點,去攀一座想登的山,愛一個相愛的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失去其實是一種情緒戒斷反應 ,是你對事物賦予的價值和情感,
而並非這個事物本身就具有價值,你的主觀情感美化了它的存在,所以所謂的失去也是一種「自欺欺人」。
生活中這種對外界事物的美化心理 很常見,比如因為愛一個人覺得失去了他就是失去全世界,
因為過於看重一件事,所以沒達目的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等等。
從人本身的角度來看,當人不存在時,世界就失去了價值,因為事物的價值是人賦予的 。
作家羅曼·羅蘭 (Romain Rolland)說過,真正的英雄主義,往往是看清生活並熱愛生活。
痛苦是人生的主旋律,任何人都是如此,我們總會過度放大自己的懷才不遇,以為其他人都過得一帆風順,
事實並非如此,負重前行是每個人生存下去的基本生活技能 。
痛苦,困境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人生課題,苦難從來不值得歌頌,但是苦難加深了人生的層次 ,
一悲一喜之間,人生厚度逐次增加,恍然回首,曾經的你也會熱淚盈眶地感謝你走了一路又一路。
在人生道路中,想擁有從頭再來的勇氣,養成一個成長心態 (Growth Mentality)很關鍵,
這是由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 (Carol Dweck)提出,它指的是相信人的能力和智力是可以透過努力和學習來發展的。
就像羅翔的話也反映了成長心態,即認為人生道路上的失敗和挫折是人成長和學習的機會 。
因為這些愛而不得的人,因為這些到達不了的彼岸,生活才變得真實,變得豐滿,人的能力和智力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鍛煉與提升。
當你用成長心態來看待生活中的痛苦時,你可能就會明白為什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除了軀體疾病上的痛苦,其他的痛苦都源於你的外求。擁有成長心態的關鍵就是「內求」。
我們再回到最初的論題,人為什麽會失去從頭再來的勇氣?
因為你將自己的價值完成賦予在了外界事物上 ,當事物的預期不達標時,你又將一切錯誤源頭歸結於自身。
一直在向外求,求名利,求錢財,求愛,從來不曾思考其實所有的需求的實作都源自於自身的內在力量 ,關於「內求」有這麽一個故事。
惠能法師 自幼聰明好學,一次偶然聽到【金剛經 】而心有所感,於是前往五祖那裏學習佛法。
一天,五祖召集眾人,對他們說:「你們每天只是追求福報和財富,卻忽略了如何從生死的苦海中解脫。如果自己的本性迷失了,那麽福報又怎能救得了你們呢?」
這番話讓在場的眾人陷入了沈思。
後來,當五祖講解【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時,惠能頓時領悟,找到了心靈的解脫之道。
他感慨道:「沒想到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完整的,沒想到我們的本性就能產生萬事萬物。」五祖聽後,對他的理解表示贊賞,並將衣缽傳給了他。
「沒想到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完整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其實不需要向外尋求,因為一切都已經存在於我們的內心 。
這與王陽明 在龍場時所領悟的「心外無物,心即宇宙 」有著相似的哲理。
然而,世人常常追求外在的物質和名利,寧願被外物所束縛,也不願意去尋找內心的平靜和自由。
他們沒有意識到,外在的紛擾和世間的表象,真假難辨,不過是心中的一念之差 。
每個人都擁有內在的智慧和力量,但往往忘記了如何去發掘和利用這些潛力。很多人就這樣平庸地度過了一生,就像是懷揣著明珠卻在外面乞討一樣。
當你放下世間的紛擾和虛幻,你就會明白,在短暫的幾十年人生中,如果迷失了自我,那麽外在的福報也無法帶來真正的救贖。
你會領悟到,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完整的,我們的內心本來就是充滿潛能的,而不會被外界痛苦所束縛,失去擁抱自己,失去從頭再來的勇氣。
-The End -
作者-觀南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